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招商引资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韦茜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招商引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进一步评价西部地区近年来招商引资的成绩以及外资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利用东西部地区1985-2003年的具体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将两个地区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自身的分析和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能够理清招商引资在西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相互促进机制,同时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加大西部地区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促进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FDI;招商引资;西部经济
 
  一、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现状
  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了较快较好地发展,西部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取2004-2007年度数据)显示并分析得出:
  1.初步统计西部地区(不含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3.1%,高于全国增幅3.1%;西部各省市增幅均超过10%;由此可见,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发展势头良好。
  2.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截取年度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幅高于全国6.8%,总效益指数都高于130,整体效益稳步提高。
  3.消费市场活跃,物价明显上扬。其中,2004年,西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844、47亿元;西部各省市的物价不同程度有所上扬,价格指数平均增幅为3.3%。
  4.城乡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增长较快。2004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4.56元,截取年度的平均增幅达8.9%;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达22.5%。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系列西部经济发展的数据显示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外,仍应理性看待并予以解决现阶段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各种问题,从较快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较好较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自然环境恶劣和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其中,青藏高原高寒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云贵高原是地形崎岖的山区;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贫瘠、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垂、广阔的内蒙古高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西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在2000毫米和3000毫米之间。这构成了西部整体自然环境状况。同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长,建设成本高,道路网全覆盖难度大,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建设的基础薄弱,邮电通讯业总体水平较低,供电供水设施落后,都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政策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   
  2.区域经济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气候、民族、宗教、观念等因素限制,区域投资极少。二是区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西部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仍为缓慢,自然资源的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大多流向东部地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采,资源枯竭现象日益严重,在开采成本增加的同时,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日益加剧,项目的投资效率降低,风险加大。同时,作为西部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普遍表现出市场的不适应性,加之自身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管理水平差,生产缺乏规模效应,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效益普遍滑坡,不但影响工业化进程,而且导致财政困难。三是区域消费市场较东部而言仍低迷,国家统计局2005年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县域人均消费支出为1466.4元,而东部地区县域达到2510.9元,高于西部地区41.6%。
   3.资金匮乏,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资金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匮乏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财政收入不足。二是经济的发展严重缺乏信贷资金。三是行政管理体制导致的拨付不足或资金(资源)截留。
 
  二、西部招商引资历史回顾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特殊的相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等因素,资本西移的势头逐年加强。因此,外资也逐步亲睐西部这一投资热土,同时,招商引资及所带来的附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也促成了西部经济良好发展,另外一方面,西部各政府和民间也更为重视招商引资,在此期间,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迅速增长,从1983年到2003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就由0.3429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2.15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9.06%。但横向对比东、中、西部地区的数据,西部所占比重却有下滑,在整体的引资增长中,相对增速极小,引资状况不容乐观。
表一:中国三部分地区历年FDI数据表(1983年—2003年)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利用金额
所占比重
利用金额
所占比重
利用金额
所占比重
(万美元)
%)
(万美元)
%)
(万美元)
%)
1983
53579
92.93
647
1.12
3429
5.95
1984
85650
96.73
1050
1.19
1846
2.08
1985
118142
89.63
6903
5.24
6759
5.13
1986
124218
90.46
5958
4.34
7141
5.20
1987
129416
89.27
3893
2.69
11656
8.04
1988
229836
87.78
16707
6.38
18691
7.14
1989
281688
92.16
11751
3.84
12206
3.99
1990
297410
93.87
12260
3.87
7171
2.26
1991
388949
94.28
16846
4.08
6761
1.64
1992
980241
91.41
72582
6.77
19485
1.82
1993
2388799
87.37
242799
8.88
102576
3.75
1994
2908721
87.91
259934
7.86
140176
4.24
1995
3246351
87.90
332427
9.00
114255
3.09
1996
3653833
87.70
392417
9.42
120187
2.88
1997
3855930
85.88
478765
10.66
155414
3.46
1998
3949012
87.21
442022
9.76
137355
3.03
1999
3504974
87.77
374741
9.38
113767
2.85
2000
3541115
87.80
370002
9.17
122172
3.03
2001
4072777
87.84
420823
9.08
143100
3.09
2002
4587460
87.43
518566
9.88
141100
2.69
2003
4959568
87.42
592000
10.44
121550
2.14
  资料来源:2000年以前数据来自赵普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2000年及以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还存在很多不足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1.招商质量亟待提高。高耗能产业己成为污染西部环境的“主力军”。部分投资商钻西部地区政府招商引资心切的空子,将本已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到西部。
  2.投资环境不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而“硬环境”、“软环境”组成了投资环境。交通、通讯、环保、基础设施等属于“硬环境”,政策、体制、法制、通信、服务等属于“软环境”。西部地区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急需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的滞后是制约西部招商引资的大瓶颈。如某些地区引资政策透明度不高,服务效率低、乱收费现象严重、法律治安环境不佳等等。
  3.政府行为不规范。西部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高,但经济发展却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并不理想。西部地区政府的行为不规范,较多的是采取行政推动的措施,忽视市场运作,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企业“中心”地位不突出的现象。
 
