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说不上坏,但也说不上好。我前不久(2个月前)在国内某出口大省的调研中,和省里有关的官员交谈的时候,发现他们相当紧张(其实是他们自己说的)。原因无非是对外贸易企业的订单大幅度下滑,企业停工停业甚至关门大吉的现象增多,失业下岗的规模可能变大,财税收入减少,等等。现在08年已经过去,09年业已开始,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按照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悲观者应该得到一点安慰。至少,08年12月份出口跌幅比预期的要小得多。之前很多专业预测机构和投资银行的专家们根据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流量的变化,以及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出口变化的情况推测12月份出口下降的幅度至少会有5%,甚至可以高达10%以上。不过12月实际下降幅度只有2.8%左右。这个数字不能让人满意,但在大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疑神疑鬼的状态中取得这个成绩,也算是有所表现了。让人多少对中国出口的竞争力还是恢复了一些信心的。
另外,出口尽管在下降,贸易盈余却是继续在上升的(08年第4季度贸易盈余总额竟达4500多亿美元)。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口下降得更多。进出口同时下降造成几个直接结果:一是中国同德国争夺第一出口大国的希望在2008年暂时落空(不过这是迟早的事情);二是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的贸易盈余仍然保持庞大的状态。这意味着在贸易总量下降的同时,未来贸易摩擦的强度和可能性却可能保持依然;三是仅从进出口的变化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核算上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是正的影响,这多少带有点讽刺的意味;四是,尽管对增长的账面效应只正不负,对经济民生的负面影响却仍然是不可忽略的。毕竟,诸如对就业等极为重要的经济指标的影响,要从整个进出口规模而不是净出口的统计上来看。这是为什么温总在不长的时间内数次跑到某省去,呼吁大家要保持信心,共度难关的原因。
那么,相对于对外经济的萎缩和低靡,国内需求的表现会怎么样呢?至少在目前,国内经济管理当局的应对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应对足够快,从原来强调控制通货膨胀赚到放松货币紧缩,二是手笔足够大,4万多亿的投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的政府可以做得到的。即使对中国,放在10前也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银行信贷规模有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至少投资的增加在短期内不会构成大问题,不过,究竟这么大的投资,可以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机和收入,尤其是对民营经济(这是中国经济长远命运的关键所在)的帮助有多大,目前断言还为时过早。毕竟,对这种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驱动,大可对其最终的综合效果从来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同时,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政府投资,起的都是稳定预期而不是刺激预期的作用。而要使经济摆脱持续走低的威胁,没有实质性的恢复信心、鼓励投资、刺激生产的举措,是不可能奏效的。而在目前的境况下,简单地用扩大政府投资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大可担心通货膨胀的危险刚刚过去,通货紧缩的麻烦就在殷鉴不远矣!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的观察家基本上都认为,深化改革才是真正的强心针。需要怎么改,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关键还是要让市场真正在经济中起到配置资源的基本作用。实在点讲,就是继续推进2006、2007年开始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改革,把迄今为止还限制甚至禁止民营资本的领域尽快放开,在有序管理的条件下扩大民营资本可投资的范围。如此一来,不仅会极大增强国内企业家投资的信心,还可以用民营投资的扩大抵销并超越外需减少所带来的风险。实在是经济下滑时期反萧条政策的不二之选。
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目前各个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愿望很高。但究竟怎么做似乎还没有进入状态,比如那个很可能走火入魔的“腾笼换鸟”的策略,我看危险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国家决策者能在宏观上放开和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领域,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效率马上就会提上去,地方产业升级的步伐自然会大大加快,还减少了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如此好事,即使有重重困难,也要想方设法予以克服。怕的就是决策者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不足,该出手时却没有出手,沙场大忌也。希望他们给予信心的鼓励不是只停留在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