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加工区的出路需重新考量
刘长杰/文
“时代新观察”今天推出了题为《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的深度报道,我们为商报财经记者敏锐的观察力而喝彩。
只要走过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空旷的厂房区和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芜杂的建设工地,任何一个稍有洞察力的观察者,都会断定,出口加工区的日子不好过。
世界出口加工区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以来,这一模式在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截止80年代中期,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建立170多个出口加工区,其中马来西亚22个,菲律宾16个,印尼9个,中国台湾省3个,绝大部分都取得显著效果。
出口加工区的显著作用可归结为:吸引了大量外资;扩大出口,增加了外汇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通过内联和技术、人才的扩散,带动和促进国内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是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10月封关运行。昆山两年的巨大成功,鼓舞了江苏的士气,不仅使江苏的出口加工区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冠,其进出口总额也一度占到全国出口加工区的40%。
江苏榜样,直接导致了2003年之后全国各城市争相建设出口加工区的热潮。
出口加工区一旦建立以后,政府可以利用免税等优惠条件吸引国外资本,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贸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对投资者来说,不但可以享受关税优惠条件,而且还能利用当地廉价劳力和原料,获取较高利润。然而,到2005年,当中国获批的出口加工区数量超过57个的时候,其功能设置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产业规划不明确、内生经济增长能力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在出口加工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主要是基础设施投入)较重,而出口加工区对区域税收增长的贡献又较低。从目前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已产生的税收中大部分的税源来自个人所得税,其他方面的来源几乎为零。这对地方的财政负担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
其次,出口加工区内的经济体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弥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
第三,各出口加工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资源竞争激烈。从本报报道中,可见“同城德比之争”的端倪;而在同省不同城市之间,招商压力下的企业争夺战,更趋激烈。
第四,由于我国出口加工区设定的功能较为单一,只能从事出口加工制造,且产品必须形成实质性加工后才能进出出口加工区,因此,在实践上对出口加工区和区内企业的发展构成了障碍。加之加入WTO、海关监管手段改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
最后,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管理机构的职能仍不协调,管理体制和细节尚需理顺。
正因上述这些缺陷,所以我们的出口加工区政策近几年来几经调整。然即便如此,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出口退税调整、美元贬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出口加工类企业还是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地区都出现企业倒闭或“退区(出口加工区)”情况。企业出口受阻,出口加工区的日子难过,这也是符合逻辑的连锁反应。
从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加工区优惠政策的逐步消失,其他诸如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迅速发展,及海关电脑联网监管手段的日渐成熟,出口加工区现有的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减弱。但是,在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口加工区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本报才试图通过“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的深度报道,冀望沈阳市政府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顺应全球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两个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密切结合本地的实力和条件,明确每个出口加工区的定位与特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比较优势,加强对出口加工区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其与沈阳经济区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融合,以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注:此文因某些显性原因而最终流发,置于此,是为记。
附记者报道:
[新闻提示]
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其功能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区内出口加工企业实行封闭式的区域管理模式。海关在实行24小时监管的同时,简化现行手续,为规范的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更快捷的通关便利,实现出口加工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逐步满足现代跨国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加工区内企业产品出口享受退、免税,产品内销则无。由于没有物流及相关保税区功能,区内企业设备、配件的出区均有严格限制。
保税区指一个国家在边境或其他地方划出一个特殊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在海关的监督下,对进出口区内的货物免征关税。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
