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办学层次上的错位,有效发展中国教育


 

纠正办学层次上的错位,有效发展中国教育
 
朱正国
 
有效发展中国教育,必须注意一种空间和机会,这就是在不改变教育的总量和投入的总量,只要调整结构,改变教育层次发展上的错位问题,我们就是大幅度提高发展教育的效果。
所谓教育层次上的错位,是指基础教育和由市、县基层地方政府举办和投资为主,而高等教育由省以上高层政府举办和投入为主。人们对这种制度安排已习以为常,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却是既不合理,又是低效率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应该符合公共产品的生产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基础教育是大范围的公共产品,应该由高层政府提供为主,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直接为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服务,应当由较基层的地方政府提供为主。否则,高层政府主要提供高等教育,基层政府主要提供基础教育,就是既没有效率,也不公平。所谓没有效率,一方面就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地方经济和财力好的地方发展好一些,地方经济和财力差的地方发展差一些,学生素质差别比较大,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高等教育出现脱离地方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什么专业、学科受欢迎,各地都抢着办,互相竞争,专业和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大而全小而全,靠抢生源来弥补经费或盈利,忽视当地对教育发展要求,大量重复的所谓学术研究和“创新”,谈不上与当地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和内在结合。所谓不公平,首先是各地因为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的基础教育不均衡,老百姓难以公平享受了较好的基本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其次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将最大的一笔开支(往往占到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基础教育,老百姓也将最大的一笔开支用于培养孩子(甚至是倾家荡产),但最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是免费送给发达地区的,这就容易形成越办教育越穷,越穷越办教育(想通过上大学为孩子谋一个出路)的因果累积的恶性循环,并总体上置落后地区于一种“科教兴市”的“战略无能”的境地。
第二,从各国实践上看,以高层政府提供基础教育为主是普遍做法。目前,各国基、高层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法国、德国和日本等,根据教育支出的项目(即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基建经费等)确定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如日本由高层政府负担教职工工资;二是美国等国家,根据基层政府的教育支出需求和财政支付能力计算出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不足部分由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弥补。但无论哪一种做法,都有比较科学和严格的标准,最终结果是以高层政府的投入为主,大约占到总投资的70%左右。而我国恰好相反,基层政府占到绝大多数。因此,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投入体制的配套改革,改变教育投资上的错位现象。
第三,影响了创新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是最具自由创造力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精英的培育中心、服务社会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心。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学,很快意大利成了文艺复兴的基地,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当13、14世纪,大学在英国兴起,有了牛津和剑桥后,英国很快有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当学术型大学的概念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德国很快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当欧洲老大学的理念传到美国,美国办起了哈佛、耶鲁、麻省后,美国又成为整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自从大学办到美国,特别是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提出大学要为发展农业、工业和政府服务以来,大学本身的功能和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不仅从事基础研究,而且从事知识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大学的研究成果不仅用于改造旧的产业,而且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高技术产业,成了科技产业的一流大学是新兴产业孵化器、推进器。广东要当好排头兵,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一流大学至关重要。但是,发展教育层次上的错位却不利于建设一流大学。因为,高层政府将精力和财力分散在那么多高等学校上,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与各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也不利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快速和重大突破,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上许多国家,真正高层政府所办的高等学校是很少的,特别是美国,不仅国立、州立大学不多,而且整个公立大学也不多,以私立和其他社会机构举办为主。
据此,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客观规律,大胆改革中央、省与市、县在教育上的办学机制和投入经费分担机制,中央和省除选择若干所大学重点投入建设一流大学之外,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上,特别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弥补经济欠发达市、县教育资源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巨大损失,也包括尽快帮助这些地方偿还因为按国家标准进行“改薄”欠下的债务。至于大多数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应该逐步交给各地方来办学,发挥各地积极性,形成办学和专业特色,建立地方技术和产业发展与学校的紧密互动,形成支持地方发展的产学研开发平台,帮助地方、特别是落后地区克服越穷越办教育、越办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