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值笔者欲对本国民生工程发表系统性建议之时,政府面向全社会征求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列了36个问题.而笔者认为
中国的教育体系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1,教育体制.2,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与大学招生与课业制度.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民族,出过许多著名教育家.之所以现在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且使被教育者有幸福感皆因这两个问题没解决好.从这个角度上讲还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以下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见解,顺便谈一下相关其它问题.
1,教育体制
若用一句话来描述笔者的见解:企业集团式的供方体制.百花争艳式的竟争机制.
具体的讲:凡公办的教育机构打破地域限制,由一到二个高校为龙头与n个不同属地的高校,高中,职业学校,特殊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一切教育机构,在全国组成十几个联邦式的教育集团.这种体制也适用于医疗机构体制.
1.1,组建的基本原则.
1.1.1,有利于资源的公平与效率配置.突出各集团的力量与学科门类的均衡.
1.1.2,有利于竟争的形成.只要是一个地区有两个以上的同类学校如:两所小学就应属不同集团.
1.2,集团产生的方式
在组建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依据委托的专业评估机构所出具的综合报告,并参考校方及当地民意,谈判产生.
1.3,集团的基本任务
1.3.1 在各级政府的宏观规划框架内及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内,制定本集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核心教育理念.
1,3.2,组织编制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与科目设置及学分制度.如:中小学的选修的科目.哪些计入学分,哪些不计入学分,从几年级开始计学分.
1.3.3,编制本集团的教育质量的指导性评价标准及除全国统一考试之外的本集团高校入学评价方式与指导性评价标准.
1.3.4,在集团内的学校需要时,代表校方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1.3.5,着力在各方面帮助弱者提高教育质量.以完成对政府的承诺.
1.3.6,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各集团间学分的换算标准与学生转学的框架性总协定.
1.4,集团与各级政府的关系
1.4.1,与中央政府是总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也是总投资人代表与管理者代表的关系.
1.4.2,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取决于当初划分集团成员时,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对当地学校产权与财税制度在教育投入上的约定.若约定为:
A,所有公办学校其产权均算中央政府,并一切费用均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将这部份税源给中央;则,地方政府就是消费需求者的代表.即,提出投入与服务需求,监督服务质量与公平性.
B,该哪级政府的就是哪级政府的.则,地方政府同样是集团的股东之一,不仅是消费需求者代表也行使股东的权力.
1.5,集团总部与各校的关系及管理方式.
1.5.1,契约连盟.权利与义务对等.
1.5.2,集团总部与各校均董事会制.
各校的最高领导人是天然的集团总部董事.但未必是专职董事.专职董事初建时可由中央政府任命.最终,由所有董事选举产生.
各校是校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
1.6.立法明确上述关系的权力与义务.
1.7,同样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办教育.
2,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1,全国统一高考[指挥棒]
1.1,文[含语文,历史],数,外,理化生物综合.四张卷必考.但,要做4项改革.
1.1.1,降低难度,适当提高知识面广度.使中等智商在课堂上能听讲,做些练习就能得70分以上.拉开距离的就占20%-30%.
1.1.2,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计入总分.而平时成绩的计分法,教育部只做原则规定.具体由各教育集团自己制定.
1.1.3,一年两次全国统一高考.并每次每年试卷基本变化不大.
一句话:高考就是测量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报考大学的资格分
2,大学录取与招生期.
2.1,各大学对录取的门坎分,一次性公布后,基本长年不动.不因生源不足而降分,也不因竟争激烈而提高门坎,除非这个学校评级发生变化.
2.2,过了某大学的门坎分就有资格申请这个大学.但,还需过在各集团高校入学评价方式与指导性评价标准下,各校各专业所做的具体测量评价标准这一关.
有的可能需再考某科,有的可能是面试,有的可能是心理测量,有的可能是要调看中学平时的测量成绩.[这是各集团自己制定的测量方法及标准]等等五花八门.
2.3,有n个集团是春季招生,另n个集团是秋季招生.或也可一个集团内的某几所大学是春季招生另几所大学秋季招生.教育部需总体平衡这两季的招生总量,专业,学校等级的平均化.一经确定而不在改.
2.4,各集团中的高校的招生测评时间应在教育部的协调下,错开时日.以使学子能尽可能多的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至少同一档次同类专业要错开.
3,大学的课业设置与评价标准
教育部仅做最低要求.并原则规定:各集团所定的课业设置难度及评价标准需远高于此要求.一句话,改变大学由其是一本大学难进易出的现象,靠各集团各高校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来解决此问题.最终让人力资源市场说话.
4,简述上述见解的理由
4.1 若要达到既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又能使每个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与少年.就必需按心理学,教育学最基本的规律办事.最根本的规律有3条:
4.1.1人人是人才,而在于因材施教.
4.1.2,童年与少年这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若被强迫去所谓学习,则一生对学习将产生恐惧与挫折感.就别再提创造力与终身学习了.把人,生而具来就有的探索欲都磨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一生保持者旺盛的探索欲就不愁没创造力.
[上述两条就是7年级以下的教育质量标准中的最大权重项]
4.1.3,由于前两条,教育这个产业就不是有所谓客观标准的行业.虽有心理测量学与教育测量学,但尚不成熟,且难以大规模应用.在如何使人在童年及少年时期既能以保持并发展探索欲及探索能力,又能快乐的学到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就见仁见智了.这是一个艺术为主的产业.
