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飞
北汽买"杀" 吉利买"我" 杀我 谁活?
一位大将军和一位高僧对话。
将军一脸狞笑的问:你死了之后会到哪儿?
高僧面对屠刀异常冷静:地狱。
将军有点意外:你不是高僧吗?为何会下地狱呢?
高僧:我不入地狱,谁去教化你们这些人呢。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我不做谁做呢。是以,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国有企业已经发展了56年,民营企业也发展了近20年,到了整体提高的时候了。可是怎么提高?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总是研究别人弄明白了的技术问题?不!
其实,中国人有着不甘于落后的傲骨,也不可能耐得住寂寞。从求助于苏联上马项目,到后来的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目的都是为了一个产业的整体进化,买设计、买产品、买技术、买专利、买企业,都是为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上汽在尝试、曾经的南汽在尝试……坎坷经历不堪回首。
2009年,市场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车企纵横捭阖,也能让他们头破血流。罗孚上吃亏只是开胃菜,上汽双龙也不是结尾。以前,我们连外国的工会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曾经,我们认识不到中西方企业文化上的鸿沟,可是未来,中国车企将具备全球经营的智慧。
但是现在,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吉利也好、北汽也罢,历史将机会推到他们面前,借天下势,成天下事;他们不做,终究也会有其他的中国车企踏上这条路。英雄一搏,成亦为王,败亦留名。
北汽买杀(萨),吉利买我(沃),杀我,谁活?
若是杀不了我,我就是佛。
再不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北汽2亿美元买萨博值不值?
自主快跑,北汽2亿美元买萨博。
北汽斥资两亿美元从萨博购买的资产包括3个整车平台、两款发动机和两款变速箱技术。北汽踌躇满志,准备借此在自主品牌上大干快上。但这笔交易是不是好和省呢?
背景:北汽要争夺国内第四大汽车集团的牌子。在国内一直希望能够扩张,不过两年来雷声大雨点小。
而在国外的并购也是不尽如人意。竞购欧宝被拒绝,好不容易跟着科尼塞克竞购萨博吧,后者又退出了。
北汽很难对企业自身、对北京市政府有个交代。北京市政府承诺为北汽的并购融资,如果北汽一事无成,后果很严重,不止是失去政府的承诺这么简单。
结局:所以,年终岁尾,收购萨博的老旧产品、技术和平台也许是个差强人意的结局。
可是,北汽买这些值不值?其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买技术是值得的。
钱对北汽而言不是问题。12月4日,中行北京分行与北汽控股公司签署200亿元人民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另外,作为一个国企,尤其是北京市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他的地位决定了他的这次收购。国企的行为一般都是志在必得的。
我们看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家提出遏制其过快发展,将拿地的付款金额提高到50%,就在这时候,多家国企出来制造了不少地王,疯狂拿地。为什么。
一方面,他们不缺钱,银行是提款机,政府是靠山。
另一方面,决策失误了,也就是不声不响就拉倒了,轻易不会有人承担责任。决策对了,那就不只是业绩了,更是政绩。
要说北汽买这些值得不值得,现在还不能看出来。但是北汽认为很值,认为他买到的是无价之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汽买到了一系列设计要求(包括整车、子系统和零部件)及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验证方法、验证计划和验证报告,也就是所谓的Know-How。北汽的此次海外技术收购,不仅仅买到了“制造图纸”一类的单一技术文件,而是买到能保证北汽持续开发和生产出高质量轿车的管理体系。
现在,北汽说,我们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中第一个成功取得“Know-How”的企业。
那么,以前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是跨国买技术。我觉得首先要为市场换技术正名。一直以来它饱受诟病,实际上,如果没有市场换技术,中国的汽车市场部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为什么市场换技术并不完全成功呢。第一呢,老一辈的汽车人的想法很好,理论也正确,就是通过引入合资伙伴,学习别人的技术,逐步掌握汽车制造的各种技术。可是在后来人的执行中发生了跑偏。
为什么会跑偏?我觉得是成也市场、败也市场。因为我们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我们引来了跨国公司。最近,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对丰田福特菲亚特三菱等在委内瑞拉设厂的车企说,要想继续在这发展,就要做好和我们共享技术的准备。我们国家不可能这么做,那么市场换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最快。
同样的,也是因为我们有广阔的市场,国内的企业在支付给外资巨额的费用之后,依然能赚取大笔的利润,还要自主研发做什么?我们一直说,日本人花1美元引进技术,花7美元去消化吸收。我们呢,可能是花7美元去买技术,在政府和国内舆论的逼迫下花1美元去吸收。
那么现在呢,草根中发展出来的自主品牌的实力越来越强了。国内的企业无不感到发展的压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是个机会,所以,跨国买技术兴起了。
出去买技术,我认为是值得的。就像盖房子,没有必要自己去开窑烧砖、取土制瓦,买砖买瓦房子就可以盖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容乃大的国家。把马背民族同化为农耕民族,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我们的优点。关键在于不要向市场换技术那样再发生跑偏了!买来技术要用好,不能简单包装一下就变身自主品牌用于对政府和舆论做交代、忽悠消费者的钱。
刚过去的广州车展,大家见识到了偌大的一个展厅只有MG6一辆车的气派和豪华,也可以想象上汽往荣威和名爵上砸了多少钱。我们相信北汽也砸得起。他们要推的品牌一定能推出去,可这花的是谁的钱?
