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天坤

管理学讲师,管理咨询师。新浪微博:@绩效徐天坤

给毕业生的几条建议


一、不管在校期间你对母校条件、做法和母校人(包括校园、领导、教师、同学等)的看法如何,毕业后都应学会以宽容、理解、释然和达观的心态回首这段旅程。一个人的心态其实反映出个人的成熟度。

 

二、人们评价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她的毕业生。当然,这种评价不是一时的,你无需因为此刻自己的弱小无助而自卑,再伟大再成功的人物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但请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要努力做母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来为母校增光,而不是软弱懈怠给母校丢脸。

 

三、如果可能的话,和母校辅导员、老师等尽可能多联系。也许毕业后你会感觉你见识了许多他们未必见过的新天地,懂得了许多他们未必明白...

Read more

农民工讨不来薪水,到底是谁的问题?


“跳楼讨薪导演”章和进,在试图通过合法途径讨薪无果后,无意中发现了“跳楼秀”的惊人作用,于是,由自己跳楼讨薪成功演变为农民工友恳请其帮忙“导演”一场又一场令人无奈的“跳楼秀”!


为何通过合法途径无法讨? 劳动监察部门的解释是:证据不全,无法走程序。  那么,为何证据不全?               &nbs...

Read more

抓作弊的是与非


这学期期末考试,我连续六场监考,很累,却也有些许感触。

 

感触最大的是:我们的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出了大问题,考试中出现的学生作弊等问题其实只是“枝叶”,根本的还是“树根和土壤、空气”出了大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问问:我们到底应该考学生什么?以什么形式来考?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和监考老师玩紧张却乏味的“猫鼠游戏”呢?

 

第二点感触来自于监考老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个别监考老师不愿意履行监考职责,更别谈严格履行了。对学生作弊闭着眼(一只眼也没睁),甚或两位老师干脆站到教室门口一聊就是半天!...

Read more

我发现的生活经济学:从权威的视角


我们每天都要做出无数个判断和选择,但是其中有些判断和选择让我们庆幸,而另一些则让我们后悔。我们一方面知道要遇事多问,讨教过来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知道最终判断和选择还是要靠自己。我们一方面抱怨电视上的一些明星们不负责任的产品代言和推荐,另一方面当进了超市后又直奔广告最多的商品。这些,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一、定义

 

 

1.         信任外在权威的可能成本(Cost of trust in authority)...

Read more

我身边的自以为是


我经常一个人骑车往来于学校和家之间。在校园里,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过马路的时候头也不回,就径直地从马路的一边走向另一边,很潇洒,但也很危险。而我不一样,我总习惯性地打量四周,待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快速穿过马路,因为我相信很多意外都是源于粗心大意。我不懂的是:他们难道不怕后面有自行车、电动车甚至小汽车吗?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解释:他们可能过于自以为是,认为周围的人都应该看到他们正在过马路,理所当然地应该为他们让道。只是当他们遇到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们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也有点像马路上的交通事故:我以为你会让我,而你却以为我肯定让你,结果谁也没让,“嘭”!

...

Read more

时间随想


1.起先,我们没有时间的概念,只看见日升日落、星移斗转,尽管懵懂,却有闲暇欣赏晨光晚霞;等到我们中的智者发明了日历、时钟,开始以“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微秒。。。”精确地分割时间后,我们越来越为自己的智慧与创造而开心雀跃,却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那些生命中的美好。

2.与今天相比,明天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是希望?是失望?是成功?是失败?其实,明天真正的魅力在于未知、在于不同(difference)。What matters is what differentiates.

3.有目标的人活得充实而快乐,因为他们事先划定了时间的轨迹,然后要求自己按部就班。其实...

Read more

好心怎么会办成了坏事?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听到某人被议论为“好心办坏事”,在为其好心未得好结果惋惜的同时,不免多想一二:好心怎么会办成了坏事呢?

乍一看,这是目的和手段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即正确的目的却使用了错误的手段。可是再深究一句:为什么一些人没能选择正确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呢?我想,这恐怕就不是单纯的一个失误的问题了,也许要从更深层次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进行挖掘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借用一句马哲的套话:认识和实践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时候人们是先有了亲身的实践,然后才从中获得经验、增进认识;有时候人们却是先有了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然后才去实践。而要想实践达到预想的效果,不仅需要对这一...

Read more

公交车上,让座还是不让座?


公交车,是公共场所,每位乘客享受的都是有偿公共服务,因此,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必须让座的约束。但是,人并不是一个孤岛,我们需要与人交往,包括陌生人。在公交车上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就成为了这种交往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现实中却仍有很大一部分乘客(尤其是那些年富力强者)表现很差,让人很是为之惋惜!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

第一,受到社会整体思潮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心里,其实并不是不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但却由于先验地接收了太多负面信息(如有人做好事却不得好报,善却未必有善报,有时反而引火上身),因此,久而久之,只能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了。

&nb...

Read more

教师节“送礼热”不敬解读


教师节是体现尊师重教的节日,不惟学生一个群体,社会各个阶层人士都应在心底由衷地生出这种尊敬,不在乎是否体现在言行上,更不在乎是否体现在教师节这一天有无送礼上。可是现在,教师节让不少学生甚至老师犯起了难: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一张简单的贺卡散发着屡屡清香,承载着温馨的祝福轻轻交到老师的手中了。经历过的老师都知道,那种感觉十分让人怀念!

 

但现在似乎很少人敢于奉行如此“守旧”的做法了。不少学生尽管没多少生活费,但教师节的礼物一定要买的。于是乎,鲜花也送,毛绒玩具也送,保温杯也送,蛋糕也送... ...;研究生送,本科生送,高中生送,初中生送,小学生送,更有...

Read more

小议高职教师的企业思维


新学期已经开始,身为高职教师一分子的我,也即将再次走上讲台。不过,今天我却感到别样的痛苦。

我的痛苦来自于我即将要讲授的几门课程: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钻探技术专业的《公共关系基础》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显而易见,这几门课程都是专业课,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专业课都必须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来讲授。而现实情况却是:专职教师绝大多数为本科、研究生毕业,没有或只有极少的工作经验(更不论是成功的工作经验还是失败的工作经验了),要想把专业课程上好,实现其职业性、实践性的功能,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由于存在聘任制度不成熟、课酬水平无法达成一致等现实难题,大量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