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十六)


  
    作者:利奈尔
  
    我们下面继续学习原文。“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我们上一节课反复强调了,凡是涉及到刚柔,就要想到是阳阴二气,刚是阳气,柔是阴气,阳阴二气交相摩擦,交相作用,刚柔相摩,就产生了《易经》的基本卦象。

  首先是乾坤二卦,乾卦首出,没有什么说的。乾卦的反面就是坤卦,所以乾坤是一体的,跟手心手背一样。我们在座学佛的同学很多,我们可以来打个比方:乾就是空,坤就是有。后面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所以乾是开端,就是空,是产生物质的基础;但是空、有又是不二的,没有“有”,就体现不出来“空”,所以坤就是有,就是万物各具之形态。这个我们下节课还要详说,慢慢来体会。乾坤二卦相互作用,乾阳入于坤宫产生的第一个卦就是震卦。这一阳继续上升,到了中间就成了坎卦;再上升就是艮卦。而坤阴入于乾宫,产生的第一卦就是巽卦,一阴升到了中间就是离卦,再上升就成了兑卦。

        文王八卦次序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过去有种说法,乾卦是父卦,坤卦是母卦,八卦就像一家人一样,由父母生了三男三女。初爻在下面就是震卦,是长男,坎卦是中男,艮卦是少男。巽卦是长女,中女是离卦,兑卦是少女。这就是三男三女的说法。在中医养生和道家的修炼中,是特别讲究坎离二卦的,因为二者为中男中女,位居南北之正。所谓取坎填离,就是把坎卦中的一阳取出来,填到离卦中的一阴处。离卦得了这坎中一阳,就变成了纯阳之卦,即乾卦;而坎卦得了这离中一阴,就变成了纯阴之卦,即坤卦。纯阳纯阴实际上是一个东西,道家修炼最后要达到纯阳之体,就是坎离相交的结果。这就是刚柔相摩的感觉,阴阳二气相互转化就产生了八个单卦。

  八卦相荡是什么感觉呢?在注易的各家中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六十四个重卦的产生,就是这八个单卦“相荡”的结果。八卦相荡,是非常形象的说法,就是八个基本卦相互像荡秋千一样交互重叠。我们以乾卦为例,它可以对其它七个卦起到作用,这么荡上一圈。乾卦荡到坎卦上,就形成了天水讼卦;荡到艮卦上面,天山就是遁卦;再荡到震卦上面,就是天雷无妄……这么一圈当下来,就产生了八个重卦。坎卦同样如此,依此类推,八八六十四就是这么产生的。本光法师在这里的见解稍有不同,他老人家纯粹讲的就是相对立的两个卦互相推荡。比如坎卦和离卦、震卦和兑卦,只是在这四正卦之间才相互“闯荡”。这里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关系不大。从六十四卦的形成来说,各家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最终总是要形成六十四个卦。我们在这里也不做定论了。

  下面一句“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这句讲的就是震巽二卦,震为雷,巽为风嘛。鼓之以雷霆,一阳入于坤宫,通过在下的鼓荡之后,产生了雷震的作用,形成了震象。润之以风雨,则是一阴入于乾宫,消散其上之阳气而形成风雨,这就是巽卦。“润之”这两个字,大家可能感觉有点熟悉,毛润之嘛,毛大爷的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而且,润之就是泽东,巽为东南之卦,所以从名到字都来自于《易经》,可见毛大爷的这个名和字都是很宏大、很气派、同时又很有生机的。《说卦传》中说“帝出乎震,齐乎巽”,就是说的“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这两句。毛大爷的死对头蒋介石呢?蒋中正,字介石,这个也是从《易经》中来的哦。豫卦六二的爻辞是:“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在象辞中解释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他也是从名到字都得自《易经》。从字意上来看,泽东、润之,均有甘霖普润之意,配合也天衣无缝;而中正、介石,是说这个人像石头一样方正耿直,中正严密,还是很吉祥的。石头摆在那里,稳稳当当,很中正,这种感觉也很了不起,像一个高人一样如如不动。但是和泽东、润之比起来,差别还是很大。一个是有外用而泽被万物之意,一个是内修中正严密之意,都很好,但成就却不一样,心量气魄和境界也有大小高下之别。这是中国文化中很有意思的地方,虽然是题外话,却也能体现出近代史上这两位大人物,各自在《易经》上面的不同体会。

  从前面的“鼓之以雷霆”到下面的“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讲的都是除了乾坤二卦外的其它六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讲的就是坎离二卦。离卦为日,坎卦为月。日月运行,每天日升月落,形成一昼一夜的交替;从一年四季的角度上来说呢,一寒一暑的交替,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从卦气这个角度来说,离卦为夏季之卦,坎卦为冬季之卦,所谓寒来暑往,也可以理解成坎离二卦的往来变化。

  下面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前面我们说乾坤是父母卦,产生了三男三女。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比喻,用家庭比喻方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句,本光法师在其《周易禅观顿悟指要》里面明确表态,他是很不喜欢这种说法的,也不赞成三男三女的说法,认为很牵强。但毕竟这个说法历代以来已经形成了通说,尤其是道家的丹经里面,用得很多。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我们也不必在意,就把它当作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的比喻就可以了。

  但道教是特别愿意把这些东西神秘化,比如我们到青羊宫里面去,或者去任何一个道观,你问这个道观住的是什么人?道士就会给你说,我这里住的是乾道,对门子住的是坤道。不知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个说法的人,可能就觉得这个说法好玄哦!其实说白了,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句话的误区。人之所以有男女,或者说任何一男一女,都不是纯阳或者纯阴的。只要是成了人,就同时都禀有阴阳二气,并不是男人就是乾,女人就是坤。纯阳或者纯阴都不可能成长为具体的事物。我们说,乾为马,坤为牛,都是一个具体的比喻,并不是有具体的事物是乾或者坤。凡是形成了具体的事物,都是同时禀有阴阳二气的,都是乾坤阴阳共同的产物,只不过其中阴阳的成分比例、变化消长各有不同而已。所以历来也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彖辞》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虽然万事万物都是从乾道变化中来的,但是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包括具体的人,又都因禀受阴阳二气,其成分不同,禀受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如此而已。后来有人觉得“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说法确实容易造成误会,于是就改成“一点乾阳入于坤宫成男,一点坤阴入于乾宫成女。”这是王夫之先生的说法,他认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并不是说乾道就生成了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就生成了长女、中女、少女。这两句话单指的就是艮、兑二卦。乾道成男,指的就是艮卦,一点乾阳入于坤宫,就有了男性之形,是为艮卦;坤道成女,就是一点坤阴入于乾宫,就有了女性之形,即为兑卦。所以在王夫之先生看来,艮、兑二卦,或者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句话,体现的是男女生命形态的形成过程。

  这一段在历代注家中各有不同的说法。刚才说本光法师对这句话很不赞成,基本认为这句话就是胡说。当然,其他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南怀谨先生讲这一段,是把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拉进去,花样很多,很复杂也很热闹。大家下来可以找找他的《易经系传别讲》来看。就我个人来说,觉得王夫之先生的说法更稳当一些,从“乾坤定矣”再到这段其余六卦的形成,从天地间的自然变化,到这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文气上是一气呵成的,他的注解非常自然,也很合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