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西斯塔瑜伽》是志成师郑重推荐的,我不敢大意,一直心怀敬意,不敢率尔打开。这次出来,整理行李包时,突然心头一热,就把这本厚厚的巨册复印本给放进去了。我现在开始阅读,读得很慢,一天有时候就是三四页的光景,但是没有感觉效率不高,正如书中所云:群经之中,以此经为首。其他地方有的,你在这个经里全会发现,而这里没有的,别处亦无。看来这是一本已蕴含万有于一体的大书,所以人们将此书唤之为Maharamayanam,也就是《摩诃罗摩衍那》,即“大罗摩衍那”之意。我们知道印度有最伟大的两部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作者为蚁垤仙人,(梵文名音发作Valmiki,通常被印度人视为人类第一位诗人),意为蚁穴,蚁塔,即蚂蚁累就的小丘。
蚁垤是通过苦行获得解脱的,其实从这名字里我们多少可以得知这位仙人圣者苦行之彻底。相传他原本是个弃儿,被山中野人收养。长大成家后,以偷盗为生,专门抢劫朝圣者,而也正因如此,使得他遇上一位著名的瑜伽士那罗陀(Narada),那罗陀看出这个劫匪将是未来的诗歌的帝王,于是劝他改变生活方式,蚁垤受其开导,从而走上精神的道路而修行静坐,数年不动,其身上居然成了蚂蚁窝的小土丘,故以“蚁垤”为名。
而我随身携带的这本《瓦西斯塔瑜伽》其实也是蚁垤仙人的作品,但是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提及这部巨作。其主人公也是甘蔗族(甘蔗族属于印度早期历史中的太阳王朝的后裔)的王子罗摩,不过,《罗摩衍那》所吟唱的是罗摩的历险和功绩,以及道德品质的完美无瑕。而此经所描绘的主要是罗摩所遇到的生命困惑。瓦西斯塔是甘蔗族的国家祭司。他为了解决罗摩王子的精神危机而与罗摩的对话就构成了整部经文。单就这一点而言,它似乎与印度的另外两个对话经典很相似:一个是夹藏在《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还有一部南传佛教的经典《弥兰陀问经》。三部对话经,都是居于人类精神之巅的圣人对生命问题的最高解答。只是《瓦西斯塔瑜伽》篇幅更大,内蕴更厚,辐射面更为深广。其全部经文由32000个对句组成(比庞大的《罗摩衍那》还要多出8000颂);内容涉及生命的本质,寻道者的品质,世界本身的真理,如其实质的虚幻和存在的依据,以及如何消解世界的感觉(无明),最后摧毁无明的根基,抵达自由和解脱的至高境界,永远越出了轮回。
我们其实都很渴,但是一直远离上好的泉水本身,只能喝到漂浮在湖面的残沫,无法获得最终的满足,而一旦遇及由自性的深处奔涌而出的甘泉,那才是一劳永逸地解除内在的寻求和饥渴。而在印度的典籍里面,你经常会有这类惊喜。而且,常常不是小小的泉眼,简直就是生命大我本身的出席。无论是毗耶莎,还是蚁垤,都是已从生命中解脱,因出于慈悲而进行口颂史诗和吠陀的圣人,以企有更多的觉者从中诞生,他们的作品永放自性圆满之光。我怀疑这《瓦西斯塔瑜伽》便很可能会是人类所能提供出来的精神产品的极限之作,汪洋浩瀚,渺无边际的精神深度,实属惊人。它当得起任何的赞美。
(我国学者张保胜在注解《薄伽梵歌》(10:6)时候提到了瓦西斯塔,不过他将这位仙人翻译为“婆悉湿陀”,其实,以前也有人将他翻译为“婆喜史多”或“极裕仙人”的,张保胜说道:“他(指瓦西斯塔)是太阳王族的家庭祭司,是几部吠陀、特别是《梨俱吠陀》第七部的作者。在印度的传统信仰中,他是婆罗门尊严和力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