4.2,而一国之教育既不能没个章法,又不能象今天一样流水线般的生产.[就算两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还讲个差异化竞争策略嘛]就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家的职业创造力.咋办?咱不能一校一个法,但可做到十来个法.这就需体制创新了.而保留统考又弱化其地位才既有个基本章法又给教育家腾出了施展的空间.
4.3,教育还有个公平性问题.若一省一个样,既不可能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又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而且,极易学术近亲繁殖.而高校还涉及到科技战略问题.只有像几个同业竞争的央企机制才可能做到资源的相对均分与竞争.
4.4,公平性还应体现在人们选择哪种教育模式及理念的自由性上.这就是大学入学标准多样化与组建集团基本原则出发点的另一个意义.只要这个指挥棒的多样性变化,中学,小学自会与集团一起变.某县的A中原是所谓重点,B中是普通,我原来都能上,肯定选A.现我不喜欢A所在集团的选课设置或评估方法,而喜欢B所在集团的选课设置或评估方法.且,以现在之信息手段,B的远程授课老师我更喜欢,则,我选B.
4.5,之所以一年大学分两批招.一则,学子可不因一次未考好而苦等一年.二则,也可抹平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就业峰.
4.6,之所以大学设个门坎分,一次性公布后,基本长年不动.就是让学子们早就心中有数,目标清晰,不像现在报志愿像赌博.
4.7,之所以统考仅是个报考大学的资格试,且,各校错时测评,是将供需双方的权利合理回归.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与学子的青春损失.
4.8,说到平时成绩所占权重的弊端,教师的偏好与寻租空间所带来的不公.这就是校董们[有许多兼职的家长代表参与]的监督机制,集团监督机制的建设问题了.最关键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仲裁.最后,还有法院.万事有利有弊.不能因小弊而弃大利.再说,个个学校都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相当于都没抬高.只能说评估失效.而本案的机制无形中已把指挥棒给了集团与高校.一个中学能考上多少名牌大学已不是评估中学的重要指标.因这更取决于集团与大学的价值取向.[如某名牌大学专招怪才,天才,鬼才这是中学能培养的吗?]而只要教育部牢牢监控着各大学的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人均年薪.年年公示及排名.且每期毕业生至少跟踪十年以上之数据,集团及大学为声誉自不敢过份.就长远而言,高校生源是日趋减少的,他们没了声誉就丢了饭碗.而一个大学或集团声誉的建立非数十年不可.一个以育人为职业的行业职员若非利益机制导向而多数人无自律能力,那中国也就没救了.
4.9,跨区域教育集团的可行性
只要党与政府有魄力这麽做,就能做成,只须立法理清上述几个关系.及财税体制的改革.至于管理这样的跨区集团法人.中国已有几十年了.所不同: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前者集团内部权力集中,连系紧密.后着,权力分散.契约约束.前者提供产品与服务且以盈利为目标;后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不追求短期盈利而追求长期的社会人力资源的综合回报.
6,教育产业,应分不同年龄段分别定位主要目标.[仅供参考]
从幼儿园-7年级的主要目标,依次是a,发展探索欲及探索能力,b,语言应用初步
,c美音体,d生活初步自理与自我保护,e公德心,f人际关系的初步认知与冲突的解决能力 g基础知识 h科技常识及设备应用.
8年级-9年级,的主要目标:a,f[加深],g[加选修课,实用技能占60%以上.]c,h.
10年级以下计学分.
10年级-12年级,g[再加学分选修课,实用技能占25%-30%左右],a,调研及论文权重加大,f,c.
大一第一学期,适应期,科业负担比12年级增!0-15%.
从第二学期-大三末,课业负担应是中等智上人,感每天到不投满9小时.难得学分.
大四,创造性劳动为主,无论你的作品还论文均已高水准衡量.而这各高水准主要以创造性来衡量.无论你的课题有多无聊,也无论你的论点有多荒诞.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高分.相反,拾人牙慧的论文0分.
7,小结:
7,1,中国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愧对祖先.不是说一点成绩没有.我国中小学生的基础比西人扎实.可这有意义吗?人才战略的竞争与评判标准是马拉松的规则,不是百米规则.中学100个奥林匹克的数理化冠军不如一个大二退学的盖茨有价值.
7.2,失误的主因:官员瞻前顾后.谁都知其病.谁都不敢医.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怪圈,属中国行政体制专利.谁愿冒险呢?
7.3,积重而难返,就像小病拖成了大病.不动大手术难治.可动大手术疼呀!
7.4,中国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小病拖成了大病而被逼的.这故然能增加利益集团的共识从而减少改革阻力.但,成本太高了.
7.5,我敢断言,教育部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不是因本案有逻辑有缺,也不是离国情太远.而是,本案折腾的太大.出于政治需要还是保守治疗吧!喝些中药.最终的结果,最大胆预测:学分制,高考门坎分实行[但平时成绩不会入总分],自主招生省际标准[?也难],给学校更大自主权.
7.6,后纪,笔者这篇文是二十年前,即1988年的笔记整理.那时,我教龄7年.任过4年班主任.初高中同时教.因不满这种教育目标及体制而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下海.二十年来本公司既招过清华的研究生,又招过无数的大学生.他们对学习的憎恶,能力之差,常识之缺令人难以忘怀.也倍感当年因无知有责而愧,同时,也为即时终止错误而庆幸!
最后,无论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康童心永在热爱生活善良的人是最最基本的要求!祝中国孩子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