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开始,身为高职教师一分子的我,也即将再次走上讲台。不过,今天我却感到别样的痛苦。
我的痛苦来自于我即将要讲授的几门课程: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钻探技术专业的《公共关系基础》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显而易见,这几门课程都是专业课,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专业课都必须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来讲授。而现实情况却是:专职教师绝大多数为本科、研究生毕业,没有或只有极少的工作经验(更不论是成功的工作经验还是失败的工作经验了),要想把专业课程上好,实现其职业性、实践性的功能,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由于存在聘任制度不成熟、课酬水平无法达成一致等现实难题,大量聘任企业界兼职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就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了。如此一来,痛苦的不仅是我们这些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更是那些对高职教育充满了种种期待的莘莘学子们!
没有从事过高职教学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加“挑剔”——他们学习的动机本就不强,如果有的话,那么唯一指向的就是“就业、真实的工作”。如果教学过程仍旧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实践教学形同虚设,那么,要想让高职学生学有所成将会相当困难!在现实的大环境下,要想加快推进高职课程改革,最难的就是如何尽快提升现有高职师资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具体课程改革能力。没有理念,再怎么推动也就是那么几个人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取得切实的成效的。而改变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最急迫的就是:如何让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师具有企业思维。
这里所指的“企业思维”,是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思维”相对应的,其内涵更多的是在强调“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企业中,由于存在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人都必须具有日益明晰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才能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作为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具有上述两种思维的教职工就屈指可数了。这可能与大家一贯具有的思维惯性有关系。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事业单位人员是“吃皇粮”的,最大的特征就是稳定——工作稳定,当然收入也就稳定。只是,与这种有形的稳定相伴生的却是牢不可破的僵化封闭的保守思维。这种思维受制于事业单位呆板的规章制度,而后者又反作用于保守思维,最终形成落后的事业单位文化。
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真正转变高职教师的保守思维,使之向企业思维发展呢?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潮流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早已清晰,那就是:走校企合作的高职发展之路。校企合作包含很多方面,但其中学校人和企业人之间的互动促进应该是这种合作的灵魂和最终抓手。因此,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需要好好动动脑筋,这尤其需要高职院校的“头头们”好好动动脑筋了!
问题很多,非几句话可以说完,欢迎朋友们积极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