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 校训 自由 公平 大师 天才 创新 宁静 对话 大学生
校训,能体现大学精神。校训是是学校办学宗旨和学术追求的浓缩。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一个校训,它是学校、老师及学生孜孜不倦毕生的追求,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学校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校培养学生什么在校训中得以最直接地体现。然而,现在有多少大学生知道自己的校训?有多少大学生想去读懂校训?有多少大学生去关注校训了?一所大学,校训是最根本,最基本,最不可忽视的内涵。现在的大学之所以这么失败,与对校训教学的忽视是分不开的。学校对校训不重视,校训只是在文件上或者某学习会议上提及到,根本没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很多大学只追求的是市场建设,扩大学校规模,新校区建设等硬件前期建设,对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管理简直就是一个盲区,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甚至诸多非重点普通高校也一样。忽视大学校训文化建设远远地失去大学办学的精髓。个人建议,追求大学精神的最关键一步就是要让校训融入学生的心灵,大学生第一堂课就得进行校训的学习,最起码得让学生知道自己能从大学里学到什么,学校能给自己什么。学校是混沌的,学生也是温纯的,浪费几个春秋在温纯的校园,学生可怜可悲。然而偏偏这一点是很多大学都忽略掉的。
自由,能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是知识的盛宴,是学术的殿堂。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是因为学生能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任你遨游,能在广阔无垠的学术高空中任你翱翔,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豪迈。大的背后能提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如今的大学制度和大学氛围都被扭曲了。很多大学生,他本不想读大学,或者现在就读的大学不是他内心底处最想上的大学。现在的大学生上大学受制于父母,是受社会形势所逼,或者是高考分数决定的。这种录取制度是单方面决定的、是被迫的、也就是不自由的,这与大学“自由”精神严重背离。走在校园的路上经常听见学生在谩骂,甚至很多大学生从进学的那一天到离开学校的那一天从没有停止过对大学的谩骂,有些学生甚至说是自己被学校骗过来的,还有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是军事化般,要求集体早读和上晚自习,这是大学吗?自由最起码得让学生有分配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而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却背道而驰。
创新,能体现大学精神。创新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创新是一种研究能力。大学里有大师和莘莘学子,他们肩负着科研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确实需要创新,但是现在的大学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和土壤否?满足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吗?很多人提出大学要创新,大学生要创新,大学教育要创新。试问有多少人想过大学里面创新需要哪些现实基础来支撑?大学的创新不应该普世化,而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怎么去创新?现在很多大学老师,根本没有从最根本上去考虑,天天念叨着要创新,特别是指导学生论文时,总是要求学生创新,殊不知他们在大学里研究这么多年又有多少创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创新需要什么基础。大学里本科生和专科生要写论文那纯属扯淡。个人认为,创新需要物质基础,高昂的学费压抑着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或者贫穷家庭出来的大学生,他们从进学的那一天,就被学费和生活费所困。创新需要创新环境,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创新的环境,但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基础却大径相庭,更何况现在很多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也难以薪火相传。创新需要学术精神,现在的具备知识体系和学术奠基的研究生大学生,却因为市场化或者社会影响,他们内心根本上就没有想从事研究和创新,他们不具备学术精神。创新需要天赋,天才是很少,然而纵观创新的发展,创新都是来自具有天赋的人群,现在研究生招生的设置门槛上和制度明显存在很多不可取之处,很多人读研究生就是为了一个文凭,进而以后想找好一点的工作。不想从事研究创新的研究生培养,这是教育的失败,是中国创新的失败。现在大学提倡的创新真是让人赧然。
宁静,能体现大学的精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告慰。我们虽然不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让学校的宁静重回校园一种好的途径。大学需要一份宁静,需要听到学生追求学术的誓言声,需要听到朗朗上口的读书声,需要听到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的宣言。现在的大学里到处都是广告,到处都是钱的铜锈味,或者是滋生权力的温床。让商业化、行政化远离校园,提倡去商业化和去行政化才能让学校变得更加宁静,要宁静并非不要激情,学生是青春的代名词,学生是青春和激情的源泉,我们需要的是那份祥和和宁静。哪一天走在校园里,只听到绿茵场的加油声,学术的探讨声和读书的悦耳声,让老狼《同桌的你》、经典的校园歌曲回归,让几个共同爱好的学生拿着琵琶哼着歌曲围团而坐在校园的草地上,让学生对大学有一种精神向往的圣地感觉,找到精神的归宿,那才回归了真正的大学。
大师和天才,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大学是思维跳动和思想碰撞的集结号。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师和天才的存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千里马和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并不十分赞同。千里马不是所谓的怪才、偏才、神经病的人。伯乐也不是什么院士和学术巨擘和知识泰斗。因为这样的人屈指可数,这样的人并不常见,那究竟什么是大师和天才?个人认为,有学术精神的、值得挖掘潜力的、有敏锐洞察力和思辨能力的、观察现象并能提出尖锐问题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看作这类人才。寻找这类人才才是大学寻找大师和天才的最首先要做的事。而关键在于制定和设计这种寻找机制,从另一种层面上讲,这或许就是一种创新。
公平,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习和学术本不应该有差别,本不应该有歧视存在,本应该是最纯洁、最公平的圣地。民办学校是伟大的,民办学校为那些无法通过高考进入国办学校就读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公平,这一点也是民办学校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民办大学是教育公平的实践者,可是公办大学为什么不行?这是不是教育改革的失败,虽然近期推出的助学贷款能解决上不起学的大学生上学问题,但是关键问题公平还是没有解决。国家对教育资源的管制是最大的弊端。这也就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得不出现仅以利益为重的办学宗旨。国家对国办学校和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资源可见一斑。北大校长推荐制本来是一件好事,是让那些特别突出的学生来北大就读,是挖掘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但是这只是管中窥豹。它不能保证公平,违反了公平就是改革最大的弊端。这也就是很持反对最想表达的心声。农村的孩子有推荐的可能吗?很多不列在35所中学里的学生就没有被推荐的机会。中国教育从始至终就没有公平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行政管制、权力挟持、不可预见的歧视等。解决公平问题不仅是大学精神改革问题,更是中国教育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