  三、“长三角”招商引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由内向型聚集逐步向外向型拉动转变。地方政府充分借鉴了日本、韩国等国的经济腾飞经验,看到了政府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坚定地推行强势政府政策,积极干预招商引资进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苏广泛推行的“以政府为主导、向市场化过渡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引资模式。本文将重点分析“政府主导型”模式。
  (一)江苏“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的特点
  1.政府强势推进,压力机制招商。把扩大利用外资统揽经济全局的“一把手”工作,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与此同时,积极加强境外招商代表网络的作用,提供对江苏投资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的覆盖面,建立海外招商引资网络。
  2.多种方式并用,提升招商成效。强调综合性招商与专业性、专题性方式招商相结合,点面结合,重点突破。鼓励、促成海外的政府和经济机构组织自行联系。
  3.注重开发区建设,统筹项目流转与产业调整。合理规划、逐步形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园区以提升地方产业结构,使开发区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
  4.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实施产业链招商。如南京市制定了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五大产业沿江发展战略,每个产业以重大项日为抓手,集中力量攻关基地型、龙头型项目。
  5.强化机制建设,提升区位竞争力。一方面是营造创业机制,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诱发创业的环境,催生新企业的成长;一方面是营造创新机制,政府集聚和整合资源,刺激创新行为。
  6.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接受上海的辐射,注重与上海衔接、配套、共建和互补。
  7.拓宽外商投资新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战略性转变围绕江苏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招商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FDI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出:外资己经成为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中仅次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表二:各省市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1988年
2003年
上海
3.29%
19.73%
江苏
1.01%
24.49%
浙江
0.47%
9.11%
  此外,由中国海事大学郭晓合发表的文章《长三角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FDI对GDP增长带动的结论看,1990 至2003年期间,长三角地区FDI和GDP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整个长三角FDI和GDP年均增长速度也分别高达58.6%和19.0%,均远远高于全国年均增长水平。平均而言,长三角地区吸收的FDI每增长1% ,GDP就会相应增加0 .324%。此外,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反映GDP增长与FD I的内在依存关系。假定GDP与FDI之间存在ln( GDP)=αln( FDI)+β,即GDP =e^β*FDI^α。长三角地区的FDI投入对GDP的贡献率是0.51,即当FDI投入增长1%时,GDP将增长0.51%左右。
表三:增长弹性(1990——2003年)
增长弹性(1990——2003年)
 
