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陷阱之路”的跨越


  “跨越陷阱之路”的跨越

  ----机制科学论之一

  田忠国

  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制度机制,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它们是同一条道上相反方向跑的车,因为,同是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创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基础是公有制,离开公有制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就名存实亡,这是一。其二,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经济制度的公有制,离开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的目标就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三,经济制度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以经济制度私有制为基础,亡党亡国是必然,不亡党亡国是不可能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私有经济机制的必然是对宪法、党的宗旨和国家性质的解构或否定,而党和国家生存的标志不仅仅是名称,而是宪法、党的宗旨和国家性质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以私有制度为基础,其目标是维护少数人对多数的剥削与压迫,达到占有社会财富的目的。

  目标相反,其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必然相背。

  由此可知,违背或破坏宪法、党的宗旨和国家性质的思想文化、制度机制的创新,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创新,但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不仅不是创新,而是犯罪,因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武力解决但无法解决---消灭社会主义---却被某些人的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创新解决了。就目前看,某些人消灭社会主义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他们仅仅消灭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基础,还没有消灭党的宗旨。党的执政宗旨和经济制度,是由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确立的,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所以,党的执政宗旨和经济制度也是党的执政基础。现在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制度已被某些人的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创新所拆除,党的执政基础仅仅剩下党的宗旨。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认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堪忧。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创新这一命题,并努力从理论上给出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机制的操作体系。

  一)、回望人类历史

  西方学者有一个共识,人类社会越原始的就越先进。西方学者说的社会越原始越先进先进在哪里?从人类已知的数据中,我们得知,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最贫乏的时期,但就是那么少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源,却在原始共产主义精神支持下,却能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高效能的物质保障。之后,物质丰富了,人类却走进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丰富并没有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存条件,而是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好的生存条件,给另一部分人却带来了更为艰难的生存条件。由此可知,物质丰富并不决定人类社会的先进性,而是平等、共创、共享的原始共产主义精神,才使人类具有了共同的神性。与人类共同神性相反的是自私。从逻辑的角度说,随着物质的丰富,人类有了安逸的享受,催生了人类的自私,所以,原始共产主义后的整个人类历史(社会主义除外),都是以满足剥削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是个逆历史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人类以剥削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制度,但是,私有经济制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类自私的消灭。从前面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回望中,可以看到,是人类的自私消灭了平等、共创、共享的原始共产主义精神和平等、共创、共享的共产主义价值秩序。由此可知,自私是社会主义的天敌,是蚕食社会主义的蛀虫,是社会主义无时不在的掘墓者。也就是说,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在满足自私的过程过来的,我们称此现象为顺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就到了逆历史发展方向的逆向发展期,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制度。但是,剥削制度虽然消灭了,留存在人们思想中的剥削思想并不因剥削制度的消灭而消亡,它还会伴随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或长或短谁也没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说,一旦剥削思想占居了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重构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空想。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张敢明先生不是回避现实,而是直面现实:我国能否在自私、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激活全民创造能力的有效机制,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不竭的机制动力,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有效、高效发展?

  三)“跨越陷阱之路”的跨越

  我们可以用“一个基本点”和“二大立足点”概括“跨越陷阱之路”一书。一个基本点是建立人类自私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创造潜力激活机制,二大立足点则是,社会主义创造潜力激活机制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效益优先为支撑点。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一个国家的创造能力,一方面与人们的智力和知识积累有关,另一方面更与激活创造潜力的机制有关。前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提升、发现未知并解决未知的能力,后者则表现为激活人们的创造兴趣。创造兴趣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国家的民众失去了创造兴趣就失去了创新能力。或许有人认为创新只是高科技人员的工作,其实,从普通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再到国家各个层阶的工作人员,都是创新的主力军,因为创新无处不在,只是工作不同,创新的目标有异而已。打个比方说,煤矿的井下工作,到目前为止,虽然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基本上还是重体力劳动为主。一般认为,重体力劳动只要有力气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其实并非如此。

  井下的电机车掉道,十几个人用了六七个小时也没上去,因为井下没有其它可以绕行的通道,直接影响全矿的掘进进尺。在人们筋疲力尽、几近绝望的时候,一位路过的青年人看了会,用几块木头塞到机车轮下,上去一开车就上道了。众人为之欢呼,跟班处理事故的矿长说,小青年,你这一垫一开就值几十万。由此可知,在人们认为最没有创新空间的地方依然有想不到的创新天地。

  资本主义的激励机制是按资分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又在按资分配的原则下增加了知识分配,也就是按创新效益分配,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同,其激励机制也必然不同。张先生在深刻洞悉资本机制是制造阶级矛盾、阶级对立,是引发各种社会灾难的根本原因的同时,还深刻洞悉了社会主义机制下的严重缺陷:缺乏激活社会主义创造能力的激励机制。

  1、人是自私的。基于这种认识,资本主义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但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或惨剧。社会主义虽然是世界上最公平、最科学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由于社会成员的普遍自私,却又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那么,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激励机制呢?这就是张敢明先生在“跨越陷阱之路”一书中思考的重点问题。

  沿着张先生的思路,我们发现张先生给出了答案:

