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商业环境·企业生存


 

创新·商业环境·企业生存
文/曹世中
 
最近一段时间,谈创新的人又多了起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马云不顾世界经济愁云惨淡,在日本召开的世界经营者大会上大声呼吁创建“新商业文明”。更早一点,是郎咸平在他的演讲中,对国人创新能力的尖锐质疑和大声批判。
“郎氏批判”虽说味道辛辣,却是实话实说。
 
创新是个老话题了,企业家爱谈、政府官员爱谈,众多专家学者们更爱谈。这么多人翻来覆去地谈,谈出什么名堂了吗?在我的观察中,似乎没有。创新是什么?其实就是“做”。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你能做好什么?很多做企业的人,其实没想明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马云的阿里巴巴是做出来的,梁庆德的格兰仕是做出来的,大到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也是做出来的。空口清谈,能谈出今天的中国经济格局吗?我想很多人会说:否。
 
做企业的人喜欢“创新”二字,目的很功利:为了企业生存。
这样的功利出发点没有错。企业家如果连这点功利精神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做百年企业?如果能对创新机制做个排序,把此文标题倒过来似乎很贴切:企业生存-商业环境-创新。
创新在后,而不是在前。
 
通过这样一排,做企业的人应该能看出点名堂来了。
阿里巴巴、格兰仕能走到今天,得益于他们在“做”,且马云、梁庆德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去做,并在做中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企业生存环境,也就是企业生态系统。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当前面临很多问题,有人指责是缺乏“创新精神”,其实不然。最具创新精神的美国人,正是用所谓的“金融创新”捅出了天大的窟窿,给世界经济带来空前灾难。
 
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所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我们缺少什么“创新”,而是我们还没搞明白应该先把什么做大、做好。从企业层面来讲,是我们的企业还太小,没有长大。小企业会有话语权吗?小企业能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吗?
答案是一致的:否。放大到国家经济,同理。
个子太小,打架时肯定吃亏。游戏规则和商业环境,在群龙无首时,是建立不起来的。
 
创新是“变量市场”中的致胜法宝,看看GE、三星、西门子这些世界级优秀企业,我们的企业家们,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距离“创新”有多远了。
中国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都是在“定量市场”中长大的,也学会了一些在“定量市场”中生存的技能,但却欠缺控制“定量市场”的长远战略。在全球“定量市场”中生存的佼佼者,当属格兰仕,这个企业样板,值得企业家们好好研究。
 
联想出现亏损,不是这个企业缺少“创新精神”,而是柳传志没有给联想找到稳定系数更大的生存根基。
张瑞敏对海尔实施“再造”已经有10年了,但从海尔止步不前的产能规模来看,张瑞敏直到目前,还没有为他的企业找到未来的方向。对海尔来说,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是很危险的。
企业在“定量市场”中还未获得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就冒然进入“变量市场”,这样的企业战略,会将企业迅速带向危险之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格兰仕的企业体量并不大,但集中了全球市场近60%的定单,只要这种消费需求不出现瞬间消失,未来几十年,这个企业依然会活得很好。
 
企业生存-商业环境-创新,孰重孰轻,一眼即明。
看一个企业家是否有创新能力,看看他的企业,就找到答案了。
 
2009-11-10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