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封赠官阶
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
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按照顺治年间的规定,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只是正一品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武职一品称荣禄大夫。经乾隆三十二年改定,始将武职中的荣禄大夫移于文从一品。至于武职封赠名号的变化就更大了,以上所列,系乾隆三十二年最后更定的。
关于明清时期的一些官制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
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按照顺治年间的规定,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只是正一品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武职一品称荣禄大夫。经乾隆三十二年改定,始将武职中的荣禄大夫移于文从一品。至于武职封赠名号的变化就更大了,以上所列,系乾隆三十二年最后更定的。
关于明清时期的一些官制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