年均增长率
FDI与GDP的回归分析
增长
 
FDI(%)
GDP(%)
相关系数
贡献率
弹性
全国
30.8
14.8
0.8493
0.62
0.482
长三角地区
58.6
19
0.8425
0.51
0.324
上海
64.7
17.9
0.7636
0.5
0.277
江苏
69.8
18.7
0.8514
0.48
0.268
浙江
59.4
20.3
0.8694
0.54
0.341
:增长弹性=GDP增长率/FDI增长率.表明FDI每增长1% , GDP的增长白分点。
  从其分析结果看,长三角各省市的贡献率存在差距,一般说,以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特点的省市,FDI的贡献率较低,但通过与FDI的有效结合,可以显著提高这些低廉的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这种特点说明在长三角的投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占有较大比重,长三角地区仍然具有劳动要素价格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较大的典型特点。目前前流向这一地区的FDI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FDI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贡献有增无减。
  (三)“长三角”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引资不平衡,长三角外资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以上海为辐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中心地模式”和以开发区为引资基地的“据点开发模式”,各地投资流向过于单一。
  2.投资方式仍以“绿地投资”为主,开发区过多过滥。
  3.长三角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己初现端倪:电荒地荒、水荒、技工荒的现象接连发生。
 
  四、西部地区与“长三角”招商引资比较分析
  (一)理论性比较
  1.技术,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和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造成了整个产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东部地区整体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较为发达,支撑经济的作用明显。
  2.资本,西部地区金融环境较差,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本。东部地区除融资环境较好以外,融资渠道也相对丰富,融资成本更为低廉。
  3.劳动力,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存在极为严重的“孔雀东南飞”问题,制约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在这一点上,东部地区拥有较大优势。西部地区拥有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需要大量劳动力,其成本便是主要制约因素。而经济的发展可促进教育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利于经济发展。
  4.自然资源,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唯一的、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是自然资源优势。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寻找资源阶段或整合资源阶段,需要对这些自然资源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力度。
  5.制度,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企业家人力资本缺乏、变革和发展意识差制约了制度创新。东部地区在这个问题上大大领先于西部地区。
  (二)东西部招商引资所做贡献现实情况比较
表四:东西部招商引资所做贡献及引用的对比数据

东西部FDI业绩指数(1985~3003年)
政府消费(亿元)
GDP规模,亿元
年份
东部地区IND
西部地区IND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1985
1.70
0.32
258.07
135.42
4509.20
1392.82
1990
1.74
0.14
1098.25
373.56
9263.54
2807.60
1991
1.71
0.10
1398.07
457.61
10772.59
3170.39
1992
1.62
0.12
1779.75
560.57
14593.28
4047.68
1993
1.51
0.25
2265.62
686.70
19810.50
5091.72
1994
1.51
0.29
2884.14
841.21
26525.74
6532.99
1995
1.51
0.22
3671.60
1030.29
33506.81
8140.28
1996
1.52
0.20
4673.95
1262.10
39532.08
9613.22
1997
1.48
0.25
5070.70
1428.60
44453.40
10728.88
1998
1.50
0.22
5683.98
1586.33
48070.92
11552.O5
1999
1.49
0.21
6334.96
1734.28
51564.22
12132.55
2000
1.48
0.22
7703.86
2081.46
57739.72
13203.47
2001
1.47
0.23
9388.06
2514.80
63624.36
14471.46
2002
1.46
0.20
10760.04
2744.51
70511.14
15956.90
2003
1.44
0.16
12292.76
3090.00
82018.53
18069.12

