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一个南都记者的奔跑手记


新闻背后:一个南都记者的奔跑手记            

纪许光 作品  ——《我在南都最前线》之四  本文刊载于《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 传媒研究

   我是一个奔跑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突发新闻文字记者。我属于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我的窝,在广州大道一个叫289号大院的地方。我流窜于各个新闻现场,忠实于我的职业。记录着这个城市每天发生的一切。凶杀、跳楼、火灾以及海珠桥上无数次的“跳桥秀”均与我的文字有关。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每天,我的新闻都以快餐或纵深的形式出现在南都的纸面上。然后,接受着来自是读者们或激昂或萎靡的“拍砖”。

  那13条死于山东威海“11.12”特大客车坠海事故的生命、那个因为严重的肝病客死广州火车站广场的民工胡有才,还有那个酒后驾车撞死打工仔且没有及时接受酒精测试的交警范戈扬,以及那个被怀疑酒驾打人而遭到数百小贩和市民围堵的城管队长吝旺军……等等。这些事件被以各种各样的文本形式,续写在我的从业旅程中。

  我曾无数次因为过度的体力透支险些栽倒在采访现场。但我必须忍着。我知道,读者在意的,永远只是他们关注的。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这些,是我的职责。

  今天,我决定在新闻产品之外,告诉大家一个记者真实的自我认知。友人提醒,此文莫要让人有“自我标榜之感”。我说,不必谦虚,因为,我们付出的辛劳值得骄傲。不需顾忌,因为实话实说是我的职业本分。

  我不是很伟大,但也绝对不龌龊。我愿意做个不甘渺小、不趋炎附势的新闻人,这一直是我的追求。在必要的时候,我知道如何决断。

  因为不停地奔跑,我有时很累,累的不想说话,累的想大发雷霆。为此,我深爱着的妻子,承受了太多。 

  我长期忍受着头部剧烈的疼痛和因为长期不定时就餐而引发的胃病困扰。我需要大把的抗焦虑的药物。斯诺斯、西普妙、拜新同,这些拥有巨大副作用的西药。在30岁以前,已经属于我。

  我曾真实的闻到死亡的味道,医生告诉我,那在医学上叫“濒死感”。是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造成的。为此,想孩子想疯了的我,不得不一再推迟育儿计划。

  当我躺下身躯,无数次品味着周身的疼痛和脑部剧烈的震颤时。我曾不止一次的想同一个问题,我会因为过劳而猝死或者因为一篇新闻报道被干掉吗?我承认,那个时候,我害怕了。因为和天下人一样,我的生命也属于父母和妻子。他们需要我。

  可我没有选择,我的工作就是——靠上去、搞清楚、记录它。只要有命令,我必须出发。那些困扰我的一切,此时只能被抛至九霄云外。新闻永远在路上,我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奔跑,并将我的调查所得完整呈现给我们的受众。

  我无法忘记,被我从海珠桥上劝下的候文平那张扭曲了的脸。那是一位因遭遇合同诈骗投诉无门选择“跳桥”的四川娃子。鼻子和眼睛紧紧地贴在警车的窗户上:“老子就是不信喽,咋个就这样没天理咧?帮帮我噻。”

  在我的现场处置中,他是为数不多让我感到内疚的当事人。当我费尽口舌将其从桥顶的铁架上劝下的时候,他即被警察反拷、然后用几乎是拖死狗的方式,轰上了警车。没来得及把他的话说完,这个男人就那样,像麻袋一样,被呼啸的警车带走了。 

  我知道,按照惯例,他需要面对15天的行政拘留。那个四川娃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彻夜难眠。

  可我,在同情之外,必须冷血地写下自己看到的一切:他在桥上遭遇到那阵瞬时强风时本能的抓住护栏的动作被我清楚的记录下来并呈现在出品文本当中。

  是的,他不想死。“跳桥”只是个无奈的选择。可他必须知道,这样的一场“show”背后,是海珠桥区域瘫痪的交通和过往市民的痛骂。

  我也不会忘记,民工胡有才因严重肝病无钱医治,客死广州火车站广场时的凄惨景象。那是和我一样,漂流在外的一个生命。“同住一个城,共爱一个家”的公益广告牌下,他就那样:半张着嘴巴,死在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仅有的一台风扇和一张毯子是他的全部遗产……