理想与现实总有误差,有时候,误差还很大。
2006和2007两年,“辽宁沈阳”和“沈阳(张士)”两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先后在沈阳封关运行,沈阳也因此成为全国继上海、苏州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个出口加工区的城市。官方评价此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时至2008年,肩负着沈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境内外优势加工企业、扩大辽沈地区出口创汇规模、抢占东北对外开放制高点重任的出口加工区,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区内企业数量少,招商迟缓,功能单一等先天缺陷,已经成为阻滞出口加工区加快发展的障碍。
当下,沈阳耗资数以亿计的出口加工区,业已行至向左还是向右的叉路口。
理想与现实
沈阳出口加工区之梦始于本世纪初。
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出口加工区,以规范和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外,还享受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支持下的“四不”、“四免”、“一保”、“一退”的特殊优惠政策,一时间,各地兴起出口加工区热。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已批准设立的出口加工区数量近60,其中江苏一省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就达到14个。
迫切需要振兴的东北重镇——沈阳也付诸行动。
“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用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开发建设。工程于2005年7月19日在浑南全面启动,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期0.7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2006年6月30日,该区通过海关总署组织的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行。有报道称,该项目投资逾4亿元人民币。
“出口加工区是一块风水宝地。”2006年6月底,位于浑南的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封关伊始,中美合资奥拓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子全就把企业迁至其中,并向当时前去采访的媒体表示,日后的出口加工区将蒸蒸日上,成为沈阳经济新的增长极。
可至今两年多时间过去,面对窗外出口加工区里近半数以上空置的厂房和土地,办公室里的武子全不再回想当年,“这里开工企业只有3、4家。”
来自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的材料显示,虽然自2005年开工至今,该加工区已经“建设了以电子类为主的30栋,共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区企业可以以优惠价格购买或租用”,但是,在20余个开工建设的项目中,目前只有德国磁性材料亚洲基地、美国奥拓福高压水切割设备、日本瑞阳化成塑料制品和香港正华科技DVD-R光碟片等少数几个项目已实现产品下线。
与此同时,沈阳的另一个出口加工区也开始立项上马。2007年6月底,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后封关,总用地面积0.62平方公里,1期完成开发建设0.14平方公里。在当年的奠基仪式上,沈阳市的相关领导表示,张士出口加工区肩负着沈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境内外优势加工企业、扩大辽沈地区出口创汇规模和抢占东北对外开放制高点的重任,“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十五个月过去了,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重大意义”却没能凸显,自2007年6月底封关至今,竟无一家企业入区投产。
“确实有一种浮萍般的感觉。”OEM工业电池项目施工经理蒋立(化名)告诉《时代商报》,该项目是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目前惟一在建项目。今年4月,就有沈阳媒体报道称该项目预计11月建成投产,但实际情况却是,项目主体年底才能完成,至于投产,那是“明年春季以后”的事情了。
在蒋立看来,与进展缓慢和数量稀少的施工项目相比,在这个出口加工区里,野草的生长和数目却惊人,没事的时候,工人们就拔草,“这地方的草很密,品种很全。”
招商难的背后
出口加工区进驻企业少、招商不利,绝非沈阳的“专利”。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出口退税调整、美元贬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出口加工类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压力,出口成本平均升高20%左右,不少地区都出现企业死掉和“退区(出口加工区)”情况。来自沈阳海关的统计表明,上述不利因素使沈阳关区216户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这已约占沈阳关区该类企业总数的56%。
“出口加工企业本来就少,这几年倒闭的又很多。”武子全说,出口加工区的招商工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截至今年4月,实际被招至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项目也只有3个。
“这个情况确实有,到今年4月份,我们实际完成招商项目有97个,可最终够条件能摆进出口加工区的只有3个,其余94个由于不适合的原因,全部被安排在了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万桂文说,除负责自身的招商工作外,出口加工区还要承担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坐落于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每年6000万美元的招商指标,“招商压力也确实很大。”
“压力还体现在两个同城的出口加工区对企业的争夺上。”一位接近出口加工区的深资人士告诉《时代商报》,由于封关时间相近,加之定位、功能和设施趋同,沈阳的两个出口加工区为了招商在争夺企业的问题上,虽然心照不宣但也日益激烈,这已导致“其中一个出口加工区的厂房租金已无再降价的空间。”
与此同时,出口加工区招商方向的摇摆,也使其坐失良机。2008年以前,由于出口纺织行业低迷,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招商主打装备制造业,所建厂房也都为之配套。进入2008年后,纺织出口退税率不断提高至13%,该区又调整计划,开始配套完善数万平方米的轻型工业区厂房,但时间所限,相关设施按计划到2009年5、6月份才能投入使用。
