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朴素的身体里无法承受先知的能量


当张小凡这个人物形象慢慢与其他芸芸众生剥离开来的时候,我一下就被击中了。这种十字架上的殉难者形象,我许久没有见到了。小说的成就和木桶不一样,它不是以最低点,而应是以最高点来衡量的。 

她朴素的身体里无法承受先知的能量

文/侯虹斌

 

卡桑德拉是我脑海里永难磨灭的一个形象。卡桑德拉公主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位女预言家,她从阿波罗那里得到了预言的能力,但由于阿波罗最后没有得到她的爱,就诅咒她:“虽然你能正确的预言未来,但却没人会相信你。”卡桑德拉公主能够看到灾难就在眼前,但没人相信她,甚至认为她是一个疯子。她预见到特洛伊的灭亡以及自己国家的人民遭到杀戮,还预见了木马计,特洛伊将会因此攻陷。但人们把她的话当成了戏言。她甚至预见了自己的死亡,然后,正如她预见到的那样被杀。很多诗人和剧作家都讲述过这个故事,现在,“卡桑德拉”已经成为“厄运式预言”的代名词。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看到手头的这本《心理师手记之救赎》。某种意义上,女主人公张小凡就是卡桑德拉,她就像一个受难的先知,可是她朴素的身体里无法承受先知的能量。虽然,她只是一位心理师。

我一点都不怀疑这本书的作者本人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其间充斥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给心理咨询师这类神秘而令人充满误解的职业慢慢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他们知道人类的最多的秘密,抵达人性的最深处,窥探人们最脆弱的软肋,心理师知道得太多了。面对心理师,我们必须无条件地信任,精神和灵魂都是赤祼的。你知道,在现代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不是有一句话吗?“这个时代身体早已不是隐私,灵魂才是。”

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理师并不神秘,他们不负责拯救,不负责解决现实难题,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也不能成为他们的客户。他们针对的只局限在正常人的不健康状态。甚至,心理师也会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杀,哪怕是心理咨询业相当发达的美国,心理师的自杀率也相当高。它对这个职业进行了祛魅,却附着了一层更宿命的色彩。

《心理师手记之救赎》的故事很简单,一开始就是年轻有为的女心理师张小凡无缘无故失踪了。她的一位来访者、作家方海满怀兴致地去调查这件事,目前是想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然而,最终得到的结果却令他们很意外。原来,张小凡是悄悄自杀的……

围绕着这个故事主题的,还有一系列的心理案例,凸显着这个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什么是职业操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绝对不能透露来访者的隐私。方海多次想从张小凡的心理师同事陆芸那里获取信息,却因为这条原则而碰壁了。也许,如果陆芸愿意披露那些细节的话,张小凡的失踪或死亡早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就算是这样,我仍然感谢心理师没有越过这条顽冥不化的底线,只因为它不可突破,心理师的廉耻与道德才成为可能。

张小凡之死的直接诱因是初恋林向东的出现,但她的死与这个人又是没有任何关系。正如林所反驳的:“她是因为我而死的?可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啊?”她的死因的蹊跷在于,她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她没有过不去的坎,她没有现实中的具体困境。我们想不通,她最难的日子都过来了,眼看着现在越过越有前途了,为何走向绝路?看啊,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多么贫乏苍白,以为人生只要吃饱穿暖,老公没出轨,股市没跌穿,就应该活得津津有味!不,张小凡是内心敏感而细腻的人,所以她才那么热爱她的心理师的工作。我甚至认为她的死不是一种悲剧。她是怀着对这个世界满腔的爱离开的,虽然她只有一个老实但全无用处的丈夫、一个近似于人渣的父亲、一段暗无天日的悲惨童年和一抹早已消逝的黯淡初恋。她主动选择死亡,是对自己能力有限的一种抱憾,她的内心充满悲悯,不愿与生活达成和解。

事实上,这本书本身有不少缺点。就像很多作品一样,一谈到心理不健康那马上就是童年阴影。拜托,都成年人了,不要那么弗洛伊德了好不好?这个俗套书中也没有避免。就技术层面而言,这部小说显得不够成熟。

但即便如此,当张小凡这个人物形象慢慢与其他芸芸众生剥离开来的时候,我一下就被击中了。这种十字架上的殉难者形象,我许久没有见到了。小说的成就和木桶不一样,它不是以最低点,而应是以最高点来衡量的。

简而言之,《心理师手记之救赎》让我们知道,即使有了预言家,有了卡桑德拉,我们的命运并不能更好。谁也帮助不了我们,包括专业的心理师,和信仰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