  社会主义公平竞赛二一三五计划。

  我们赞同张先生的观点,制度设计应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点上。我们之所以赞同张先生这个观点的原因在于,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是无私者,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根本不需要制度秩序了。也就是说,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共创、共享的价值秩序,足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能力。有人可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机制才以人性恶为基点,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无私奉献为基点。因为基点不同,其发展方向也不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是,社会成员大多数都或轻或重有自利倾向。假如我们以无私为基点设计制度机制,以会计为例,假如会计、出纳、签批都有一个人承担,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想不用说大家都能知道结果。

  2、人人都是无私的。有人可能说,这句话和上面的“人是自私的”相矛盾。对,是矛盾,正因为它们是矛盾对立的,才有了我们下面的思考:科学机制。

  奶奶曾经说,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魔,关键看社会怎么走。奶奶还说,你叫人成佛没人愿意成佛,但人愿意信佛,信佛的原因不是为成佛,而是为了得到佛的保佑,得到他想得到的,所以,信佛的人不少,但真信佛的人不多,信佛但想得到佛的保佑,得到想得到的东西的人普遍。想从信佛得到东西的就是人心中的魔,但人心中的魔也是正常的,没有魔,就没有佛了,关键看社会怎么走。社会怎么走,即可能使人变成魔,也可能使人变成佛。

  “关键看社会怎么走”这句话,一直困惑了我十几年。

  直到有一天,我懂得机制就是程序逻辑时,我才明白奶奶所说的“怎么走”,就是个社会机制问题。现在这个社会,有人以建立资本机制为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唯一目标,有人对前者狠批猛打的时候(我也是后者中的一员),偶然读到了张先生的一篇短文,直觉告诉我,那是一把复兴社会主义的金钥匙,因为,文章透露出,张先生想建立奶奶曾说的“关键看社会怎么走”,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即可能使人变成魔,也可能使人变成佛---机制问题。

  3、在奶奶眼中,私为魔、公为佛。所谓公,奶奶曾说,公就是无私。奶奶曾专门介绍过公的概念,说,平等的满中众人之私为公。奶奶还说,在粥少僧多的情况下,饭量大和饭量小的都吃饱或者半饱,也就是大家都饿不着,虽然有吃多一点,也有吃少一点的,就叫公平。如果粥多僧少呢?在人人吃饱的前提下,能干的就多给一点,不能干或不愿干的,就少给一点,但差距不能太大,太大了,力气大能干的少,普通的多,不能干或不愿干的也少,转来转去时间长了粥就转到那个力气大的人那里了,大家没饭吃就不愿意干了。但如果差距不是太大,得少的就想追上得多的,大家就比拼着干(可以理解为竞赛)。如果是解放前呢,就没有必要想这些事,想了也没用,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想的就是怎么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新世界建立了,以前解决的是粥少僧多,又得想法让粥多起来的问题,现在粥多一点了,就该解决多给点少给点,让大家比拼着干的时候了,因为,人吃饱了没精神,容易变懒,但现在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分田单干。分田单干不是正路。因为,这是一条由富积弱的路,这条路走长了,一开始富,但慢慢大多数人就会变穷,人变穷人心再散,这个国家就完喽。

  4、奶奶曾说,如何使大家继续比拼着干呢?这就得解决粥多僧少时候的分粥问题。电视上有人说毛主席是理想主义者,因为主席大公无私,那是胡说,其实主席即是理想主义者,也是个现实主义,如果他光是个理想主义者,天下能打下来吗?门都没有。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精神动力,现实是力量的比拼,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精神动力,不懂得现实就无法知道力量大小,不知道力量大小怎么打仗?哄小孩小孩信,但我不信。因为主席后来就是想解决分粥问题。我不知道别的庄解决得怎么样,我就知道咱庄上解决得好,一开始大家都争、打,有时候拼命,我当时不理解,怎么主席老糊涂了?弄得天下大乱,但后来大家知道争、打、拼命都没有用,就坐下来慢慢商量了。到这时候我才明白,主席高。大家的规矩大家定,大家的标准大家定,你吃多了就占我的便宜,我吃多了就占你的便宜,你占我的便宜我不愿意,我占你的便宜你不愿意,这样争来争去就争出个平衡点,也就是公平。你看没分地那几年,在外边干小工的,那个不是回到家就上地?上地还都是白干的,为什么白干还都乐意干?因为大家一提意见,一商量,明年就不叫他干小工子了,这就使人由魔变成了佛。你知道九宫,九个位置,不是每个位置都是九或一才平衡的,而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个位置填一个数才平衡的。如果都填一或什么数,九宫就成死的了,因为数不一样,九宫才是活的。这就和人挑水一样,如果两头般重,平衡点在中间,但挑过水的人都知道,如果把平衡点放得正好,两头四平(山东话,平行的意思),挑起水来就费劲,所以会挑水的人都不会把平衡点放到中间,即便放到中间,也就让一头高一头低,这样挑起水才不累人。

  小结

  人类有自私,才有剥削思想,有剥削思想,才有剥削行为。有剥削思想,才有在剥削思想主导下,为达到剥削目的提供的制度保障。但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完全是与顺历史发展时期对立的,或者说是完全相反的价值机制运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社会发展机制。张先生在“跨越陷阱之路”一书思考的重点问题,我们以为就是奶奶说的“社会怎么走”,也就是社会机制问题。按劳分配、效益优先的平衡点,即在“效益标准、效益指标”之中,又在奶奶说的“坐下来慢慢商量”之中。

  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