“但这也只是我们设计的。”万桂文担心,到时候会不会再受到全国乃至全球大环境和政策变化的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在“应对招商”的问题上,出口加工企业也有着自己的顾虑。沈阳道义地区一家从事激光修复的高科技企业,年出口量势头良好。2006年以来,沈阳两个出口加工区均有意邀其加盟,但至今未果。该企业负责人也很为难,因为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其原所在地政府的收入就会损失。“与每年可以省下一半的管理费用相比,我们企业与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多年积累起的‘关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他说。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从出口加工区内部涌出。
虽然沈阳两个出口加工区地理位置不同,却有着共同的门槛,即入区企业要求年出口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产品100%出口。
“这是不可能的事。”武子全的企业现在是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四个投产企业中最红火的一个,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美元,但产品仍未能100%出口,内销的比例也不低。“内销和出口存在先后问题,企业生来就能做出口吗?”武子全说,“尤其是中国企业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在一入区时就要求产品100%出口这件事上,要有长线的眼光,不能搞‘一刀切’。”
武子全进一步指出,眼下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很强,而内需却在扩大,这正是大量底子薄、身体弱的出口企业抢占国内市场、规避国际风险的大好时机。
然而,武子全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却是: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如做内销,产品不视为出口,不能享受退税、免税等优惠;而且长久以来,由于没有包括维修、检测、检验等在内的物流功能,出口加工区内企业设备、配件的“出入区”都受到严格限制,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如果能将物流、保税等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就好了。”万桂文说,这样,企业的设备、配件不仅能够自由地出区维修、检测,而且区内企业还可以“两条腿走路”,从事贸易。
正是这种寻找出口的意愿,为日后出口加工区可能进行的政策调整埋下了伏笔。
向左走,向右走
事实上,早在2000年10月,当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昆山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之时,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已经运行了8年之久。而今,时光又是8年,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纠葛却仍未完结。
近来,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的一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关注:由于我国出口加工区设定的功能较为单一,只能从事出口加工制造,且产品必须形成实质性加工(对原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改变)后才能“出区”,因此,在实践上对出口加工区和区内企业的发展构成了障碍。而这种单一的功能设定,既不符合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区内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加入WTO后,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而在物流、贸易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集更多功能于一身的保税区则越来越被经济界所认可。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发展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在全国闻名的“广交会”上竟然没有展位。有学者甚至认为,出口加工区不是自生自灭,就是被保税区冲垮。
“出口加工区确已逐步行至历史的叉路口。”辽宁省社科院经研所副所长王广林研究员认为,由于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实际增速为11%,低于去年同期20%的增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出口加工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出口加工区为沈阳发展乃至东北振兴做出了贡献,沈阳仍然需要它,应该继续做大做强。
下情已然上达。半个月前,沈阳市相关领导赴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就上述一系列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了有关方面关于“将保税区内物流等配套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的设想”的汇报。沈阳出口加工区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现在,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在保税、物流、检测、维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已暴露,如果把这些只有保税区才具有的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就是件大好事。”武子全说,届时,不但区内企业的设备、配件出区维修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企业还可以做物流和贸易,对度过眼下的难关很有帮助。
无独有偶。近日,位于浑南的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提供给《时代商报》的一份材料显示,2008年,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将进行园区二期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完成三期共3平方公里园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到2012年将该区建设成为东北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沈阳市最大的保税、物流基地。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几个巨大的金属中空字,正好一字排开在浑面新区浑南大道的交叉路口处,人、车至此,必须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或许,沈阳同城的两个出口加工区,也需选择左右。
