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七)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我们一般看到的版本,《系辞》都是分了上篇和下篇的,我这里这本书没有分。分与不分,关系都不大,因为这是整体讲解《易经》的一篇文章,之所以要分上下篇,是因为《系辞》很古老,古代都是用竹简记录的。如果文字太长,翻动阅读起来就非常麻烦,所以后人分了上下篇以便于翻阅,并不是要把文章割裂开来。我们现在的通行本,是以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里面的分法,把《系辞》上下篇各分为十二章,这样大家学习起来就很方便,也是朱熹对易学很重要的一个贡献。下面我们来看第一章的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上传》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句话大家非常熟悉了。我们理解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天底下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从易学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定乾坤”。实际上这个话对民间影响也非常大。古人说话文绉绉的,你问什么事情做得怎么样了,他就说“乾坤定矣”,意思就是这个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八九不离十了。男女之间介绍对象,觉得差不多了,快要成亲了,也会说“乾坤定矣”。所以古人是很有文化的,一句口头话用的都是《易经》当中的语言。现代人就没文化了,一见面劈头就问,那件事情你搞定没有?你弄好没有?用的都是“搞”、“弄”这种很粗俗的字眼。我们和古人比,还真的是粗俗不堪的。

  我有个写诗的朋友到美国去访问,说是国外的诗人在他面前很紧张,他觉得很奇怪。中国的现代诗绝大多数都受西方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人往往对传统诗词的格律、平仄等都不太懂了,你到国外是去学习的,怎么人家还会紧张呢?后来人家对他说,你是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来的,中国古人从皇帝到乞丐都出了许多大诗人。我们建国才一两百年,怕你从心里看不起我们,把我们当粗人啊!这个朋友一听,一下子头就昂起来了,以前还总觉得自己面对西方文学很自卑的。这几天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正在评奖,一百多年来,硬就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得到诺贝尔奖,大多是西方人,日本、印度虽然也有得过,却是相当少。所以,报纸上也有评论说,诺贝尔奖快要变成欧洲杯了。这确实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他们确实不太了解。我们东方文化非常悠久、非常深厚,影响面也很广。西方当代的文学运动,很多都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启发的。比如有着全球影响的“垮掉派运动”、“意象派运动”等,都是受到唐诗、尤其是古诗中禅文化精神的影响。只不过,我们现在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割裂开来了,从礼仪到哲学思想再到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人家,我们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很生疏、很陌生了。

  上面说的是题外话。《系辞》首句是讲乾坤,《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乾坤二卦是排在最前面的。在易卦里面,八个单卦是以乾坤二卦作为“父母之卦”,其它各卦都是乾坤二卦交互作用产生的。单卦仅仅是易卦的基础,是基本的符号,在《说卦传》里只能作为自然现象存在,还不具备一个完整的卦象。如果要对我们的社会人生真正起作用,就必须要形成重卦。在重卦里面,乾坤二卦也是居首,所以,“定乾坤”是整个易学里面最重要的事情。

  乾坤二卦代表的是天地。我们看万事万物,不管是人还是生物,还是非生命的东西,都是在天地之间产生的,是在天地间得生,在天地间得养。如果离开了天地,就没有这些芸芸万物了。同理,离开了乾坤二卦,也就没有《易经》了,所以“乾坤定矣”,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那么“天尊地卑”呢,句子很简单,本来是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把《系辞》的这句话推衍到人事当中,问题就出来了。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之中,皇权至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男权社会里呢,就有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这也是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后来就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就在《易经》,再说得直白些,就是来源于《系辞》的头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本光法师对“天尊地卑”这个观念也提出了批评。他老人家认为,在先秦学说里面,在诸子百家的理论里面,并没有天尊地卑这个概念。在早期的儒、道思想之中,在他们的天道观里面,也没有所谓天尊地卑的说法。所以,本光法师认为把“天尊地卑”这个概念落实到人事关系上,是汉代以后尤其是董仲舒以后的事。他们把封建宗法等级制度附会到《易经》中来,并以《系辞》作为依据。但是在《易经》的古卦辞,包括爻辞、彖辞中,只有“位”的变化,并没有尊卑之说。所以本光老认为,《系辞》并不是后人所说的是孔子所作,而是从战国到秦汉之间的易学者们集体创作的产物,其形成时间很漫长,中间也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水平也有参差不齐之处。

  本光法师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谈《易经》,因为佛教讲万法平等,众生平等。释迦牟尼的佛教之所以一产生,就能够迅速取代印度传统的宗教,一统当时的整个印度半岛,就是因为他破除了古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提出了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伟大思想。佛教讲“三心”,就要是有平等心、慈悲心和清净心。所以,平等的观念是佛教的基础观念。

