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家并不看好新政 或是治标不治本


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也被看作是证监会利用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减持,缓解市场的抛售压力。

经济学家韩志国:该举措仍是治标不治本。目前大小非问题面临的是数量多、规模大、减持时间集中、成本过低等重重问题,在市场预期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谁去买呢?还是找不到接盘者。

财经评论人水皮:目前市场很危险,近乎处于无政府状态。此次征求意见稿出台,有利于消除投资者对大小非减持的恐慌,在资金面上为减持提供了方便,给大小非股东提供了再融资渠道。但也要注意到,发行可交换债券虽然是利好,但解决的是对手盘的问题,其前提是二次发售,但二次发售还没有细则出台,因此,感觉管理层在大跌面前有些手忙脚乱,出台的措施有些颠三倒四。在证监会组合拳面前,市场反应平平,依然不断下跌。利好的动作太慢,在发现市场问题以后,应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9月5日,沪指跌破牛熊分界线2245点,该点位处于惯性下跌中,谈不上支撑,跟3000点没有区别。

财经评论员侯宁:证监会的这个新政并不能解决A股的根本性问题,效果有限。大小非股改时支付了对价,现在又去限制他是不合适的,延迟大小非的减持,只会把熊市拖长。A股的症结在于定位偏差,要想真正救市,需要从扭转股市定位入手,让让真正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上市。管理层需要做的是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大力查处类似杭萧钢构、南航认沽这样的事件。对股市近期走势仍看空,市场将继续下跌,沪指有可能跌破2000点,短期内难以反转。

信达证券刘景德:新规等于对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减少,妥善解决大小非问题最终还是在流通上。目前大盘积弱并不光是大小非的原因,所以不能改变下跌的大趋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新规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做法。大小非可以抵押其所持股票来发债券,这就意味着发行可转债在审批程序和额度上更加灵活和便利,有利于缓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和上市公司融资难的困境,新规实施效果将会一举两得;所以无论是大小非、市场、股民,各个方面都可以接受新规。现在市场正处于相对熊市地步,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政策的利好作用显而易见;而且也表达了管理层希望股指在目前点位企稳的意图。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余南平教授:证监会推出可交换债券长远来说必然有利于市场体系,多层次完善融资途径,增加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是制度建设,是好的。但该消息对于当前股票市场毫无疑问是重大利空。在当前股市空前低迷、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还推出相当于发行债券的决策,对于市场必然是个打击。既然是利于长远的制度建设,好处不是眼前而因着眼于未来五年十年,推出时机是好是坏就不能简单评价,不过,这对于广大券商或许将是一个大好机遇。

上海证券综合研究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朱旭华:准备推出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初衷,是基于融资这个大方向。在目前低迷的状态之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一定限制,配股,增发等融资途径的成本很高,而上市公司资金链紧张,供需极不平衡。出于一种平衡市场供需矛盾的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进入管理层视线。从市场认可角度看,这个规定的推出或拟推出,反应到二级市场上,得到的是极度的不认可,9月5日股市的大跌可能就有这个消息的预期。因为从长期角度来说,可交换公司债券,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转化为股票,这对于资本市场,无疑是抽血般的打击。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汪辉:该规定的出台短期看对持续走低的市场有积极意义,但尽管该规定推出的时间早于市场预期,对市场将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市场的最终走向仍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变化。该规定给股东提供了一个选择权,特别是对于那些国资委不愿意减持的央企,提供了一条输血新模式,有助于缓解其一定期限内的融资压力。不过对一些民营“大小非”其实作用不大。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徐炜:此举将直接作用于“大非”,缓解其巨额减持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可交换公司债的运作原理是,上市公司股东可以将手里的非流通股打包,然后以可交换公司债的形式出售,而投资者购买这个包后,不直接在股市中流通,到期后才能逐渐转为股票。因而既实现了上市公司卖出非流通股的融资目的,同时又不会使大量股票一下子释放进市场。此外,投资者购买可交换公司债,还可以获得利息收入,是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因“小非”减持时走可交换公司债显得较为麻烦,可交换公司债将主要被“大非”减持所采用。这种减持方式对于“大非”减持,要比走大宗交易平台更加方便。目前A股市场的长时间难得提振,“大小非”减持压力是原因之一,而可交换公司债的推出,无疑将缓解该问题对市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