记者 于江涛
刘长杰/文
“时代新观察”今天推出了题为《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的深度报道,我们为商报财经记者敏锐的观察力而喝彩。
只要走过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空旷的厂房区和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芜杂的建设工地,任何一个稍有洞察力的观察者,都会断定,出口加工区的日子不好过。
世界出口加工区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以来,这一模式在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截止80年代中期,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建立170多个出口加工区,其中马来西亚22个,菲律宾16个,印尼9个,中国台湾省3个,绝大部分都取得显著效果。
出口加工区的显著作用可归结为:吸引了大量外资;扩大出口,增加了外汇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通过内联和技术、人才的扩散,带动和促进国内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是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10月封关运行。昆山两年的巨大成功,鼓舞了江苏的士气,不仅使江苏的出口加工区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冠,其进出口总额也一度占到全国出口加工区的40%。
江苏榜样,直接导致了2003年之后全国各城市争相建设出口加工区的热潮。
出口加工区一旦建立以后,政府可以利用免税等优惠条件吸引国外资本,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贸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对投资者来说,不但可以享受关税优惠条件,而且还能利用当地廉价劳力和原料,获取较高利润。然而,到2005年,当中国获批的出口加工区数量超过57个的时候,其功能设置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产业规划不明确、内生经济增长能力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在出口加工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主要是基础设施投入)较重,而出口加工区对区域税收增长的贡献又较低。从目前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已产生的税收中大部分的税源来自个人所得税,其他方面的来源几乎为零。这对地方的财政负担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
其次,出口加工区内的经济体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弥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
第三,各出口加工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资源竞争激烈。从本报报道中,可见“同城德比之争”的端倪;而在同省不同城市之间,招商压力下的企业争夺战,更趋激烈。
第四,由于我国出口加工区设定的功能较为单一,只能从事出口加工制造,且产品必须形成实质性加工后才能进出出口加工区,因此,在实践上对出口加工区和区内企业的发展构成了障碍。加之加入WTO、海关监管手段改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
最后,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管理机构的职能仍不协调,管理体制和细节尚需理顺。
正因上述这些缺陷,所以我们的出口加工区政策近几年来几经调整。然即便如此,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出口退税调整、美元贬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出口加工类企业还是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地区都出现企业倒闭或“退区(出口加工区)”情况。企业出口受阻,出口加工区的日子难过,这也是符合逻辑的连锁反应。
从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加工区优惠政策的逐步消失,其他诸如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迅速发展,及海关电脑联网监管手段的日渐成熟,出口加工区现有的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减弱。但是,在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口加工区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本报才试图通过“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的深度报道,冀望沈阳市政府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顺应全球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两个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密切结合本地的实力和条件,明确每个出口加工区的定位与特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比较优势,加强对出口加工区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其与沈阳经济区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融合,以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注:此文因某些显性原因而最终流发,置于此,是为记。
附记者报道:
[新闻提示]
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其功能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区内出口加工企业实行封闭式的区域管理模式。海关在实行24小时监管的同时,简化现行手续,为规范的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更快捷的通关便利,实现出口加工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逐步满足现代跨国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加工区内企业产品出口享受退、免税,产品内销则无。由于没有物流及相关保税区功能,区内企业设备、配件的出区均有严格限制。
保税区指一个国家在边境或其他地方划出一个特殊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在海关的监督下,对进出口区内的货物免征关税。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出口加工区:向左走向右走
