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购置税改革神奇不再?


     

   明年,购置税改革神奇不再?

 

    还记得在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热议中国汽车的“千万”悬念能否实现。短短一年,这个悬念早早被打破,取而代之则是对明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调整的迫切关注,而其中明年汽车购置税如何调整尤为引人关注,毕竟今年“被神话”的购置税改革让车企、经销商乐不可支,因此关于明年购置税如何改革的任何一点小道消息,都在岁末的中国车市被无限放大。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而原政策中则是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如此看来,明年不仅政策有,并且减征力度更大。不过明年的“税改”能否将今年的“神奇”进行到底?谁也不好说。

 

改也行,不改也行?

 

  其实在12月9日之前,关于购置税改的争论就没有停过。有一种观点认为,购置税优惠确实起到了保销量的目标,在短期效果已经达到的情况下,顺势取消影响或许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在这派人士看来,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本身注重的也是短期效果,保增长这种短期效果确实已经达到了,但主管部门调整产品结构的愿望却未能如愿。

  综合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1.6L以下乘用车累计销售506.08万辆,同比增长60.43%,远远超过乘用车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但6月份成为我国车市的分水岭,如果说之前是1.6L及以下排量车型在热销,那么之后则是1.8L以上大排量车型全面回暖,直接导致了汽车销量在第三季度的反弹。这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即使保留购置税政策,1.8L以上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会很快回到2008年的40%以上。有证据表明,购置税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消费者信心的提升。今年下半年开始,在消费者信心全面恢复的情况下,购置税优惠政策对车市的拉动作用就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因此,只要措施得当,如果政策到期后顺势取消,造成抢购潮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明年车市对小排量车型的消费会减少。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今年的所有政策中,购置税减半政策无疑效用最明显。在他们看来,购置税减半政策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拉动汽车销量这一点上。由于销量上涨,汽车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缴纳的增值税,使用中的燃油税等税收也随之增加,从而弥补了购置税减半对国家税收造成的影响。统计显示,1~9月,购置税优惠不仅没令国家税收减少,反而增加了4%。且对小排量的优惠,既拉动内需又优化了结构,这样一箭三雕的优惠政策没理由不延续。

 

  

买还是不买,成了现在的问题

 

  但作为精明的消费者,由于对未来政策走向难以判断,自然不愿意把风险放到年后,从11月起全国各地出现了购车高峰。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原本计划半年内购车的消费者,大多处于持币待购状态,但将购车计划提前到今年内就可以享受到政策优惠,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还有些车主为等购置税买车不上牌,更有甚者为了等购置税新政出台,同时享受近期车商推出的一些购车优惠,一些消费者干脆把定金付了后不提车。而另一部分急于用车的消费者则是在提车后迟迟不上户,挂着临时牌照每天满大街跑。原本被预言将在春节后出台的税改政策虽然“早产”了,但是目前的政策中按照7.5%减征时间节点并不明确,若从2010年1月1日算起,那么对今年最后一个月的车市带来的“回落”影响将不可避免。不过也为明年春节前可能出现的“井喷”预留了伏笔。  

    不过这些车主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车能买到。更多的车主则遭遇了你想买车,也要车商愿意卖才成的尴尬局面。早早完成销售任务的经销商现在根本不打算“贱卖”,甚至部分车商还借机抬价。消费者选购爱车时常遇上车商暗示,低配置的车型提车时间长,但加装精品,提车的时间可缩短,甚至能提现车,一股“加价风”竟在年底刮起。特别是一些刚上市的新车,纷纷出现了加价提车还要等数月的情况。比如奥迪Q5现在加价5万还要等上三个月提车,新款福克斯、马自达3两厢版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价。这其中除了有些新车是由于产能原因外,更多的还是经销商在故意捂车惜售。毕竟在消费者看来,要想享受最后一个月的优惠措施,就必须抓紧出手。无形中购置税改革成了年底车市出现“加价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神话的税改不了?

 

  但另一方面,购置税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广东省今年1-11月份上牌数据显示,1.6L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单一车型的销量近期均在下滑,其中7月份1.6L上牌量是今年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0.5%,与6月份持平;但从趋势上来看,市场占有率呈不断下降之势,逐月下降0.5%-1.5%。本来预计年底前的第二轮1.6L购车高峰并没有如期而至,也开始让人怀疑购置税改革的神奇功能正在退化。

  除此之外,购置税改革对于车市的调节作用也开始渐渐打折,经销商有经销商的对策、地方政府还有地方政府的对策,汽车制造企业也有自己的政策,最后直接或者间接承担庞大的税费的还是车主。

  因为汽车越来越作为生活用品的代步工具,除了豪华车之外,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尽管不是快速消费品),税费的转嫁到消费者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汽车消费的消费者弹性越来越小,就如同征收的17%的增值税,最终还是落在买车人的头上,即使购置税调整,中国消费者购车支付的税费仍然很高,其中增值税和购置税相加,至少都有接近20%左右的税费。也就是说,购车者买一台车,要支付车价20%左右的税。

  另一方面,经销商也有自己的招数应对购置税的调整,购置税调整较大的车型,特别是那些调低购置税的车型,经销商却不优惠销售了,也就是说消费者购车的总价和购置税的支出都会上升,因为车价提高了;对于那些购置税调高的车型,经销商却采取降价优惠,车价下来了,消费者购置税支付并没有因为车价降低而相对于原来支付的购车总额有所减少,因为购置税提高了,并且经销商的降价可能提高销量,还能薄利多销。更有甚至随着购置税的调整,小排量车型的车价却优惠减少,甚至没有优惠了,最终消费者还是望车止步。

 

 鸟和笼子的关系

  

  写到这里,记者忽然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关于“鸟和笼子”的故事。1980年12月2日,陈云认为“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的关系就像“鸟和笼子”。搞经济“总是有笼子”,不然鸟就飞走了。陈云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与上海代表团谈话时,发表了他的这番见解。他说: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当然,“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另外,“笼子”本身也要调整,比如对5年计划进行修改。但无论如何,总得有个笼子。

  现如今,购置税改革方案就像是个笼子,而车企、经销商、车媒、消费者则是笼子里的鸟。迟迟没有笼子的约束,鸟儿们就开始了胡飞、乱飞。经销商在钻政策的空子,想法设防地耍小聪明;车企们则在忙着在排量限制上押宝般地推新车;不少车媒们也不消停地在旁煽风点火,一会煞有介事地弄个“两套备选方案”,一会又故弄玄虚般整出个“油耗划分措施”。最后,可怜的消费者被牵着鼻子,搞得晕头转向。现在好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购置税改”浮出水面,但愿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不会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如此优惠的购置税改革方案能再度引起他们买车的兴趣吧。

    12月5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用将近十分钟的时间,发表了一个评论,主题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争取一个有质量的GDP》,可见明年的相关汽车产业调整政策中,重心必将从数量向质量进行转移,因此汽车购置税改革如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人趋向更环保更节能的购车习惯,那么它的“神奇”将不复存在。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