注:引自上海社科院沈桂龙发表文章《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2005年。
  上表所引的文章中为了更好地消除地区GDP规模对吸收FDI的影响,使用FDI流入业绩指数来衡量地区FDI的流入情况。业绩指数是:一段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值大于1,表小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业绩突出;反之,若指数值小于1,表小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低下;若指数值等于I,则表小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业绩正常。用于我国地区FDI业绩指数的公式C可以定义为: INDn=(FDIn/ GDP n)/( FDI /GDP), 式中IND n,表示我国某个地区的业绩指数,FDIn表示我国某一地区FDI流入量,FDI表示我国各地区FDI流入量之和,GDP n表示我国某一地区的GDP总量,CDP表示我国各地区GDP总量。利用公式C则得到上表数据。
  利用上述结论,对于现实情况中招商引资在各区域贡献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1.假定FDI在东西地区的效率相同,即同样FDI的流入,导致GDP的增加额相同,那么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即FDI流入量在东中西地区的递减,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2.从经验上来说,资本发挥作用,有赖于其它要素的配合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比如资源、劳动力质量、配套设施建设等等。尽管西部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开放早,人力资本较高,所以总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效率要高于西部地区的效率。
  考虑到FDI是GDP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期GDP受本期FDI、前期GDP和前期FDI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FDI和G DP之间的关系,考虑需求的滞后期限为两期,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如下:LN(GDP)t=α+β* LN(GDP)t-1+λ* LN(FDI)t+φ* LN(GC)t+ζ, LN(GDP)t表示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LN(GDP)t-1表示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LN(FDI)t表示本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LN(GC)t表示政府消费的对数,α为常数项,。ζ为随机干扰项,β、λ、φ分别为解释变量的系数。
  利用上述表格中FDI、GDP、政府消费的数据回归,得到以下结果,从表中回归的数据可以看出,LN(FDI)t的系数基本也是东西递减,这说明FDI的变动百分比所引起的GDP的变化同样是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结论。
表五:GDP与FDI之间的关系(时间序列)
GDP与FDI之间的关系(时间序列)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LN(GDP)t
 
 
LN(FDI)t
0.118
0.029
 
2.441
0.472
LN(GDP)t-1
0.413
0.561
 
3.107
2.898
LN(GC)t
0.494
0.424
 
4.939
2.704
0.998
0.995
调整后
0.997
0.994
F值
1464.132
721.85
D.W.值
2.362
2.338
样本区间
1985,1990----2003
 
  五、对策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外资在我国蓬勃发展的过程,外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模型分析中看出,西部引资的整体状况虽然良好发展,但是在相对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整体发展并没有质的飞跃,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缺乏更大程度的融合,二者相互作用的效力不高。厘清招商引资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相互促进机制,加大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协调发展,才能使西部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招商的质量,走“特色经济”招商之路。以自身优势为基础进行引资,同时,通过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逐步建立主导产业,从而实行产业链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避免东部地区招商引资出现的环境代价。
  2.软硬环境共同打造,优化投资环境。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十线建设;加强水网、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外等方而的通道,加快实现西部交通网络的现代化,促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强执行国家优惠政策力度,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和消除向投资者征收的中介管理费用。在当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硬环境”的建设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软环境”建设在短时间内会取得明显效果,因而在当前抓好“软环境”建设对搞好西部招商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3.要求国家在宏观上调整产业布局,制订产业优惠政策。对东西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产业优势互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应呈东西递减趋势,而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呈东西逐次增加的趋势。同时,考虑不分企业性质,而只制订针对产业优惠的政策措施,保证东部在高新技术方面获得FDI的同时,西部地区也能得到足够的FDI,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4.政府明确职能定位明确政府、引资中介、投资方的责、权、利关系。强化市场中介运作,创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西部地区应该建立高效的政府机构,着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此外,应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配套能力,形成和外资企业产品链条的联接,从而有利于外资企业的进入。
 
参考文献:
[1]方勇.张一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J].工业经济,2004年
[2]葛顺奇.中国利用FDI的业绩与潜力分析[J].《世界界经济》,2003,(3):167-1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4)》[G],中国统计出版社
[4]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效应[J].《经济研究》,2002,(5):25-44
[5]沈桂龙.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05,(11):54-66
 
 
 
Inviting investment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Economics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Wei Qia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 the economy there is developing steadily,fast and healthy,in which the invitement of investment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In order to make a further evaluation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invitement of investments in the western area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effect of foreign capitals on the economic advancement in the west,I carry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 during 1985 and 2003 in this paper.And then I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wo areas.I hope to get a clear train of thought about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invitement of investments on the economic advancement in the west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area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So that we can draw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eastern area to enhance the invitement of investments in the western are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vestments and promote a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Key words: FDI;invite investments; the economy in the west
                                                               
                                                                                                                                                       200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