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位民歌手齐声高唱小河淌水时,偶终于确认闭幕式具有春晚的“神韵”。
本来不想去看闭幕式的。去趟鸟巢费时又费力,至少需半个下午和整个晚上,或者整个上午半个下午,要么坐公车,要么把车停得老远,然后腿儿着过去,过程并不愉悦。所以,开始的兴奋劲过后,几场比赛的票都送给了好朋友。但是,开幕式的电视直播让我大跌了一次眼镜,闭幕式的票就留了下来。
看过8月2日的开幕式彩排后,我猜电视转播的效果一定比现场好,因为在点与面的流畅切换中,观众既能欣赏到大场面,又有眼福看到镜头捕捉的近景和特写。不像在现场,只有远景。尽管现场巨大的声浪和灯光萤火棒效果超震撼。
可8月8日晚的直播令我深度失望,效果比现场差许多。央视加了语风彪悍且空洞无物的男女声同步解说,BOB远近中景的切换和取景角度也让人沮丧,甚至在运动员入场时没给任何一个举着国家牌子的礼仪小姐近景,还有站在跑道边不停拍手跺脚的MM,电视里自始至终都是她们的靴子在乱蹦达……没人能看到事情的全貌,公众总是被动接受经过剪辑的局部,并据此作出优劣判断。嗖,还是自己到现场看靠谱~
闭幕式的整体创意不如开幕式,说是运动员的Party也算恰当,就是到后来实在太闹腾了,没有主题,酱紫闹腾很枯燥。那个记忆塔,怎么看都像是个蛋糕。给志愿者鲜花那个环节挺好的,志愿者、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默默贡献对奥运成功举办太重要了。
有同学说,开闭幕式的成功证明我们的大型团体操是世界一流的,我看未必,《阿里郎》几万人呢,几秒钟的变化速度雷倒了多少人,如果比整齐划一、比组织性纪律性,咱们恐怕回不去了。能整出这阵势,倒是充分证明了Wang Z博士的结论:比我们人多的没我们钱多,比我们钱多的没我们人多,两样都占的没我们听话,哈。
世行昨天发表报告,按新的估算方法,全球14亿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在中国,以2005年价格衡量,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下的人数从1981年的8.35亿到2005年减少到2.07亿。
潮湿阴雨的城市里,各色时髦人士打着雨伞挤公车,伦敦8分钟受到西方媒体的恶评,跟当年北京8分钟一种命运。在英国媒体看来,伦敦市长西装不扣头发不梳东张西望简直不成体统。我们很多人则觉得,在那么正经八百的场合,这种不刻意的随性还是蛮可爱滴,反倒指责开幕式上刘欢穿着T恤唱主题歌不够庄重。唉,隔着距离,人们看别人都比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同胞却总是过分苛责。
今天饭桌上,大家海阔天空地畅想四年后的伦敦奥运,说到徽标,有说像是车祸现场的,有说像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完全想象不出那是花了几十万欧的创意,只有一个人对北京奥运的徽标设计评价不佳。昨天跟Lucy聊天,她觉得8分钟不怎么样,有点不着调。后来,Lucy情绪有些激动,愤怒地说:不够自信有两种表现,要么故意过分自大,要么过分猥琐,他们市长属于前者,假装自己无所谓。他后来在大使馆和布朗见运动员更是轻狂,说中国乒乓球是世界冠军,我们现在要告诉他们,乒乓球是英国人在餐桌上发明的。
要知道,作为一名资深律师,漂亮的Lucy向以冷静严谨著称,可见,表面草根,骨子里很贵族的“大英”精英这次真的把她气急了。
外媒对开闭幕式评价挺高,他们多数以前根本没来过中国,2亿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想像中的中国何等落后,眼前的北京多么摩登现代。这当然超出预期。谁也说不准以后,人多势众,东方元素,场面或许难以超越,但音乐和创意空间却大有可为。开闭幕式没一首歌能留下印象。Lucy悲伤地喃喃自语:油和米即使记得住也不愿唱,唱完不快乐,特郁闷。那啥,差点忘了说,我俩都喜欢《北京欢迎你》。
多么不容易,从1993年申办失败到2001年申办成功,再到这7年的筹办,这些都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总算闭幕了,平安顺利,值得庆幸。16天的精彩让人不舍。空气质量、交通、文明程度改善了,奥运期间我们能做到的,平时能不能做到?对老外能做到的,对同胞能不能做到?奥运究竟会带来什么留下什么改变什么呢?
焰火很美很应景,但是,绚烂至极最终要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