  但是话说回来,就普通人直观的经验来说,天高高在上,变化多端,充满了神秘而不可知的崇高感;而地呢,就在我们的脚板底下,我们的吃穿用度、吃喝拉撒,全都在地上,普普通通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嘛。所以人在面对天地的时候,自然就有一种尊卑的感觉。大地虽然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很伟大,但大地上也到处都藏污纳秽,肮脏不平之处也是随处可见,我们司空见惯了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天对人而言,就很了不起了,西方大哲学家康德有个名言:“我最敬畏的只有两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把无垠的天空与人内心最崇高的道德自律联系到一起,也是有一种对天的崇敬心理在里面。

  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天尊地卑”的观念。我们放下内心对尊卑的感情色彩,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尊,可以理解为尊高、尊远;卑,也可以理解为卑近、低下,只是一种位置上的不同,让我们感觉很不一样。我们平时也有远香近臭的说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求之不得的东西就越觉得尊贵;越是平常的东西、越是伸手可及的东西就越觉得没有什么了不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出天地、乾坤确实在“位”上是有差别的。《道德经》里面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也是有一个由近到远的主从关系在里面。落实到具体的人事上面,比如君臣关系,位置不同,主从关系也就不同。我们这里有几个哥们儿在学中医的火神派,火神派讲“阳主阴从”,也有这种感觉。一切东西在本质上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确实要遵从一定的做事规矩、规则;在家庭里面,在夫妇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遵守一定的主从关系,才能保证一家人和睦相处。

  过去有个朋友跟我说,你们佛教说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你们说的平等心,我觉得是假的。我问她,为什么觉得是假的呢?她说你们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你看寺庙里面,比丘的戒律是二百五十条,比丘尼的戒律就有三百四十八条,女的比男的要多戒那么多条啊!所以她认为佛教歧视妇女,很不平等。我就告诉她,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到平等的含义。真正的平等是什么呢?是不平等处显平等。佛教说众生平等,世界的本质是平等的,但并不否认大千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各种不同的现象。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位置,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说狼和羊是平等的,那么你把它们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看养成什么样子?如果说狼和羊不平等,为什么羊见了狼要跑呢?它觉得我与你是平等的,凭什么我要被你吃掉啊?所以羊就要跑掉嘛。在男女平等上面,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但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就有各自在生理、心理上的不同特点。过去大讲男女平等,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么让女人也去下矿井、到建筑工地抬石头、去当兵打仗,能行吗?如果这些事情都要妇女跟男人平等来做,那才真正是不平等!在这些问题上面,我们应该看得全面一点。佛教在戒律方面,实际上是很科学的。佛教里出家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的情执难破。相对来说,男人对情的执着要少一些,而女人对情的执着普遍就要重得多。你要想修行成就,就非得破掉这些情执不可。所以在佛制里,比丘与比丘尼在戒律上的要求就有所不同。

  既然讲到戒律,这里就多说几句。前两天,半夜三更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师兄啊,我真的想要去受戒啊!我说,你半夜三更发什么神经啊?他说,哎呀,我觉得自己好多事情都管不住自己,一喝酒就是烂醉,就什么都管不住了,不行了,必须要去受戒了。我就对他说,受戒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你说去找个师父给你念念,你就得戒体了。必须要去学习戒本,要清楚为什么要受戒?受戒有哪些方法和步骤?根本戒和支分戒有什么差别?犯戒之后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学。我推荐给他一本书,叫做《走向解脱》,是一位当代大德写的,专门讲戒律。

  一般人不了解戒律,认为受了戒,就是什么都不能去做了,就觉得它是一根绳子,是要把自己捆住、拴起,感到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实际上正相反,戒律恰恰是你通向心灵自由、走向彻底解脱的一个基本前提。佛教所谓的戒律,实际上与现代社会的法律很相象。社会必须要有法律才能正常运转,但法律并不是要阻碍我们在社会上的自由,并不是要捆绑住我们,而是要让整个社会达到公平、和谐,让每一个人充分享受自由与平等。

  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位兄弟,他特别喜欢喝酒,一喝就要喝到烂醉,醉了以后第二天醒来,家里人也要骂他,他自己也特别后悔。但是到了晚上,酒肉朋友一喊,酒杯一端就又忍不住了。如果真正受了这个戒,能够戒下来,实际上在酒这个事情上就是得了自在。不然的话,酒这个问题就把他给拴住了,他就只有在这个上面转,在酒的问题上就得不到自在。如果受了戒,能守这个戒,在酒这个事情你就可以不受它的左右,那就证明你能做主,你是自由的;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贪嗔痴、改不了杀盗淫妄酒这些恶习,这些烦恼就会随时随地左右你,你就得不到自在,就只有被它们牵住你的鼻子跑。所以真正得大自在是什么感觉呢?就是孔夫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你心里面想做什么就去做,但想做的一切事情都没有违反规矩,没有违反社会的道德规范,没有违反社会的法律。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你能严守佛所制定的戒律,这才能得大自在。

  关于戒律的事,我在这里多说了几句,也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不平等处显平等”。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僵化地看问题,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一刀切、一根筋,而是要观其两端,行其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