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年谱简编


1899年

阴历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孔家埠附近之小村。名汇曾,字希圣。其父名月波,号月舸,字炯照。丁酉科拔贡。陶希圣为其次子。

1903年

辛丑和约之后,清廷将行新政,开经济特科。山西提学使沈卫荐举月波先生应试,考试结果,梁士诒为第一名。月波先生居第四。时慈禧太后专政,见名列榜首者为广东梁士诒,斥为“梁头康尾”,全榜及第者,均不进用。月波先生遂以知县到河南省候补,举家由黄冈故里移居开封。其时四岁。

1904年

适逢各省乡试及第之人士(时称举人)集开封参加会试。湖北黄梅之汤贯予先生寄居陶宅,以三才略教陶希圣读。三才略为当时之常识教材,天文之太阳系,地理之五大洲,欧美及中国之地理历史,皆以图画及文字说明。于读此书之后,始读诗经及四书。

1905年

月波先生署理河南夏邑县知县。随家往夏邑县署。

1907年

月波先生署理新野县知县。随家往任所。从其父初读汉书。

1908年

在开封,随其兄述曾入旅汴中学。

1909年

旅汴中学改名第一中学。寄住新宿舍,常与同学游铁塔,登城墙,在沙堆中之柳丛下坐地,讲说革命。

1910年

仍在第一中学,国文教师郭兴额,为满人,常批评清廷,同情革命。

1911年

十二岁。武昌起义。开封传闻武昌有匪乱,同学间不信此说法。陶希圣亦为之愤慨,推测武昌事变必为革命之起义。

1912年

春季,月波先生解职归里。其家亦由陶胜六村迁至仓埠镇。读完史记,重温汉书,续读后汉书及三国志。

1913年

夏季,休学。读唐宋诸家诗文集,学作散文及诗。

1914年

其父辞黄陂县长职务。亦由黄陂县署回黄冈仓埠镇老家,续读资治通鉴及老子、庄子及韩非子诸书。

1915年

十六岁。春,随父进京。藉国会议员汤贯予先生之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为旁听生,秋季,编入预科文科一年级。受教于沈尹默等先生。

1916年

升入预科之文科二年级。自修课程,以宋儒学案和明儒学案为最得力。

1917年

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读吕氏春秋、淮南子、刘勰文心雕龙、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章实斋文史通义及章太炎国故论衡等。领悟中国哲学及文学演变之概略。

1918年

二月,与同邑万信民先生之长女冰如结婚。时十九岁。夏,预科毕业,至秋季,升入北大法科一年级,学德日法,兼习英美法。对国事亦渐关心。

1919年

“五四运动”发生,参加学生运动,到赵家楼。在宿舍研读罗马法。三月,长女骊珠生。

1920年

四月,忽得家中来电,告以“父病即归”。在家侍病五个月,又随父到汉口就医。月波先生在病床上痛责其废学,严令前往北京就学。

1921年

阴历正月初三日,家中急电,以“父病笃”召其归里,赶至家中,父去世已二日。七月,次女琴薰生。

1922年

长女骊珠在仓埠镇家中病死。夏季,自北京大学法科法律系毕业。往安庆的安徽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其课程以民法亲属与继承为主,另兼讲商法总则、公司法、商行为;甚至兼讲保险、票据,乃至海商法。每月薪金一百三十元。

1923年

仍在安庆之法政专门学校讲授法学。夏季,暑假回乡路过武昌。在旧书店购得绩溪胡培翚的《仪礼正义》。详加研读。对其中国社会制度研究工作,有进一步启发。五四运动之后,各省学潮迭起。安徽学潮以安庆的法政专门及第一中学与芜湖的第五中学为中心。其间,力劝学生联络各校立即复课。俟学期结束,即不再接受聘约。十一月,长子泰来生。

1924年

七月,接曾劭勋先生杭州电,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拟聘为编辑。即到汉口,搭江轮往上海,转杭州,与曾先生晤谈,随即折回上海,到闸北,入所工作,每月薪资八十元。在法制经济部担任法律、政治和经济各科书稿的审查及编译。