吉利买沃最大收获品牌溢价
吉利汽车今年10月份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不久前,福特汽车预计将于2010年第1季度与吉利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双方将围绕法律文本和融资的最终确定以及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收购成功后,沃尔沃目前的工厂、研发中心、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将被保留,并有一套独立的运营团队,总部仍然设在瑞典的哥德堡。吉利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沃尔沃巩固其在欧美的原有市场,进一步增强在中国这个重要汽车市场的销售网络和采购渠道。
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呢?
首先,吉利击败了唯一的竞争者——美国一家名为Crown的私人财团。但是这笔交易还需要获得瑞典政府、欧盟和中国政府的批准,也许还会出现其他竞争对手或者利益集团,变数还是有的。
其次,吉利出资控股生产TX4经典出租车的英国锰铜公司;收购全球第二大独立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资本运作娴熟,加上和高盛等财团合作以及银行的授信,资金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可是,赔钱的问题怎么解决?目前沃尔沃轿车业务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今年3季度依旧有1.35亿美元的亏损,尽管和去年同期的4.58亿美元的亏损相比已经少了很多。但对于吉利这样一个以廉价车型为主的汽车集团而言,也很难长期承受每年5亿美元以上的亏损。毕竟收购整个沃尔沃轿车业务的总金额也不过19亿美元左右
吉利面对的困难主要还有两方面,一是管理人才,二是工会。
李书福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精明的人,但他依然不能事必亲为,需要有人管理日益庞大的企业。不得不说,吉利自身的内部管理上,尤其是中层或者下层的管理者,缺乏人才,管理也有些混乱。相信童志远的加盟会让吉利在沃尔沃的管理上少走些弯路,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管理人才加入。
中国的工人是任劳任怨,加班不给钱也干。可在国外,工人和工会的地位很高。企业的死活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说了算。当年南汽收购罗孚之后,下班了中方领导请工人吃饭,工人是要加班费的,因为那不是上班时间。就不说高昂的工资与福利了。上汽收购双龙折戟于工会,这是老生常谈。首钢收购秘鲁钢铁,也被工会弄的不死不活。再说通用出售欧宝,工会绝对是强大的利益相关方,通用一定程度上得看工会的脸色。
还有一点是和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关系。双方签订的代工合同是10年,沃尔沃S40的代工期限截至2015年,S80L的代工截止日期为2018年,所以包括车型生产、备件供应等都不会中途停止。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第一,委托方是不是会由由福特变成吉利了。如果转变了,那吉利应该能很好的利用这个资源,因为短期内吉利不会把沃尔沃带来中国生产,能够做到在与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合作中取得利益最大化。几年之后就难说了,也许会发生兄弟相残。
李书福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把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提高到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尤其在安全环保方面,有机会走在世界前沿。
这笔收购是非常重要的。对沃尔沃而言,得到复兴的机会,对吉利来说,获得了品牌溢价。
大家注意到了,MG6上市了,其实它说白了就是荣威550的两厢版。但是它的价格比550高:五款车型(1.8L和1.8T)12.88万至19.28万元,明锐、速腾、思域、福克斯、高尔夫6,别克英朗等中高端合资品牌紧凑级轿车竞争。高出来的,就是品牌的价格了。
企业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文化竞争。目前吉利、奇瑞等走到了品牌竞争的门槛上了,所以才会有瑞麟、有帝豪等子品牌出现,他们希望提升。但是品牌的提升没有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不行的。收购了1927年就存在的有80多年沃尔沃,吉利就能够从一个经济廉价的草根车企把技术提高到沃尔沃的水平。尤其是沃尔沃的安全、环保的品牌文化,将使得吉利品牌产生文化溢价,这是最难的的。
关键还得看吉利能不能利用好这个烫手的宝贝。
佛曰:吾不入地狱谁入?片刻回。众问:受难否?佛复:吾无德无财,无欲无求,阎王拒之。心有鬼,则惧鬼,心无鬼,则鬼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