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八)


  
    作者:利奈尔

 
    再看下一句“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卑,我们刚才说了就是低处的东西,就是地,就是坤;高,指的就是天,就是乾。天高地低是明明白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但是,这里“贵贱”两个字用得不好,带有人的等级思想在里面。位虽有高下,但与贵贱无关嘛,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词,可以说“卑高以陈,主从位矣”,大概就比较好接受。处在高位上就要做主,处在低位上就应该辅助,是处于从属地位,放在社会上也是这样的。当然,不是说处在高位就可以忘乎所以,高高在上,满脸骄傲,见到谁都指手画脚的。实际上,我们也要随时从“位”中跳出来,回到平等的本性中来。处在高位的人,一定要随时反省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谦虚下来;处于低位的人、被领导的人,一方面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随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自弃,仍然要有一颗平等心、平常心。

  在这里,“贵贱位矣”,这句话的“眼”就是“位”。说白了,我们把《易经》的精神放在人事哲学之中,它最根本的就是讲一个“位”字。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有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之后,有没有守住这个位?能不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

  当然,这里面有可能产生一些误会。比如在单位上,我是个低级的员工,我如果按照上面说的“知位守位”,是不是就是不思进取呢?是不是永远就没有机会更进一步,走上更高的位置呢?我们在后面讲到六爻变化时会告诉大家,任何一个位,都是会有变化的。但变化的基础,不是说你不守其位地天天妄想,而是说在你自己的位置上,你要把本分事情做好,随着经验的积累、德行的增长,这个位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真正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并且多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老板发现你的长处后,觉得你确实不错,自然而然就会提拔你往上走。处在低位的人,如果不从内功上下功夫,成天痴心妄想,或者走些歪门邪道,就算打通了某个关节,坐上了某个位置,往往也呆不长就要掉下来。今天社会上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这个就说这么多,后面我们具体讲到爻象变化时,再来体会这个“位”的感觉。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一句也有一定的争议。实际上,对于《系辞》的争议主要都在第一章。历代的《易经》注家,大多都把这一句和前面的“天尊地卑”结合,一般的说法是,天是动的,地是静的,乾动而健,坤静而顺,所以是“动静有常”。如果这样子来理解,就很僵化,也不符合常情,更不符合《易经》的精神。
 
  《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然是在讲动;但是在讲到坤卦的时候,也不是说坤地就静止不动啊!坤卦是以柔顺为性情的,坤卦“利牝马之贞”,牝马就是母马,是很健壮的一匹母马,“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它能在大地上自由自在漫游,足力强劲,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能走很远的路。我们看这些句子,哪里有说坤卦就是静的呢?所以坤地还是动,不过是动的性质与乾天有所差异。乾卦的动是自强不息,是它本身生生不息的;坤卦的动是顺从于乾卦之动,所以是“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不管从乾坤二卦的卦象上来看,还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说,天地也都是在动的。毛泽东有句诗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自转动还厉害得很呢!

  那么,“动静有常”该怎么理解呢?我们过去学辩证唯物主义,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真正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实际上没有绝对的、不变的东西。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还是相对的。只不过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易道的变化,《易经》六十四卦,没有一个是静止不变的。但是,《易经》虽然讲的是变易,它背后却也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哦!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静止的运动;任何静止,也是相对于运动的静止。那么《易经》背后不变的、恒常不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易道的变化规律。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这个规则是不变的,你可以不断地往上加减,就能产生无穷的变化,但是加减法的规则是不变的。易道的规则也是如此。所以“动静有常”,我们应该理解为《易经》的乾坤二卦、阴阳二气,它的这种变化是有恒定的一套法则,有它颠扑不破的规律性。这样来理解,就比较合适了。

  “刚柔断矣”,这就涉及到《易经》里面很重要的判断了。什么叫“刚柔断”呢?刚柔,就是指阳阴二气,阳就是刚,阴就是柔。在整个易学系统里面,凡涉及到刚柔,我们都可以理解为阳阴二气。这个“断”字是很讲究的,我们平常说来断一卦,这个断,就是判断的意思。怎么断?用什么原则来断?用什么方法来断?断出来的结果是吉、凶、悔、吝的哪一种?这就涉及到了非常重要的一套方法。

  大家之所以很喜欢学《易经》,其实就是想对未知的事情做个正确的判断。一件事情的苗头刚刚生起来,你就能够判断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等等。这个就需要准确的判断。

  所以“刚柔断矣”,是我们这里重点要说的内容。刚柔要怎么断呢?我记得以前给大家讲《通书》的时候,讲到了刚善刚恶、柔善柔恶的道理。但当时只是从理上来讲,没有结合《易经》的卦象。实际上,刚柔是无所谓好坏吉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嘛,阴阳二气本身哪有什么好坏呢?既然无所谓好坏,又怎么来判断呢?我们只能从刚柔所处的位置、阴阳所处的时空来进行判断。刚柔各处其善位则吉,若都处于不善之位,则凶。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几个判断指标。

  首先,我们要理解易卦中“位”的概念。一个易卦有六爻,最下面的称为初爻,最上面的称为上爻,中间依次为二、三、四、五。实际上,这六个位置是由两个单卦组成。上三爻组成上卦,下三爻组成下卦。在不同的解释环境里面,上卦又称为外卦,或者叫做前卦;下卦又称为内卦,也称为后卦。这就是一个完整易卦的基本的结构。

  对于“位”的理解,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原则:“三四为进退之机,二五有主辅之别,初上为消长之时。”

  第三爻和第四爻是一个时机,进退的时机是很微妙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爻处在下卦之上,第四爻处在上卦之下。如果从内外、前后的角度来说,三、四爻就处在内外之间、前后之间。总之,这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如果处在上卦稍有不慎,就会掉将下来;如果做得很好,知位守位,能够不断积攒力量,就能够进到上卦最有利的位置。所以,三、四的爻位也是非常微妙的。在人事上如果居于三、四这种位置之间,也是非常难以取舍,很难办的,一定要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俗话说的“不三不四”就是从这里来的,说明处在这个位置上很尴尬,在进退的选择上很不容易。这就是对三、四位的一个感觉。

  “二五有主辅之别”,第二爻和第五爻都处在比较好的位置上,一个是在下卦的中爻位,一个是在上卦的中爻位,那么,上卦的中爻位就为主,下卦的中爻位就为辅。虽然二、五的位置都很好,但从整个卦象综合来说,却还是有主辅之别。

  “初上为消长之时”,初爻是要生长的,它有一种潜力,是要不断发展到二爻、三爻,以致于全卦。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最初策划、萌芽的阶段,就是处在初爻的位置。到了上爻呢,就已经是最高位置了,事情已经完成了,所以就要转化,要被新的事情替代、消解掉。

  所以,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我们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处在哪个时间点上?事情处在的哪个阶段上?还要花多少时间、分几个阶段才能完成?这些,都要认真去把握体会,然后在不同的关节点上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关于易卦中“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