1925年

五卅惨案发生,被上海学生联合会聘为法律顾问,后为商务印书馆三所一处罢工最高委员会顾问,参与上海学术界十人联署宣言。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经由编译所同人推介,讲授“法学通论”。与曾琦、陈启天、李璜、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诸人多有交往。醒狮派人士邀其主编《独立青年》之下的“独立评论”,标榜“民族自决、国民自决、劳工自决”,其社会政治思想路线,左亦不至共产主义,右亦不至国家主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认为“三自决”的主张,符合三民主义,力劝其加入中国国民党。始为接近国民党的第一步。

1926年

四月。次子福来生。六月,患伤寒,后转为肋膜炎。经济拮据,写信老家汇五十元钱作为医药费。扶病前往上海法政专科学校兼职讲授亲属法,同在东吴大学讲授政治学。年底,完成《亲属法大纲》,交商务印书馆出版。稿费五百四十元,其中半数还债。眼睛变为近视。

1927年

年初,辞商务印书馆编务之职,往武汉就任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校政治教官,兼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政工人员训练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在武汉大学任政治法律教授。汪精卫到武汉主张北伐,下令军事政治学校与农民运动讲习所合组中央独立师。时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为毛泽东。恽代英指定陶希圣为军法处长兼特务组长,指导政治工作队。在咸宁,与农民协会负责人发生冲突,被对方指控为“反动的军阀”。回军校,周佛海已逃往上海,政治部主任由施存统接任,被任命为政治部秘书。7月中旬,汪静卫宣布“分共”。未随第二方面军南下。藏匿于福寿庵住所,通读《资治通鉴》。年底离开武汉。

1928年

春,再到上海。一度至南京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纂科长,后改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习,兼任政治部训练科科长。年底,辞所有职务,回上海卖文为生。同乡尧鑫曾在台湾湖北同乡会出版的《湖北文献》中撰文描述当时之情形:“这时期陶先生绛帐授徒,闭门写集,过的虽是文人的刻苦生活,不过砚耕心传,逐渐建立了学术地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与新闻学系讲授《中国文化史》,在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及上海法学院兼课。《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连销六版,约两万册。加入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1929年

一月,编遣会议举行,全国国民属望和平。无固定收入,论文稿费与着书版酬,以维持家庭生活之必要费用。写作最高记录每月十四万字。这一年的论文,结集为《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交由新生命书局出版。《中国之家族与婚姻》、《中国封建社会史》等,以千字五元的稿费卖给其它书店。

1930年

应商务印书馆新任总经理王云五之邀,在总管理处为总经理中文秘书。不久因商务内部纷争而辞职。《辩士与游侠》、《西汉经济史》两本小书,交商务印书馆出版。两本小书表明了所用的“社会史观”,亦即社会的历史的方法。年底,中央大学聘为法学院教授,每月薪金三百二十元。

1931年

 一月,三子恒生生。在中央大学授课。在《社会与教育》周刊发表颇有讽剌及批评现实政教的文章,遭到上海市党部检举。将一年来的论文,收辑为一册,名为《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仍交新生命书局出版。此时上海又有一场“中国社会史论战”。为民国十七年那一次论战的延续。陶希圣不再参加论战。他反对公式主义的史论,力主以资料为根据,寻求社会演变的轨道。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函,邀为北大教授。中大校长朱家骅挽留未果。

1932年

在北大任教。四月,与蒋梦麟、胡适、周枚孙等人南下参加国民政府洛阳国难会议。与会者意见分为两派。其一派主张召开国民大会,结束训政;另一派反对此一主张。在双方争持未决之中,与蒋梦麟、王世杰、皮宗石、钱端升、周炳琳诸人提出一个折衷案,即在五院体制之下,召开国民参政会。此为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之先声。《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二册先后出版。

1933年

教育部次长段锡朋转达部长王世杰之意,拟任为湖北省教肓厅长,回信婉拒。七月,四子晋生生。

1934年

创办《食货》半月刊,着重于中国社会经济史数据的搜集与方法的探讨。并成立“食货学会”。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领域中,发生重大影响。各地大学渐次开授中国社会史或经济史的课,而热心讲授者亦益见增加。学界有其“中国社会史开山祖”之谓。《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四册先后出版。

