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是中国作家的一面镜子


年洋兄在致敬伟大的索尔仁尼琴时,提到中国作家是否会感到羞耻。我以为不能,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就根本没有作家,只有文字工作者。所谓作家,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以及体现该思想的独立作品,至于这作品是否具有无比的影响力是无所谓的,有些是小众的,有些是大众的。关键在于独立的思想,这是作家作品的灵魂。关键在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作品都是空洞的,只有虚假的思想和虚假的灵魂,要么就是故弄玄虚的复杂情景,所以称不上独立思想,也就无所谓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只能算作是一群由财政圈养的文字工作着,其生存价值就是服务于政府,仅此而已。我倒是觉得这些文字工作着本事不用感到羞愧,因为这本来就是其本职工作。真正要感到羞愧的是那些呼吁他们中间的某位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或者说鄙视诺贝尔文学奖的,无论是好事者还是粉丝。而且,我更痛恨的是,这些所谓作家和粉丝还总是抱怨现在老百姓不雅,不阅读其高深的作品,真叫人啼笑皆非。老百姓是谁呀?到菜市场里,哪颗白菜好还是不好,一眼能看出来。既然老百姓看不上,就是颗烂白菜呗。可惜作家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就是烂白菜,还沾沾自喜呢。相比之下,我觉得像韩寒这类年轻人更让人喜欢,至少他拒绝被圈养,做不了索尔仁尼琴,至少可以做一个独立的有经济实力的文字工作着,不用虚伪,不用掩饰,至少心境上是快乐的。所以,韩寒等人要比作家协会当中的所谓作家来的高档次。当然,另一个流行者除外,因为不择手段的获利连商人都不如,可惜还有一群盲从的粉丝,这充分说明人的有限理性,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不过,幸好这个老兄也成作协的作家了。
 
以下是百度搜索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5109.htm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1918年11月12日~2008年8月3日)。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 ”,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前苏联的流亡作家,但现已回复正常生活。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1945年2月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指责斯大林而被捕,判8年监禁。1953年2月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任教员。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 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1974年2月13日他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 ,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 ,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表明作者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列宁进行了攻击。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作家被允许回国,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1913 年生于高加索基斯洛茨克市。1941 年毕业于罗斯托大学物理系和莫斯科大学函授部语文系。 同年应征入伍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曾商两次立功,不久因在与友人通讯中有不满最高当局的言论被逮捕,并判处8年监禁。

  1957 年平反后住在梁赞市,在中学物理教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长篇小说《癌症楼》《第一圈》等内容。1974年因不满前苏联当局而被捕,并被逐出境。先到瑞士,后移居美国。经俄罗斯总统叶昨钦邀请, 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尔仁尼琴由于心力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寿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