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国进民退”,仅靠统计数据是不够的
■ 刘涛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与2004年第一次普查结果相比,全国第二、三产业495.9万个企业法人中,国有企业14.3万个,减少3.6万个,降幅为20%;私营企业359.6万个,增加161.4万个,增幅为81.4%。同时,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国有企业占23%,比2004年下降8.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占12.3%,比2004年增加3.3%。据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认为,中国总体上并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如果说有,那也最多只是个案。
统计数据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诚如西谚所云,“数据本身就在讲述真相”;但另一方面,即便排除对数据质量的疑虑,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数据,因为数据毕竟只是数据,对于除少数内行人之外的芸芸大众而言,几个简单数据过滤掉的信息实在太多,既无法告诉我们2004年到2008年间发生的所有故事,更无法全面揭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在相关行业的动态博弈进程及当前面临的僵局。对此,请允许笔者引用美国作家阿蒂默斯•沃德的一句名言,“使我们陷入麻烦的通常并非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我们知道却未必正确的事情”。
不错,如果仅从表面来看,数据给人的印象确实是民间资本正在高歌猛进,而国有资本却在彼长此消。但这里有一个逻辑关系先要搞清楚:民间资本的“进”到底是因为有关部门大力扶持的结果呢,还是因为其自身生命力顽强所致?如果是前者,马建堂局长的结论毫无疑问成立;如果是因为后者,则断言中国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恐怕失之片面,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给予民间资本更公正的待遇,那么它完全有可能迸发出更大活力,甚至足以拉动中国经济再上一两个台阶。
熟悉中国经济改革史的人应当很清楚,时间倒退回2001年12月,当时国家计委就已出台过一个《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8年过去了,不可否认,这中间的确有过国有资本的“抓大放小”和民间资本的短暂扩张。特别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2月,国务院曾出台过一个著名的“非公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但遗憾的是,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不断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2006年12月,当国资委明确提出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时,“非公36条”也就彻底寿终正寝了。此后,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经济重整旗鼓和四处出击,“国进民退”的现象才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因此,在笔者看来,2007年前后应当被视为“国退民进”的分水岭。仅以2008年底的数据与2004年底的数据做简单对比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更令人信服的做法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最近10年以来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占企业资产总额比重的逐年环比变化情况。
事实上,评判“国进民退”的标准绝不仅限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网络上公众对此问题的反馈来看,宣称中国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也是与多数人的直觉不相符的。因此,我们更应追问的是,为什么“国进民退”的观念在今天如此深入人心?
首先,以中石油、中石化、国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央企业越做越大,并且其业务范围正肆意扩张,延伸到房地产、证券、新能源等几乎所有热门领域,没有任何禁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至今民间资本至今仍面临诸多行业准入门槛,在国有资本控制铁路、电力、金融等基础设施和汽车、钢铁、石油石化等支柱产业的垄断格局未被彻底打破之前,民间资本很难有机会进入相关领域。
其次,由于国有金融机构的政策歧视,当前最制约民间资本发展的“融资难”矛盾始终无法真正解决。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企业丝毫不担心资金来源,成为今年上半年7.4万亿元的天量银行信贷和国家4万亿元大单的主要受益者,过于廉价而充裕的资金甚至推动一些中央企业成为“炒地”明星。
而与此同时,中国4000万家中小企业却普遍陷入了生产经营困境。以上海为例,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今年年中的一项企业专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小型企业反映,未享受到国家和本市的扶持政策。其中,在融资优惠政策方面,53.2%的中小型企业认为“没有受益”;在融资环境方面,在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中,有32%认为“融资渠道畅通、但融资成本没有下降”,15.2%认为“融资成本降低、但融资渠道仍然不畅”,23.9%则认为“融资难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政策制定者应真正理解什么才是市场经济主体,以及民间资本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政策资源的全力保驾护航之下,尽管国有企业短期内有可能做大做“强”,但温室里的花朵并不能培养出国际竞争力。
例如,2008年中石油、中移动和工行均已跻身全球十大“最赚钱企业”之列,而2009年5月中石油更是力压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市值公司”。不过,这种表面上的光鲜,却是靠低效率的人海战术堆砌出来的。须知,埃克森美孚的全球员工不过8.6万人,而中石油的员工却高达160万人。换算成人均水平,中石油人均盈利水平不过区区1万美元,而埃克森美孚却是人均50万美元。个中差距,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一次肯定了民间资本对于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2008年末,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占比高达44.4%,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9.2%的比例。显然,民间资本的贡献与其所受的非国民待遇是不成正比的。就此意义而言,正视而不是急于否认“国进民退”现象存在,无疑更具有积极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