理想与现实总有误差,有时候,误差还很大。
2006和2007两年,“辽宁沈阳”和“沈阳(张士)”两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先后在沈阳封关运行,沈阳也因此成为全国继上海、苏州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个出口加工区的城市。官方评价此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时至2008年,肩负着沈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境内外优势加工企业、扩大辽沈地区出口创汇规模、抢占东北对外开放制高点重任的出口加工区,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区内企业数量少,招商迟缓,功能单一等先天缺陷,已经成为阻滞出口加工区加快发展的障碍。
当下,沈阳耗资数以亿计的出口加工区,业已行至向左还是向右的叉路口。
理想与现实
沈阳出口加工区之梦始于本世纪初。
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出口加工区,以规范和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外,还享受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支持下的“四不”、“四免”、“一保”、“一退”的特殊优惠政策,一时间,各地兴起出口加工区热。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已批准设立的出口加工区数量近60,其中江苏一省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就达到14个。
迫切需要振兴的东北重镇——沈阳也付诸行动。
“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用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开发建设。工程于2005年7月19日在浑南全面启动,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期0.7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2006年6月30日,该区通过海关总署组织的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行。有报道称,该项目投资逾4亿元人民币。
“出口加工区是一块风水宝地。”2006年6月底,位于浑南的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封关伊始,中美合资奥拓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子全就把企业迁至其中,并向当时前去采访的媒体表示,日后的出口加工区将蒸蒸日上,成为沈阳经济新的增长极。
可至今两年多时间过去,面对窗外出口加工区里近半数以上空置的厂房和土地,办公室里的武子全不再回想当年,“这里开工企业只有3、4家。”
来自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的材料显示,虽然自2005年开工至今,该加工区已经“建设了以电子类为主的30栋,共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区企业可以以优惠价格购买或租用”,但是,在20余个开工建设的项目中,目前只有德国磁性材料亚洲基地、美国奥拓福高压水切割设备、日本瑞阳化成塑料制品和香港正华科技DVD-R光碟片等少数几个项目已实现产品下线。
与此同时,沈阳的另一个出口加工区也开始立项上马。2007年6月底,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后封关,总用地面积0.62平方公里,1期完成开发建设0.14平方公里。在当年的奠基仪式上,沈阳市的相关领导表示,张士出口加工区肩负着沈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境内外优势加工企业、扩大辽沈地区出口创汇规模和抢占东北对外开放制高点的重任,“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十五个月过去了,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重大意义”却没能凸显,自2007年6月底封关至今,竟无一家企业入区投产。
“确实有一种浮萍般的感觉。”OEM工业电池项目施工经理蒋立(化名)告诉《时代商报》,该项目是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目前惟一在建项目。今年4月,就有沈阳媒体报道称该项目预计11月建成投产,但实际情况却是,项目主体年底才能完成,至于投产,那是“明年春季以后”的事情了。
在蒋立看来,与进展缓慢和数量稀少的施工项目相比,在这个出口加工区里,野草的生长和数目却惊人,没事的时候,工人们就拔草,“这地方的草很密,品种很全。”
招商难的背后
出口加工区进驻企业少、招商不利,绝非沈阳的“专利”。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出口退税调整、美元贬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出口加工类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压力,出口成本平均升高20%左右,不少地区都出现企业死掉和“退区(出口加工区)”情况。来自沈阳海关的统计表明,上述不利因素使沈阳关区216户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这已约占沈阳关区该类企业总数的56%。
“出口加工企业本来就少,这几年倒闭的又很多。”武子全说,出口加工区的招商工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截至今年4月,实际被招至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项目也只有3个。
“这个情况确实有,到今年4月份,我们实际完成招商项目有97个,可最终够条件能摆进出口加工区的只有3个,其余94个由于不适合的原因,全部被安排在了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万桂文说,除负责自身的招商工作外,出口加工区还要承担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坐落于沈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每年6000万美元的招商指标,“招商压力也确实很大。”
“压力还体现在两个同城的出口加工区对企业的争夺上。”一位接近出口加工区的深资人士告诉《时代商报》,由于封关时间相近,加之定位、功能和设施趋同,沈阳的两个出口加工区为了招商在争夺企业的问题上,虽然心照不宣但也日益激烈,这已导致“其中一个出口加工区的厂房租金已无再降价的空间。”
与此同时,出口加工区招商方向的摇摆,也使其坐失良机。2008年以前,由于出口纺织行业低迷,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招商主打装备制造业,所建厂房也都为之配套。进入2008年后,纺织出口退税率不断提高至13%,该区又调整计划,开始配套完善数万平方米的轻型工业区厂房,但时间所限,相关设施按计划到2009年5、6月份才能投入使用。