1935年

七月至八月之间,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季米特洛夫提出“统一战线”的报告,力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广泛的抗日反帝统一战线”。八月一日,中共发出宣言,要求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共同抗日。一二九学生运动发生。北京大学教授每两星期以聚餐的方式,交换意见。马叙伦及尚仲衣等屡次鼓动风潮,与胡适等人力持反对。

1936年

一月,五子范生生。华北局势益形险恶。冀察政治分会下令搜查北京大学三院,中国大学及清华大学,逮捕学生多人与教授数人。在胡适支持下,出面解决这一事件。秋季开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主任张忠绂先生休假一年,代理系主任。着手撰述《中国经济史》一书。与“左派教授”矛盾加剧。

1937年

五月,卷入新旧学联斗争之漩涡。七七事变,与蒋梦麟、张伯苓、胡适等人应邀参加于牯岭举行的庐山茶话会。《食货》在七月一日刊出第六卷第一期后即停刊。随后弃学从政,加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从事国际宣传工作。九月,应聘为国民参政会议员。其间奉蒋介石之命,从南京到武汉,指导抗战工作。

1938年

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成立。参加蒋介石官邸每星期举行一次的参事会议。艺文研究会业创办,在汉口第三特区天津街设立办事处。周佛海为总务总干事,陶希圣为研究总干事。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于武汉。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闭幕之后,筹开国民参政会,亦列为参政员。高宗武时为外交部亚州司司长,往来武汉与香港之间。梅思平与他奉汪妻陈璧君之命,试探日方的企图与和议条件。蒋与汪发生重大政治分歧。被汪单独接见。年底,即随汪精卫等人赴河内。

1939年

一月,由河内转香港,与周佛海、梅思平同住九龙约道。其间,汪精卫应否进入沦陷区之争议,愈趋激化。派学生武仙卿赴北平考察日军占领实况,特别嘱其前往九道湾拜访周作人。武仙卿回来后,转达周的忠告:干不得!八月,从香港只身去上海。即被接至虹口。虹口是日本军区,随处有日军警戒。参加所谓“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定周佛海为“中央”秘书长、梅思平为组织部长、陶希圣为宣传部长。重庆国民政府下通缉令,中央监察委员会亦决定开除党籍。通缉与开除党籍的名单中没有陶希圣,被蒋介石圈掉。九月,长沙会战。汪日开始谈判,多有参与。十一月三日,即分别致函汪、周二人,表示不愿再出席会议,更对陈璧君强调:这份“要纲”实质是德苏瓜分波兰之后,日苏再瓜分中国;所谓谈判,不过是这一瓜分契据,由几个中国人签字而已。汪静卫等签署《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称病未去。

1940年

一月三日,与高宗武一道携带“密约”副本和缩微胶卷乘美国客轮“胡佛总统号”逃离上海,五日抵达香港。从香港致函驻美大使胡适,述其心路历程。一月二十一日,与高宗武在香港《大公报》披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附件,震惊海内外,史称“高陶事件”,又称“小西安事变”。即奉重庆政府之命在香港创办国际通讯社,编印《国际通讯》周刊。十二月,六子龙骧(后改名龙生)生。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既陷;日军占领九龙,险遭缉捕。

1942年

二月,随惠阳还乡队逃离香港,辗转来到重庆陪都。在陈布雷奉蒋之命的悉心安排下,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少将组长。修订《中国政治思想史》,交南方印书馆重新排印发行。十月,蒋介石拟起草《中国之命运》(原名《中国之前途》)一书,嘱其担任搜辑资料,整理文稿工作。最初文稿三万字,后经蒋修改二十次,全稿在十万字以上。后由王宠惠(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主持翻译成英文。温源宁、吴经熊诸人负责校订。

1943年

中美及中英平等互惠新约签字。《中国之命运》出版后,蒋介石又指定其搜辑资料,准备撰写姊妹篇。书名预定为《中国之开发》。后时局动荡,半途搁置未就。中央日报改组,胡健中为社长,陈训悆为总编辑,陶希圣为总主笔。

