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忽悠”——需要层次论错在哪


 

谈到人的需求,不能不谈到颇为流行的“需要层次论”,版权人是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核心观点是:人存在多种性质不同的需求,不仅有高低之别,而且有先后之序,从先到后、由低进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似乎是个无懈可击的回答,不仅面面俱到,似乎也符合生活的常识,而且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也十分吻合。但下面的故事可能要令马斯洛头疼:

 

有个铁匠,早年丧妻,养着好几个孩子,整日忧心忡忡:哪天我病倒了,不能打铁,怎么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身体一天天虚弱。一天上街买东西,由于长期积郁,突然昏厥。有个心理学博士路过,询问了解后,把脖子上的项链取下,说:这是根金项链,必要时可助解危,但万不得已,别卖!

 

天下掉下大元宝,铁匠高高兴兴回了家,想:哪天实在不行,就卖掉这金项链,嘿嘿!就这样,白天高兴工作,晚上安心休息,健康很快恢复。后来,最小的儿子也长大成人,家底一天天殷实。一天无事,铁匠翻出项链,到首饰店估价,老板鉴定后,说:这是根铜项链,价值一元。

 

一条假金项链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改变人的命运,是不是足以表明人各层次需要的脆弱?不层次需要是真实存在的,但真正贯穿在各需要层次背后的,不是别的,还是注目礼,没有先后,也没有高低,人与人的比较随时随地。

 

按需要层次论,乞丐可能不追求尊重的满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谈何尊重?但乞丐实际上也需要注目礼,也在与人比较,虽不太可能与身边的正常人比,但会与自己身边的乞丐一较高下。就像下面的小孩一样: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伧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据称马斯洛是位智商高达195的犹太天才,专门研究人的动机与需要。但不幸的是,马斯洛不够透彻,包括所谓自我实现,都没有一针见血地点出人与人的比较这一个要害。青蛙不都在小井里自我实现了么?毫无疑问,不通过注目礼,自我实现是说不清的。

 

为什么不够彻底呢?原因应该不在于马斯洛没注意到注目礼的需要——他已经明确地谈到尊重——而在于他没有从人价值度量的角度或者说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来认清注目礼(可参阅《“注目礼”为什么能“创造体系”》)。注目礼的确属于人的需要,但如果简单界定为一种需要,近乎买椟还珠,更本质的,注目礼完成人的度量。硬要说注目礼作为需要,倒可借用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一句话来表达: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乃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