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感觉到需要对方,这是奥巴马此次中国之行的基础。双方好比拴在一根上的蚂蚱,要跳一起跳,如果各跳各的,谁也达不到目的。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低要求的资源、环境价格,以及低估的人民币价格,造成中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美国企业开工不足和工人失业。因此,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之外,不久前还开始对中国生产的数种产品挥舞起反倾销大砍刀;而目前正在预热的碳关税,也是美国未来扼住中国咽喉的新战略。
这实际上号准了中国经济的命门和软肋。既便在国内,劳动力价格太低、资源环境成本太高也越来越受到诟病,“血汗工厂”、水、空气、垃圾污染已经让人难以忍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反面。而人民币价格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既然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既然要消化庞大的外汇库存,既然要综合利用国外技术和资源,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强势和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现实的选择。
而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元气大伤,软肋也赫然在目。美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全球印钞机和世界货币、储备货币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元如果不逆转颓势,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这样的美元储备大户,其再想继续利用印钞机吸纳全球财富也越来越不可能。因此,美国经济需要重振,也不会允许美元持续颓废下去。
中国人再傻,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美国的地位仍不可撼动。所以,人民币摽紧美元,粘上美债,虽然赌注太大,但也是迫不得已的最好选择。先跟庄走,再自立门户,这是中国大国之路的可靠路径。现在有人一看到美元兑黄金的橇橇板,提议用“黄金保护中国”,这在技术上是出掉地板价的美元,追上天花板上的黄金;战略上则是未成气候强出头,必遭伏击。
美国的算盘显然是想用最小的代价,甚至不付代价就重振美元和美国经济。美国重振计划的优先选择是拯救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机构(只一部分),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等。这都是些金融危机发生前都未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钱都花在刀刃上。其实,美国如果以GDP为目标,可选择的方案还有很多,资源、技术、品牌都很有优势,都是能产生极大贸易顺差的项目。但美国并不用,显然还没有猴急到这个份上。
反观中国,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无一不凝结着劳动者的血汗,资源的丧失和环境的代价。中国经济的振兴计划,钱也花在“刀刃”上,那就是保增长的目标,在相当程度上仍延续着扩大过剩产能,加强代工厂地位;虽然这与人民福祉并不完全对称,但却维持了大国崛起的宏大叙事和信心。
由此可知,此次“鸡头会”,美国的最优要价是:以贸易保护减轻对中国产品的依赖,部分恢复国内制造;并以不可储备而过剩的农产品,可乐泡泡水,过了技术保护期的医药、大飞机等来改变贸易不平衡状态。而中国的最优要价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调整出口结构保持贸易地位,换回资源和技术;次优目标是:反对贸易保护,继续出口过剩产能,维护代加工地位,保障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保护环境、资源和农业弱势地位;最差选择是放弃部分国人利益(如农民和农民工等),继续扩大过剩产能,以追求增长目标的短平快实现。
目前来看,美国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而中国正一步步落入最差选择。
这在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为奥总中国之行打前站的中美贸易谈判协议已露端倪。美国人提出的是农业、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美国人用消化不完而又不可久存的猪肉和大豆、冒几个泡泡的可乐就把中国打发了。而中国,因为“增长的辫子”在人手里,只能要求美国“考虑”不设贸易限制,而对于涉及到8亿人收入和生活而最应该保护的农业,却因为其对保增长目标的无足轻重,反而放开大门。
与此相映衬的是,今日央视报道说国储大豆数次流标无人问津,顺价销售成为难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正进入美国的陷井,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一颗棋子。
当然,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经济的好处依然很大。这大概算是我们能自圆其说的最合适理由,也是我们做出巨大让步的依据。奥巴马如果再聪明点儿,不提7.5,不提达赖,不提台湾,不提民主人权,不提环保,那简直要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了!
奥巴马中国行,注定是一个不平衡的结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