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忙碌基金以亏损回报基民


    如果将资金存入银行,十年来至少可以获取超过10%的利息收入。如果投入了基金,则情形大不一样。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基金(包括原先的封闭式基金与目前的开放式基金等)累计盈利1.4万亿左右。而在去年的上半年,基金亏损高达1.08万亿,考虑到下半年股指的持续暴跌,基金的净值损失在40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仅仅去年一年,基金就将前十年的盈利全部亏光,并且其投资收益产生了负值。

    基金的盈利主要产生于股改启动后的大牛市行情中。2006年基金年报披露已实现的赢利为1400亿元,2007年345只基金合计赢利1.17万亿元。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牛市为基金脸上贴金,事实上也为其巨亏埋下了隐患。基金在去年的巨额亏损,主要由于其借助于牛市规模爆炸式增长过后的高位建仓。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曾经非常流行,回头看,即使基民“理”财了,财也没有理你。而基金本是替人理财的角色,总体而言,十年来基金不仅没有为投资者理到财,反而让投资者蚀了本。

    如果说将基金去年的巨亏全部归咎于什么大小非、金融危机等因素的话,显然是有点勉强的。基金公司本身在风险控制、内部治理以及操作上同样存在着诸多弊端。以规模求效益,而不是以业绩求生存,是目前基金行业的通病。相对而言,基金公司对于发行新基金、老基金分拆异常热衷,而对于到底能够为基民带来多大的回报则漠不关心。

    曾经新基金发行“一日售罄”的盛景早已成过眼烟云,基民也为其狂热付出了代价。像股民一样,基民无疑也是大熊市的输家,但由于基金抱着“旱涝保收”的“金饭碗”,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基金公司永远都是赢家。

    基金制造的财富效应在2007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财富效应成就了基金,却没有成就基民。当价值投资成了基金的一块“遮羞布”,当股指处于5000点之上基金也感到困惑时仍然无视风险“拼命骑马”,或许早就注定了基金巨亏的结局。

    基金十年来以亏损回报基民,实乃对“替人理财”的极大讽刺。整体收益赶不上银行的存款利息,跑不赢CPI,请问基金是在为谁理财?又理的是什么财?

    此前A股市场常常出现大起大落,股价的暴涨暴跌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方面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本身不具备投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薄弱不无关系。中国证监会推出证券投资基金的目的,意在通过基金倡导正确的投资理念与维护市场的稳定。初衷虽好,至少没有达到目的。前年基金勇于高位追涨建仓,去年敢于低于砸盘,吹大的是泡沫,放大的则是风险。

    无法以盈利回报基民,也不能成为市场的稳定力量,却因制度的庇护享受着旱涝保收,这就是基金业的真实写照。笔者以为,对于基金行业弊端的改革势在必行,让基金公司真正走向市场化,才是基金行业的唯一出路。

    因为熬不过熊市的寒冬,包括南方证券等大牌券商纷纷“裸泳”出局,目前基金的巨亏同样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否则,或许像南方证券破产清算的那一幕会被重演。尽管损失最大的还是基民,但无形中会导致整个基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背上沉重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