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大学的老师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着实悠然。一年三个学期,一个学期不过十周,而在这十周里面,老师的个人上课时间甚少,像我所知的一位教授其本学期上本科生的课,因该课由三个教授轮流开课,故他只需上三次,一次两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一个学期(其实也就是整个半年),除了个人的学术所需要配备的时间外,他只要上六个小时的功课即罢!而再加上他们的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功课,除了个别交流,就是学生的学年检测了。剩下来的时间铺天盖地,实在奢侈。故他们多数时候可以自在地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如同复返赫胥氏之国,大可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矣。
而学生的学制也不同于我们,本科三年,硕士一年,博士看情况,短则三年,长则多年,其中可能只有硕士学历的含金量最低了,所以国内很多学生可以在这里取巧,用一年时间,即拿了学位,又学得了英语,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妙龄,回国直接找工作也行,即便考博士也属顺手摘瓜之事。而本科生虽然才三年,但是仍然可以享受到第一流教授的才情讲课。
我在这里原属旁听,可以自由选课,于是选了Edmond教授的“Interculture Theology”(跨文化神学),属于本科生课程。在主校区The Edgbaston Campus。离我的居所大概20分钟的步行路程。因在下午,所以还算方便。
神学课在西方比较普及,不像国内那般冷僻异常,只有那些真正发生生命追问的人才会去呼求和寻找,与它发生关系。而因其普及,并且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这里的学生质量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他们的上课形式与我们国内现在逐渐兴起的小班教学近似。一个教室有几张圆桌,三四个人围成一桌,然后双向互动。英国人少,伯明翰属于英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规模的大城市据说也不过两百万人口,这门课注册学生17个人,而且有中东的几个学生,加上我们也不到20,所以五六张桌子根本坐不满。
我们的上课地点与Main Library贴近,叫做Muirhead Tower,估计是因人命名,在大学这样的公共场所,以人命名的建筑颇多。我在我们的教室门口见到了一段甘地的话语,值得一记,——“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Learn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参考译文:应以明日即死之心去生活;应怀永恒不死之志去学习。)

而学生的学制也不同于我们,本科三年,硕士一年,博士看情况,短则三年,长则多年,其中可能只有硕士学历的含金量最低了,所以国内很多学生可以在这里取巧,用一年时间,即拿了学位,又学得了英语,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妙龄,回国直接找工作也行,即便考博士也属顺手摘瓜之事。而本科生虽然才三年,但是仍然可以享受到第一流教授的才情讲课。
我在这里原属旁听,可以自由选课,于是选了Edmond教授的“Interculture Theology”(跨文化神学),属于本科生课程。在主校区The Edgbaston Campus。离我的居所大概20分钟的步行路程。因在下午,所以还算方便。
神学课在西方比较普及,不像国内那般冷僻异常,只有那些真正发生生命追问的人才会去呼求和寻找,与它发生关系。而因其普及,并且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这里的学生质量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他们的上课形式与我们国内现在逐渐兴起的小班教学近似。一个教室有几张圆桌,三四个人围成一桌,然后双向互动。英国人少,伯明翰属于英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规模的大城市据说也不过两百万人口,这门课注册学生17个人,而且有中东的几个学生,加上我们也不到20,所以五六张桌子根本坐不满。
我们的上课地点与Main Library贴近,叫做Muirhead Tower,估计是因人命名,在大学这样的公共场所,以人命名的建筑颇多。我在我们的教室门口见到了一段甘地的话语,值得一记,——“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Learn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参考译文:应以明日即死之心去生活;应怀永恒不死之志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