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


 

 
    12月22日《新华网》载:“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昨日,在《重庆晨报》、《课堂内外》杂志社强强联手打造的“2010寒假快乐作文大本营”报名处,负责培训的钟老师表示:“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她感叹:“现在学生作文大量使用网络用语,让人阅读困难。”随后,文章表述了老师们的观点:看作文好似猜谜,呼吁拯救作文。乍一看,觉得有些道理。细一思量,笔者倒不以为然。
    首先说,网络语言是否能够使用?我以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民队伍之庞大、舆论传播之广泛、言论力量之强大,已经没有任何媒体能与之相比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独特的语言应运而生了。这是自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中很多新生的语言不仅形象、简洁,而且非常生动。以2009年新生的网络语言为例,譬如:“躲猫猫”、“打酱油”、“欺实马”等等,都是有来历、很诙谐很幽默、思想内容极其丰富的词汇。倒是人们特别是老师们,如果连这些词汇都闻所未闻的话,就不免显得孤陋寡闻了。这样的语言被学生合理地用在作文中,老师是应该鼓励?还是反对、排斥?老师如果还看不懂的话,只能说明老师落后于学生了。
    其次,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中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不独网络,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譬如前面引用的“杯具”一词,以及“腹黑”、“7486”等词,要注重使用的场合。我认为,这些词在网络中使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在学生作文中能否使用,就目前来看,不大合适。为什么?是因为语言说出来目的是要人能懂的,不懂,就毫无意义。以后网络发展,这样的词能否生存下去,自有它自己的命运和规律,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至于还有一些语言,因为色彩问题,或淫秽、或不雅,则是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的。而恰恰是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富有很重要的教育和引导责任。
    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有老师说,作文讲究的是文学味,掺进了网络语言的文章则会失其雅致。我认为恰恰相反,文章因为使用了好的网络语言,往往能起到丰富含义、增添色彩、开阔视野的作用。如前面提到的“打酱油”之类的词汇。碰到网络语言老师们该怎么做?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一接纳,二引导,三学习。接纳是要求我们对新生事物应该抱有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并逐步适应;引导则要求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学习就是要求老师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可以预见,新一代的文盲不再是过去那种意义上的文盲,而是不懂网络的人。所以,我们要对网络、对网络语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在对待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上,才不至于一惊一咋,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