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取舍


  昨日开会,我提了一个人力资源的招聘,其主体是各部门的事情,没有想到竟然遭到全体主管同仁的反对,齐刷刷的举手,吓了我一跳,呵呵。

  昨天陈总在公司的管理风格方向上,咨询了大家的意见,在企业管理风格上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实际上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精细化管理,在这个方向上企业需要细化其KPI,其KPI的设定,一定需要做得非常精细,这样的方向上,绩效不完全是按照人的需求而定义,它不是最核心,最核心的东西是企业的需求。以企业的需求设定所有的其他元素。在这样的模式下,需要建立企业末位淘汰制度,完成目标是需要首要完成的事件,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关注的是企业20%的员工,所以,在开始这个工作的时候,企业中肯定会有大量不满意的人,你们需要忍受这样的状态,这是一。选择这样的方向,那么我们今年下半年一直开会讨论的要简化KPI,要调整KPI等等行为,那么都是错误的,我们不但不应该简化,而是更要加大力度去深化它。因为只有深化它过后,现在企业下滑的趋势才能得到抑制,如果只做了一半,大家改变了主义,变成三不像,那么,其结果会相当苦。在这样的方式下,KPI的指标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来进行主导,而不会是昨天大家讨论出来的方法,让员工去自己写KPI,然后汇总成为文件。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外企,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所以,外企要求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就是企业给你某个职位,当你接受某个职位,就代表着一种约定与承诺,实际上在接受一个工作的时候,就代表已经接受其KPI。完成KPI是天职,完不成是没有条件的下台,在文化价值观上,不会去考虑所谓的苦劳,基本上是不会去讲究条件的,一切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外企之所以运营得好,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的经验,所以,他们设定的KPI指标,其组织构架是能够支撑他们的KPI指标完成的,它是绝对的一个系统化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满足不了的任务完成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任务的分解,完成任务的支撑。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年10个亿的产值,那么这个目标对应的业务支撑体系具有那些,各体系应该如何去对应,KPI指标应该如何去分配,当他们分解完毕,实际上我们应该如何去达到目标已经很清晰了,理论上是可以达到的。这样,所有的人才会是目标为导向,完不成企业肯定会立刻进行调整。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关注的20%的员工,实际上是压力最大的群体,他们是企业中变动最大的角色。

  还有一种方向,是技术创新的方向,这样的方向,企业以人的基本需求为重要的参考点,企业讲究团队,注重文化建设,员工习惯于经验的分享,整个团队是学习型团队,企业关注的是未来的某个爆发式的发展,而不是过于关注目前的绩效成就。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执着于技术的,其创新文化贯穿了他们的血液。企业关注的是80%的员工,强调于培训与学习。企业的价值观,是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并让他们与企业的目标进行融合,企业的发展就是员工的发展。

  在这样的方式下,被关注的80%的员工是经常变动的。企业也许有时具有付的现金流,但它具有在某个时刻,可以进行爆发性增长的潜力。

  对于前一种方式,在企业设定KPI的时候,一般是线性发展模式,也就是说虽然也关注机会市场,但其核心是分析公司的累积数据,从分析的结果上,给出KPI指标,一般是按照20%的上升来确定的,很少有超过80%的增长的KPI分配,因为对于这样的模式,企业的资源支撑体系很难快速跃变,所以,一般的战略计划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的。选择这样的方向,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来说,我们会很关注数据,数据挖掘、BI、ERP、CRM等等,是其发展的核心方向。这样,我的工作方向也就确定了,因为我们现在的ERP系统是达不到我们这样的要求的,我就会在年度信息化规划中,考虑是否去更换ERP系统,大约在什么情况下去增加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在工作方法上,比如作为IT主管,我只能或者仅仅只需要关注比较技术层面的事情,任何超越工作职责的事情,都是越权,或者被认为是干扰。中国企业常常喜欢搞合理化建议,但在外企,如果你去提与你不相关的事情,那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在前一种方式下,各部门与人员的职责非常清晰,对于不同的负责人来说,其管理方式与实现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授权彻底。完成目标是最主要的,所以,不需要好心的帮忙。

  对于后一种方式,在工作状态上有很多就与前一种非常相反了。后一种,企业中常常都会见到:HI,你那边有什么需要我进行支持的吗?因为企业是靠团队进行运作的,所以,其营销的KPI,不仅仅是营销中心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公司的事情。营销中心完不成任务,其他部门做得再好,也会受到影响,每个人。这样的方式下,不完全鼓励单兵能力,个人能力再强,脱离团队,都会被认为价值观不符。在信息化方面,这样的方面下,信息沟通与知识管理是信息化核心。我们的ERP应该还算基本符合目前的要求,因为对于信息化预算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把钱花在最重要与最急切的事情上。在工作方法下,企业的高层是中层人员的老师,中层人员是普通员工的老师,一个人的工作精力必须要花费10-20%的时间,去培训与培养自己周围的人,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企业的每个人。企业的资源部门都是服务部门,就算有管理功能也是以服务的面孔出现的。企业员工要习惯分享一切,欢乐与痛苦,因为资源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以,人员招聘肯定主体都是部门自己的事情,资源部门尽量少的配置,只做最核心的事情,而大部分繁琐的事件都转移到产生现金流的组织中。

  信息化只是一个工具,它完全与公司的战略以及价值观有关。公司的选择,其实就代表了信息化的方向,当然,选择的不同,公司的组织构架、流程建设实际上都会有差异,如果我们真正想去完善它。

  另外:昨天陈总讲了一个GE的案例,因为我对于GE比较熟悉,曾经花了2年的时间,专门去研究GE的模式。也简单分享一下:在我看来,GE的一个单元模块之所以能在2年时间脱胎换骨,与GE模式是分不开的,其非常健全的金融资产中心,事业部化,人才培养与绩效的机制是很独特的,一般企业是很难去学的。不过,我们的预算管理倒是可以借鉴的,但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就是我们管理方式取舍、流程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但是,采用GE方式,对于企业核心人员压力将更加的巨大,呵呵,有兴趣的我们可以另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