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游玩和挖掘香港有意思的地方,这次要介绍的是观廷书室,坐落于元朗屏山的坑尾村,邓氏家族廿十世祖邓香泉为纪念其父邓观延而兴建,兼具教育及祭祀双重作用,堪称本港华丽典雅的古建筑之一。
观廷书室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书室并不对外开放,我们在邓氏家族后人的带领,方才有幸进去参观。古时读书是奢侈的,读书的小孩除了不能在农务上帮忙之外,家庭还要支付学费。但是掌握知识可以拥有财富,所以有钱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书香世代”、“诗礼传家”。邓氏家族在当时十分富裕,有财力建设书室、聘请资优的老师,培养族中子弟考取拜举,进身仕途,从而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
观廷书室属于两进式建筑,室内的间隔为传统的九室式格局,第一进是门厅,用来摆放杂物,后进为正厅,供奉历代祖先灵位。门厅和正厅中间则为庭院,设有厢房三间,另有天井和阁楼。书室以青砖建成,以花岗石柱支撑,正门门框则以花岗条石镶成。室内的祖龛、斗栱、屏板、壁昼、屋脊装饰、檐板和灰塑等都别具特色,为当时工匠精湛之杰作。可以看出昔日的华丽气派和邓氏家族的辉煌家史。而时下粤港一带流行吃的“屏山盆菜”也是邓家流传下来的,非常有特色,或许下次可以专门介绍盆菜。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幸受邀考察和参观过很多这样子的书室,很多还比这个漂亮。书室,即是书斋,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但是在过去,书室并不是人人能起,家家可建的。而是有经济地位,或是家庭显赫的富有人家才能拥有的。所以,书室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缩影。有的书室,除了作为书塾学堂之外,也用来接待到访的文人墨客,是文化文明活动场所。
书室和书斋,伴随着农业时代而存在和发展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后来,工业时代兴起,书室和书斋被当今的学校所取代,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或许再过一些年,学校会被其它的东西所取代,例如现在是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拥有虚拟远程教室……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变,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轻松获取更多知识,但同时竞争也是与时俱进,还是需要勤奋方能不断进取。而随着阅历的增长,看东西的角度和心态又会不一样,像在这个观廷书室里,同行的同事忙于研究设计元素,花纹、符号、图形,而相比之下,更加吸引我的却是这个空间里发生过的事情,一个家族的故事……
那天和朋友自己开车过去,问了几次路才找对地方,后来才知道其实乘地铁过来是很方便的,坐地铁从上水站的B1出口出来后,坐276A巴士或打车,约15分钟就可以到达。
正厅中的宗德堂
玲珑而别致的庭院。
精美的窗框可以看出书室昔日的华丽气派。
作为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邓族早于12世纪就来屏山定居,并先后兴建了很多座华丽典雅的古建筑。
邓氏书香世代的排场,足可见他们当时的辉煌家史。
圆形的门栏上一些构图奇特的浮雕和图案。
在屏山,邓氏家族先后建设了最少七座书室,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这些书室荒废的荒废,拆卸的拆卸,保存得完整而可供游人参观的,就只有观廷书室一所。
与书室相连的是楼高两层的清暑轩,二楼还设有一间厢房。
窗花
90年代初,为了方便游客游览屏山,香港开发了首条文物径,将这些传统古建筑连接起来。大概花上半天的时间,就可以领略到整条文物径的古迹风貌。
其它博客文章链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