对于“什么是幸福?”一千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凭自己的感觉。凭自己的感觉给“幸福”下定义,所以幸福的含义就林林总总。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感觉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别又取决于每个人身份的不同。平民百姓能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孩子能念得起大学,老了能看得起病,这就感觉到非常幸福了;而“富人阶层”追求的则是吃讲营养,穿讲名牌,孩子要出国,保健要一流,即使如此,他们也未必感觉到有多大幸福。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对幸福的感觉,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粮店里米面油不断,市场上鸡鸭鱼肉不缺,自来水清水长流,取暖期暖气不凉……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对幸福的感觉,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早上出去工作晚上按时回来,孩子健康成长,老人没病没灾……人的感觉真是很奇怪,饥寒交迫惯了,一温饱,就幸福的不得了;天天萝卜白菜,吃顿豆腐就感觉过年了。而另外一些人呢?又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住有豪华别墅,行有奔驰宝马,吃着山珍海味……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然而,这些人却感觉不到幸福,真是匪夷所思。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觉有天壤之别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感觉的起点问题。据国家社科部门以年度蓝皮书的形式对外发布的材料说,我国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还要高。(《读者》2005年10期)显然,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注定与农村的农民不同,也就是说注定要比农民的“幸福感”的起点要高得多,在当前,这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农民们那么容易有“幸福感”,所以现在的农民工在遇到意外伤害所得的赔偿要比城里人遇到同样的意外伤害所得赔偿少得多,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已被农民们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似乎是没有办法好想的事。
人的感觉至关重要,但感觉也会随着感觉起点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个农民工因某种机遇而跃升为包工头,收入一下子猛增到一般农民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财大气粗了,他的“幸福感”的起点自然就水涨船高了,有的便在城里买楼、买车,甚至包养情妇,此时他已完全融入了城里的“富人阶层”了。同样,一些权高位重的贪官污吏,一旦翻船落水,他们的“幸福感”的起点立刻就会一落千丈。一些身陷囹圄的贪官们不是在法庭上常常哀叹:“如果我能出去,就回农村好好种地,老老实实当个农民”吗?显然,此时对于他们,如果能获得自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前不久,从书上看到一个外国故事,说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对学生说他比学生还要感到无知。他的学生都很奇怪,说老师你知道的那么多,怎么反而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于是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圈儿,然后对学生说,小圈儿好比你们知道的知识,而大圈儿就好比是我懂得的学问,圈儿越大,无知的外延也就越大,这样,我不就比你们感到更无知吗?
由此,我想到,如果用“幸福感”来比知识的话,那些“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大约也就相当于这位老师的学生了。我们的“农村居民”自古以来始终处于“小学生”的地位,他们受传统城乡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对悬殊的城乡差别熟视无睹,他们的经济状况至今不容乐观,因此,他们的视野只能像那位老师的学生们一样,外延很小,所以,他们对幸福的期望值也就很有限。当然,那位老师的学生们总有一天也会像他们的老师一样,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也相信,我们的“农村居民”也不会总处于“小学生”的地位,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把“幸福感”的起点提高起来,甚至也会像城里人一样不那么容易有“幸福感“。
幸福的感觉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