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让座还是不让座?


公交车,是公共场所,每位乘客享受的都是有偿公共服务,因此,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必须让座的约束。但是,人并不是一个孤岛,我们需要与人交往,包括陌生人。在公交车上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就成为了这种交往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现实中却仍有很大一部分乘客(尤其是那些年富力强者)表现很差,让人很是为之惋惜!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

第一,受到社会整体思潮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心里,其实并不是不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但却由于先验地接收了太多负面信息(如有人做好事却不得好报,善却未必有善报,有时反而引火上身),因此,久而久之,只能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了。

 

 

第二,侥幸心理。很多人都会做“睁眼瞎”,认为别人不会认识自己,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看到了需要帮助者。换言之,他们可以装傻。反正大家相互都不认识,谁又能奈我何?再说了,不光我不让座,你看别人不也没有让座吗?既然别人都不让座,那我也不让座,切!

 

 

第三,短视主义。我造了这个词“短视主义”无非是为了形容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始终只会围绕着自己的单独个体打转转,没有能力摆脱短视的陷阱。囿于知识缺乏或者是思维惰性,很多人并不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想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别提去追求真理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事事只考虑自己,只考虑眼前,短视主义特征明显。殊不知,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人的一时一地的言行举止,都会必然产生其客观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显而易见的,也就很容易被人注意到;而另一些却不是那么明显的,因而就很容易被人所忽略。细细想来,古语里的“三思而后行”的应有之义,该是提醒我们凡是都要想到可能的后果和影响吧。

 

 

具体到公交车让座一事,短视主义者会认为:既然我不认识你,干嘛要牺牲我的利益给你让座?实则不然。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谁会对你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命的还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什么呢?公交车上让座,是不是一个细节呢?是的,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正因为是细节,才更容易被人所忽视,才更加能够反映出一些本质的、内在的东西来!而人的大脑是有记忆的,这个记忆我们又常和另一个词“印象”联系在一起。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词汇叫“印象管理”,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高度重视、高度谨慎的一门科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因为,一旦你给某一个人在某件小事(很少是大事,一般都是小事)上留下了坏印象或不好的印象或糟糕的印象,那么,你再想通过以后的努力来消除这种坏印象就会非常非常困难,哪怕你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做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