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随想


美国没有自己的民族,却有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电影《2012》就集中体现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美国社会崇尚个性化,但好莱坞的灾难片却很讲究公式化,几乎是千篇一律,鲜见个性。《2012》的故事结构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灾难,灾难中必有1个英雄出现,英雄身边必有一个美女相伴,英雄和美女必历经一连串生死劫难,劫难中,英雄和美女仍忙里偷闲调情逗趣直至萌发爱意甚至巫山云雨,一连串劫难之后英雄和美女肯定存活下来。与英雄和美女的爱情并列的往往还有另外1条或2条爱情线索,全剧所有的爱情线索中必有一条且仅限于一条是破镜重圆。抵抗灾难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铁石心肠、目光阴冷的家伙胆敢与英雄作对或抖胆与英雄意见相左,而这个不识相的家伙的结局不是自取灭亡就是灰头土脸地被英雄踩在脚下。灾难片中一般还要有一位德高望重、慈眉善目的精神领袖,这个人物的结局不是凛然殉难就是傲笑群氓。为了增加灾难片的通灵效果,片中还会有一个神经兮兮、古灵精怪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结局有且只有2种可能,一是疯狂地死去,二是侥幸活下来。所有这些固定的程式,在《2012》中都被套用,这就让这部电影成了一部毫无悬念的灾难片,值得期待的看点就只剩下那些被刻意渲染的电脑特效了。没有悬念不等于不成功,对我个人而言,《2012》仍可以称得上是一档合格的娱乐节目,而且,也堪称是一部美国人权思想和道德准则的宣传片。尽管这些宣传显得过于浅薄,但浅薄的宣传恰好可以让中国观众在掏出70元人民币后评价说“看懂了”,如果像希屈柯克先生那样把电影拍成需要观众去深入思考的艺术作品,在中国还真有可能遭遇票房“滑铁卢”。

美国人似乎不愿意将艺术作品政治化,但美国电影中的政治宣传却随处可见。《2012》把有色人种的总统形象及时推给观众,让观众无法回避电影中的总统和现任黑人总统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全世界都陷入金融危机漩涡的今天,中国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国家,而且,全世界都把走出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所以,《2012》也把中国定义成人类文明复兴之地,但美国人不甘心笼统地把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全部划定为人类文明复兴地,所以,近年来异常敏感的青藏高原就成了美国电影剧作家的聚焦点。事关人类文明复兴的大事,当然也要由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权威地位的机构做出决策,而这个决策机构就是当前炙手可热的G8(8国峰会),至于东盟、非盟、阿盟等国际组织,美国人就不太感兴趣了,毕竟在现实的国际事务中,这些组织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影片中还特意设计了一个白宫被巨浪冲来的航空母舰砸烂的场景,这个场景也表达了美国人的反战诉求。中国、西藏、黑人总统、8国峰会都是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活跃元素,美国电影就大胆地把这些政治因素加进来,让观众觉得眼前的电影情节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美国人不仅善于幽默,而且还敢于幽默,无论是英国女皇还是意大利总理,美国人都照“幽”不误。《2012》中,美国人就让外形和年龄与英国女皇相仿的老妇人牵着2条宠物犬从镜头前匆匆走过,口中还颤颤危危地念叨着“小宝贝慢点儿”之类的话,俨然一个自私自利的家庭主妇,看来美国人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和英国王室结下的怨恨至今也没有完全消散。影片针对中国人擅长的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也幽默了一下,只不过那个开后门的家伙是一对藏族老人的后代,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面部特征却很难让观众把那个人误解为印度人或土耳其人。

美国人虽然喜欢幽默,但决不拿国家形象和道德准则开玩笑。《2012》中的黑人总统永远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总统一定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总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在维护国家形象方面,美国人是决无幽默可言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维护自己总统和国家的形象。美国人喜欢财富,但对于财富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因素也有清醒地认识。俄罗斯富豪的2个宝贝儿子显然是美国人眼中的不争气的“富二代”,从这2个少爷炫耀自己父亲有钱买船票逃跑而嘲弄没钱买票的人只能“等死”的情节中,美国人就对这种金钱的负面作用进行了揭示。而在爱情和金钱的关系方面,影片也表达了美国人的观点,那就是金钱买不到爱情。俄罗斯富豪的女朋友真爱的是富豪的保镖而不是富豪,在生死关头,富豪的女朋友心里挂念的仍然是那个保镖。

美国人追求人性化,在艺术作品中也从来不忽视人性的存在。黑人总统自己选择死亡,却用设法让自己的女儿逃离灾难,俄罗斯富豪眼看自己没有生存的希望,却用尽最后一点气力把自己的孩子推上飞船。在飞船强行关闭舱门之后,一定是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让那些被挡在飞船门外的群众也上船来,似乎只有美国人才具备这种与生俱来的人道主义,让观众不禁慨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竟然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美国的艺术一向无所顾忌,在世界各国都奋力拼搏试图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的时候,好莱坞却用这部《2012》来大肆渲染古代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这种做法着实需要一定胆量。在那些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东方政治家的眼中在这个时候扩散有关世界末日的传言简直就是别有用心,即使不问斩也要晓以颜色。但在美国,这种事情却能够堂而皇之、大行其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美国的政治环境确实比较宽松,至少美国人对艺术作品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他们似乎并不担心小说、电影、话剧或政治漫画会动摇他们的政治基础,这是美国政治特有的大气和自信。在这方面,东方的政治家们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美国的政治和民主并不一定能成为我们的模板,但他们在宣扬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方面的执着和巧妙却值得借鉴。美国人比我们更喜欢讲政治,只是他们讲政治的方式比较自然。美国的文艺作品的格调也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的文艺作品总是围绕着富豪、宦官、黑帮和婚外恋大作文章,让人误以为这些阴暗的东西才是社会的主流。而美国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格调就高出很多,给人的感觉也比较积极。无论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如何,至少他们在文艺作品中的是非观念是鲜明的,表现手法也很正派,从来不会让观众产生误解和错觉,在这一点上我对美国人表示赞赏。

题图中的亚裔美女不是《2012》中的角色,是我生活中的朋友,她恰巧也生活在美国,形象气质俱佳,她在我这篇有关《2012》的随想中出镜也多少让氛围轻松一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