1944年

其母在贵阳寓所患病。搭邮政车往贵阳视疾。

1945年

欧洲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俄军从东面,美英联军从西面,进攻德国。四月,北意大利之德军溃散,墨索里尼被捕。五月,柏林之战,希特勒死亡。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五月五日在重庆复兴关国民大会会场开幕,二十一日闭幕。目睹大会实况,感叹国民党组织涣散与派系纷歧以及思想混乱之缺失。次女陶琴薰自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在重庆美国新闻处任翻译。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布雷积劳久病,辞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之职。侍从室亦即撤销。转职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仍兼中央日报总主笔。

1946年

一月,次女陶琴薰与沈苏儒(沈钧儒堂弟)在沪上结婚。五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落住田吉营。十一月,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

1947年

应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继续兼任中央日报总主笔。

1948年

第一届国民大会开幕。蒋介石当选第一任总统,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十二月初,蒋派其往北平,邀胡适任行政院长。胡适力辞不就。蒋改提孙科为行政院院长。为蒋介石撰书“1949年元旦文告”。十二月下旬,琴薰、沈苏儒偕母弟同自上海赴香港。

1949年

败局已定。一月,蒋介石宣布引退声明。二月,中央日报社由南京迁移台北。董显光力劝顶下一幢房屋,即新生南路住宅。赴台大晤傅斯年。傅说:“希圣!你以为我是来做校长,我死在这里。”四月初,琴薰、苏儒决定离港回上海。四月底,随蒋介石乘太康兵舰(舰长黎玉玺)从宁波航行至上海视察,在舰上草拟“为南京撤守告国民书”。十天后乘江静轮游舟山群岛,在马公住了几天,即乘飞机降落台南。五月二十四日日记叹曰“苏儒琴薰决心不离沪,彼等前途悲惨而不自觉,可哀也。”六月十五日,妻率五子乘海轮抵达台湾基隆港。七月十四日,蒋介石首次莅广州,随行。八月,国民党总裁办公室在台北草山成立,任第五组组长,负责宣传研究工作。十一月,又随蒋介石自台北飞重庆视察,兵荒马乱之中到成都,会见中央日报西南各分社负责人交待善后事宜。十二月十日自成都飞回台北。

1950年

辞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之职。改造委员会成立。初任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改任第四组主任。主管宣传政策及宣传业务。

1951年

接“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之职。解除第四组主任职务,继续担任中央日报总主笔。以“候补立法委员”资格递补为“立法委员”。

1952年

三月,跌断右腿。开两次刀,至十月,勉强扶杖行走。其间,“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由崔书琴代理。八月,解除中央日报总主笔,中央日报亦即改组。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接受基督教洗礼。恢复“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之职。

1953年

这一年论文,均为收编为《世局转变中之自由中国》专集,自办全民出版社发行。

1956年

五月,任中央日报社董事长。

1957年

十月,连任国民党第八届中央常务委员。

1963年

十月,连任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

1967年

二月,从台北出发环球旅行:台北─香港─吉隆坡─新加坡─曼谷─贝鲁特─安卡拉─伊斯坦堡─雅典─罗马─米兰─汉堡─伦敦─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东京─台北。长子泰来随行。四月,与阔别二十七年的高宗武在华盛顿重逢。

1969年

四月,当选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

1970年

筹办食货出版社及食货半月刊复刊。向银行贷款购台北市信义路四段一幢房屋,作为社址。

1971年

《食货》在台北复刊,改月刊发行。至一九八八年七月逝世停刊,共发行十七卷,由台北食货出版社出版。

1972年

九月,辞中央日报社董事长。

1975年

九月二日 妻万冰如病逝台北市中心诊所。

1976年

十一月,连任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

1978年

八月十四日长女琴薰病逝于北京。隔海写下“生离三十年,死别复茫然;北地哀鸿在,何当到海边”之感伤诗句。并注曰:琴薰儿病逝北平,近始得确息。所遗男儿二,女儿一。小女燕儿既失学,又丧母,何以为生?怜念之余,口占如右。

1979年

三月,任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

1981年

四月,连任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7年

转任中华战略学会名誉理事长。十月五日,中央日报宴请在台湾之历任董事长及主要负责人庆祝九秩大寿。七月,启程赴美探望诸子孙。琴薰三子女适已定居美国,特往旧金山恒生住处拜见。

1988年

六月二十七日晨二时三十分病逝于台北市忠孝东路中心诊所医院。享年九十岁。台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联合报》大字标题:陶希圣注入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