“但这也只是我们设计的。”万桂文担心,到时候会不会再受到全国乃至全球大环境和政策变化的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在“应对招商”的问题上,出口加工企业也有着自己的顾虑。沈阳道义地区一家从事激光修复的高科技企业,年出口量势头良好。2006年以来,沈阳两个出口加工区均有意邀其加盟,但至今未果。该企业负责人也很为难,因为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其原所在地政府的收入就会损失。“与每年可以省下一半的管理费用相比,我们企业与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多年积累起的‘关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他说。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从出口加工区内部涌出。
虽然沈阳两个出口加工区地理位置不同,却有着共同的门槛,即入区企业要求年出口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产品100%出口。
“这是不可能的事。”武子全的企业现在是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四个投产企业中最红火的一个,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美元,但产品仍未能100%出口,内销的比例也不低。“内销和出口存在先后问题,企业生来就能做出口吗?”武子全说,“尤其是中国企业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在一入区时就要求产品100%出口这件事上,要有长线的眼光,不能搞‘一刀切’。”
武子全进一步指出,眼下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很强,而内需却在扩大,这正是大量底子薄、身体弱的出口企业抢占国内市场、规避国际风险的大好时机。
然而,武子全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却是: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如做内销,产品不视为出口,不能享受退税、免税等优惠;而且长久以来,由于没有包括维修、检测、检验等在内的物流功能,出口加工区内企业设备、配件的“出入区”都受到严格限制,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如果能将物流、保税等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就好了。”万桂文说,这样,企业的设备、配件不仅能够自由地出区维修、检测,而且区内企业还可以“两条腿走路”,从事贸易。
正是这种寻找出口的意愿,为日后出口加工区可能进行的政策调整埋下了伏笔。
向左走,向右走
事实上,早在2000年10月,当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昆山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之时,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已经运行了8年之久。而今,时光又是8年,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纠葛却仍未完结。
近来,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的一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关注:由于我国出口加工区设定的功能较为单一,只能从事出口加工制造,且产品必须形成实质性加工(对原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改变)后才能“出区”,因此,在实践上对出口加工区和区内企业的发展构成了障碍。而这种单一的功能设定,既不符合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区内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加入WTO后,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而在物流、贸易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集更多功能于一身的保税区则越来越被经济界所认可。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发展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在全国闻名的“广交会”上竟然没有展位。有学者甚至认为,出口加工区不是自生自灭,就是被保税区冲垮。
“出口加工区确已逐步行至历史的叉路口。”辽宁省社科院经研所副所长王广林研究员认为,由于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实际增速为11%,低于去年同期20%的增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出口加工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出口加工区为沈阳发展乃至东北振兴做出了贡献,沈阳仍然需要它,应该继续做大做强。
下情已然上达。半个月前,沈阳市相关领导赴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就上述一系列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了有关方面关于“将保税区内物流等配套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的设想”的汇报。沈阳出口加工区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现在,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在保税、物流、检测、维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已暴露,如果把这些只有保税区才具有的功能叠加给出口加工区,就是件大好事。”武子全说,届时,不但区内企业的设备、配件出区维修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企业还可以做物流和贸易,对度过眼下的难关很有帮助。
无独有偶。近日,位于浑南的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提供给《时代商报》的一份材料显示,2008年,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将进行园区二期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完成三期共3平方公里园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到2012年将该区建设成为东北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沈阳市最大的保税、物流基地。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几个巨大的金属中空字,正好一字排开在浑面新区浑南大道的交叉路口处,人、车至此,必须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或许,沈阳同城的两个出口加工区,也需选择左右。
记者 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