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不是荒诞政治的牺牲品!


读罢“平庸老者” (下文简称“平老”)《一代知青,荒诞政治的牺牲品》(原文附后)一文,与之切磋的欲望不仅油然而生。

政治也许有些荒诞,但知青绝对不是牺牲品。我虽然不是知青,但我的周围不乏知青。通过长期观察与接触,我发现这些知青并不像平老所言,“为国家政府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智慧群体以及8090新生代所不齿”,他们大都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刚开始实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我还是学前儿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着大人们的议论,心中也对知青充满了期待和仰望。因为我的家乡地处偏远山区,所以直到“上山下乡”结束,也没有盼来一位知青,令全队(当时不叫“村”,叫“生产大队”)社员倍感失望和遗憾。

知青们带给农民的不仅是知识和见识,还有气息和活力。俺队的社员们每每听说城郊某某队派去了知青,都羡慕得不得了,好象人家迎到了天使一样。一位老知青不无感慨地说:“要说当年在城里,咱根本算不上啥,可下到乡里咱却成了人物。从干部到社员都对咱另眼相看。”他说自己下乡时才16岁,刚刚高中毕业,什么农活儿也不会干,两年后,他不但学会了所有农活儿,而且还学会了做饭、缝补衣服。当时他所在的村虽然在城郊,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都很成问题,可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对他们5位知青颇为关照,打下的粮食总是留足他们吃的,剩下再分给社员们。农民那种发自内心的纯朴的热诚、质朴的关爱至今仍令他不能忘怀,感激不已。

当年的知青们刚刚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一切,下到完全陌生的农村时肯定很不习惯,但他们在农村却受到了贵宾般、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凡是适应能力强的知青都在农村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增长了见识,体验了生活,学会了珍惜。唯有个别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放不下身架、对农村农民抱有偏见的知青,总认为“上山下乡”倒霉吃亏,是摧残折磨和牺牲。

对有识有志之士来讲,阅历就是财富。因为知青的人生中有了务农的特殊阅历,所以他们比没有下乡的同龄城里人格外懂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田间劳作、艰苦生活,增强了他们的体魄和意志,铸就了他们的品行和品格,使他们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学会了坚韧与顽强、克制与宽容、珍重与珍惜。而这些可贵的品质又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他们余生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像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农民的心扉,像春雷响彻在祖国大地,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像春雨浸润着农民干涸的心田,浇灌着农民希望的禾苗。城里的知青带着知识、朝气、城市文明、城市见闻来到乡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缺乏知识和见识、一向自卑的农民怎能不如获至宝、欢欣鼓舞?

从容看来,知青不是荒诞政治的牺牲品,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不仅书写了自己人生经历中最辉煌最有意义的一页,而且还描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最灿烂最有价值的一页。

(接下来,从容还将就平老文章提到的“知青”、“荒诞政治”、“牺牲品”等发表一些看法。失敬、欠妥之处,还望平老和朋友们批评指正。)

 

附文:《一代知青,荒诞政治的牺牲品》

平庸老者5发表于 2008-12-28 17:18:28>>> 返回凤凰锐评

1023,是老朽与学友们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今天偶然记起,总想写点纪念的文字,却难以理清思绪。
   
知青,这个显得有些沧桑的称谓,这个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事物,也许不复有人提及。随着这一代人的日渐衰老和离世,随着趋炎附势的所谓史学家的涂抹,历史,一个被权势拥有者打扮得妖媚作态的***,不知还会怎样的被后人作践。为国家政府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智慧群体以及8090新生代所不齿的“老三届”知青的结局注定是可悲的。
   
知青,这个承载着当年亿万人的复杂情结的话题,声音越来越显得微弱,受众也越来越小,逐渐被迷茫于纷繁世事的人们忘记。而老朽作为当事人,那些往事却萦绕在心,挥之难去。



一代知青,荒诞政治的牺牲品

  
他先前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他后来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矛盾吗?荒诞吗?专横吗?但是,却很实用。
   
于是几千万由于他发动的运动而荒废了学业的初高中学生在被他充分利用之后,像赶羊一样被赶到了农村,赶到农场,赶到边疆,赶到了山上。这就是所谓的“老三届”。
   
老者便是被赶出的一个。是年,二十一岁。幸好老者当时早已成年,除了和贫下中农学会了抽烟、喝酒、骂人外,拒绝接受了更多的再教育。
   
一九六六年文革前夕,本人报考了北电的导演专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当上导演。接着却被别的导演摆布起来没完没了,一直被摆布到今天。
   
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这是否是个可记念的日子呢?也许,在世事纷繁的今天,为生存为腾达而奔波的人们早已将那些久远的知青往事遗忘,但老者不能。在这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老者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当年情愿与不情愿而上山下乡的所有同胞,祝福已经年近花甲与年过花甲的老三届同学们,祝福那些至今仍然生活在农村的为数不多的老知青们,愿大家都有一个平和安稳的晚年。同时为那些已经离开人世的知青祈祷,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知青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当年与老者同在一个地区下乡的知青,如今有一位已经做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当年与老者同在一个村子下乡的一位上海女知青,在遭受了贫下中农户长的百般蹂躏身心憔悴而不许回沪治疗的境况下,凄然离开人世。虽然老者讲的都是极端的例子,但确是真实的。
   
尽管有一些知青因为少有的社会背景或因抓住机遇通过超常的个儿奋斗而有所成就,有靠做官攫取了社会财富的,有经商发财的,也有事业上小有名气的,他们很幸运。但更多的知青们由于起步低的缘故,始终未有成就,甚至目前生活困顿。原因很简单,他们过早地被那场政治运动结束了学业,遣放到一个不适合他们的社会位置。而当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社会捡拾起唯文凭是用的社会标准,弄虚作假因此成风的时代突然到来的时候,这些生活在底层工作岗位的老知青们真的始料未及,束手无策。可想,他们的劣势已不可避免的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再到后来,大批国企经营不善需要裁员以致破产倒闭时,这些人又因为年龄偏大文凭过低而首当其冲下岗失业。其实他们的命运多蹇早在文革时期下乡之时已经注定。而更堪忧的是他们的晚年生活,计划生育和收入的不宽裕为他们的老有所养蒙上阴影。医疗保障,养老方式,经济支持都令他们困惑和担忧。
   
比起那些仍在农村艰难生活的少数知青,比起那些曾受过贫下中农伤害以致病故的个别知青,比起那些如电视剧《孽债》描写的骨肉分离的一些知青,比起那些在历次运动中失去亲人的老知青,他们自觉还是幸运有加。他们是宽容的,是平和的,他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
从社会人的角度无法定位一代知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社会变革中被价值低估而牺牲掉的一代,这已成为历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有成就的一些知青,我们感到欣慰。而对于困顿的一群人,我们着实为他们担忧并寄予同情。
   
社会及高层是否忽略和遗弃了他们?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是否已将他们忘记?
   
他们可是荒诞政治的牺牲品啊!
   
一个延续下来的政府,一个代表利益集团的和权力机器是否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让我们共同思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