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进行最早的领域,中国足球竟然糟糕到如此的程度,对于这一点实在是令人有点儿不可思议。曾几何时,许多人、特别是无数狂热的中国球迷,在闻听中国开始进行足球职业化探索的时候,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啊。他们都自然地联想到了火爆的欧洲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五大足球联赛,想到了神奇的美国NBA职业篮球联赛以及欧洲的各国篮球职业联赛,也想到温布尔登、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四个昌盛不衰的职业网球公开赛。这些比赛之所以具有那么旺盛的生命活力和享誉世界的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实行的是市场化机制嘛。于是,天真的国人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与中国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很自然地结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以为中国足球的黄金期如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样地来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身边。
然而,结果确实如此地匪夷所思,中国足球在实行了所谓的职业化之后,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而且越来越滥,一直到了被国人彻底唾弃的悲惨地步。真正的原因何在?难道职业化改造、市场化手段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吗?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无坚不摧的市场之手怎么就搞不定中国足球呢?具体问题当然要具体地进行分析。必须明确的问题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并非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规则进行的,它从一开始就完全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上,由一个错误的领导、在一个错误的机制上,进行了一个程序完全颠倒的换汤不换药、偷换概念、愚弄公众的游戏。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革命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自下而上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革命,它从解放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为突破口,把努力致富、提高生活品质作为这场革命的本源驱动力。而中国足球的所谓职业化完全是一群不懂市场运行及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行政官僚们,为了堆积自己为官的政绩而进行的一场照猫画虎的模仿秀。当出现了许多具体问题之后,又不是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依托各个市场主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肆意进行行政干预,甚至不顾各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实际,随意进行游戏规则的修改,武断干预各俱乐部的内部管理。在这样一种充满行政色彩和长官意志的圈子里,各个俱乐部的短期行为、赛场上的阴暗与卑鄙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中国足球的所谓职业化进程,完全是有名无实、徒有其名的一场闹剧。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仅仅不过十几年的发展历史,非常不成熟、十分不完善。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起步初期,我们的官员显然把它理解的过于简单了。从它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到其市场氛围的营造,从各个市场主体的形成、到市场环境的完善,从市场游戏规则的建立、到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恐怕都严重缺乏缜密的设计与充分的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当然地搞起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得到如今的凄惨结果,其实不过是公平的市场裁判给予的必然裁决而已。中国足球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的确是发人深省的。它提醒我们:
——官场中的政绩观如果延伸到各个产业与事业中来,其危害将会更加严重,中国足协这个家长所孕育出的中国足球职业化,就是很能说明其危害的怪胎标本。
——职业化必须以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形成为基本前提,中国体育目前实行的仍然是以“奥运战略”为主导的举国体制,坦白地说,尚不具备实施完全职业化的环境条件。超越发展阶段地去沽名钓誉,当然就会咽下发育不良的苦酒。
——职业化的主体是企业性质的各俱乐部,而体育产业的开发必须要依托一个较为复杂的产业链,简单地移植普通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优秀经营人才极度匮乏,成功的企业模式尚属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应战而面对悲惨的结局有着极大的必然性。
——企业运作要依托一个优秀的团队,足球俱乐部中团队的尖刀就是球员,由于我们自上而下的急功近利的环境氛围,决定了这些几乎没有文化、除了对金钱的角逐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理想追求的可怜孩子们,不可能担负起如此的重负。我们通过媒体所熟知的俱乐部老板最惯用的团队激励手段,就是如同当年的“国军”为自己的敢死队出征前的巨额悬赏。结果可想而知,下场同样可悲至极。
显然,中国足球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因为它过于复杂了,复杂到不是足协换头、俱乐部易主、聘请国外名帅等单一或若干手段就能够奏效。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体制、产业运营模式、国民素养、球员培养机制等综合性因素,也许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的。也好,反正现在国民已经对中国足球彻底死心了,我们有的是时间卧薪尝胆,如果我们的心态真正平和了下来,也许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用不了我们想象的那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