  在出品文本里,我没有将他变成一个符号。我第一次使用了硬新闻中所不能容忍的“煽情”式的表述。胡有才一稿,我曾试图将自己的情感认知传导给我们的读者。那寥寥800字的间隙里,注入了作为一个记录者的我,不该有的泪水。

  恩师说过,在允可的情况下,记者的心不能仅仅用在文字的敲打上。别让自己变成一部打字机。那天,我确信被自己感动了。

  当然,在有些人眼里,我是值得被痛恨的。譬如,那些因为我的记录和呈现而“堕马”的各色官僚。

  在后方,有一批和我一样,为我们的新闻产品完美呈现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校对……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人员。我们的分工不同,可我们的目标一致,那就是呈现最好的新闻产品。

  在这个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里,我和很多市民一样,偶尔会遇到一位风雨无无阻的《南都》发行员。他们穿梭于车水马龙中,他们风尘仆仆,他们尽职尽责。

  每次遇见他,我都会掏出1个硬币,买下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报纸,然后,悉心地将之放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知道,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这就是南都人,无论任何岗位,彼此之间不需要任何语言,在心底深处,我们相互搀扶、相互信任、不断前行。

  我们的精神领袖,从都市类纸媒崛起的洗楼年代开始,就已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勤奋、真实。南都人的自我认知向来是清醒的。

  毫无疑问,我们拥有一批在新闻业务上坚持不懈的从业者。他们成就了南都公信力。我们对待产品的态度一向都是苛刻的。在这样一个以新闻业务至上的团队里接受历练和熏陶对任何一个新闻人都是难得的。

  在南都,我们可以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理解大吵几天而不需要担心为此与谁结下梁子。

  我们在新闻出品上的“自我苛刻”,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在三审制度之外的一种潜在的、本能的“自我修正”。

  我想,南都最不缺少的,就是较真的人。为了一个文本的处置,我们可以关起门来,吵的天昏地暗。然后,在一切都顺畅起来的时候,相视而笑。这是良好的业务氛围和南都无数前辈乃至精神领袖留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最好的基石。为此我说,289号大院之所以坚挺,是我们的执着和热血让我们的版面有了灵魂。这灵魂,已经深深地烙刻到每一个愿意成为南都受众的读者心灵中。

  某日,与京媒某名记煮酒。此君一针见血:“南都偶有点闭门造车、妄自骄横之嫌。”作为一线采编,我未知可否。但我告诉他,一份强有力的纸媒,自信还是需要的。

  他并不知道,在南都这个出品机构里,那群桀骜不驯的人们在面对他们的新闻产品上,是怎样的苛刻。这与妄自骄横无关。闭门造车嘛,见仁见智。

“南都不需要猎奇,不需要争宠。我们需要的是有质感的新闻。哪怕是个豆腐块,都应该有它的绝对价值。”这是我进入南都后学到的第一课。因为这句话,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像被打了鸡血,在30岁快要到来的时候,背上我的采访包,义无反顾。

  那日,受命采集广深高速上发生的一起特大车祸。在和24岁的摄影搭档徒步5公里后,我终于承认,自己老了,不能再像数年前那样轻盈了。不过,那天我始终没有掉队。一路上,我都与摄影搭档并肩前行。

  突发新闻是《南都》除评论、深度等重要组成结构外,在本土和区域新闻战略上重要的一环。作为其中一份子,我深知守土有责的重要。为此,我和同仁们坚持着对新闻品质的自我要求,这种要求是绝对苛刻的。

明日,继续奔跑。我坚持追求有质感的新闻。

  难以将想说的东西以全面的文本呈现给大家。原谅我吧,这是一前线个记者的心声,是新闻之外的。今天的我同样已疲惫不堪。身体告诉我,在可以的时候,我必须专心睡眠。

  最后,我和同仁们很愿意继续欣然接受痛恨、赞扬以及麻木不仁。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完美呈现我们的每一新闻产品。

  在理想还可以被提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