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过数十首山水田园之诗,而这些诗篇在长久地氤氲弥漫,终于沉潜于胸间之后,多数人会缘此而增加一些梦想,增加一些酒量。如若在生活中一旦遇着,便会为之神魂颠倒,魂梦牵萦,成了一生难以忘怀的绮丽的诗境。这正是楠溪江之所以能够迷醉那么多远道嘉宾的因由。而人在大地上活过了一辈子,即便看似一无所为,说到底,其实还是逃不掉一生的寻觅,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先民的鼓腹而游,和今日世上的匆匆行色,概莫能外。
至于那些沉醉于精神家园的寻找者,对梦境忠诚地宛如风日般洒脱的赤子,就更是如此。比如赵群力,这位最终葬身于此的凤凰电视台的副台长;比如汪曾祺,这位20世纪中国文坛的文字圣手;比如陈志华,这位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等等,像后者在他的著作《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的结尾处还像怀念他的初恋那样地怀念着楠溪江。
人类的疯狂经常需要自然的静定来得以平衡,所以,每当乱世,在此做遗民的必多,而因人生失意,或躲避仇家,来此隐居避难的亦不少。因同属南方,离骚中的香草芳木就如楚地的神话一样遍布楠溪江流域。于是,手持《楚辞》寻芳觅胜,或编写植物图谱,或研究本草的学者们在此亦大有可为。
与桃花源的子民习惯于桃源生活一样,生于斯死于斯的乡民往往并不以为如何了得,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而居,安详散淡,优游自在,望着天上的流云和地上的逝水,除了爱情和生计,他们可以无欲无望地把日子过完。庄周曾经在《逍遥游》中提及该地醇厚粗犷的民风,他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这些在炎热的南方剃光了头发,赤裸着身体,闲淡优游着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啊,文明之邦的衣冠饰带对他们而言一无可用。在华夏大地,这里无疑属于教化较迟滞的地带。直到晋室和有宋两个王朝的大规模南迁以后,这里的文明才迅速地从泥地里生长出来。尤其是在南宋,此地因已纳入了临安小王朝的中心辐射带,文风大盛,才人哲子辈出,鼎盛期可比美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邹鲁两地。而两个王朝所南渡的衣冠也正好盖住了庄周文章里面越人的光头和裸身。这里于是成了礼仪的故乡。历代永嘉文人中多有谙熟“三礼”者,尤其是《周礼》更成了人们日常追慕和兑现行住吃穿的处世指南。繁复的礼数流播至今,绵延不绝。
二
长久地把身体栖于文明的建筑丛里,便有强烈的“复返自然”的饥渴,而祛除因浸溺书斋而形成的狭隘逼仄也极需心灵和视界的一次自由放牧。所以这次采风活动我比较积极,活动虽因台风影响而改期,却并不影响我欲入深山一洗身心的愿望。最后,我们是在两个台风的夹缝之间穿行而过。
我们在鲍福星主席和陈继达老先生的带领下,于6日早上出发,一行四辆小车,近20人。台风前后的天空比平日更干净爽洁。这次行程两天,途径上泛古村,深固青龙湖,四海山,以及张溪乡的南正尖和苍翠山的寺庙,最后拜访古村林坑。
从上塘沿着悠悠楠溪江上去,一路的绝美风光不知曾被多少诗人歌颂、画家彩绘。我的每一次重游也都深化了原初的感受,尤其是外边的世界走多了,有了比较,非但没有移情别恋,反而只会更加增添了对家乡风景的爱意。正如陶渊明的文章向世人泄漏了桃花源的秘径一样,谢灵运用他的诗歌也泄漏了楠溪江的美丽。除了乡居,这里原本仅仅是如葛洪、陶弘景等世外高人修行的圣地,而在谢灵运以后,历代的文人骚客,无论是唐代的孟浩然、李白,还是宋代的苏轼、朱熹,无论是亲身探访过,还是得知于书册版牍之间,都把楠溪江作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灵感之地,再加之其太平险要和淳朴民风更令人愿意终老此地。为什么有那么多钟鸣鼎食、诗书簪缨的望族在世运衰退之后而迁家来此,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现在虽有了方便的交通,但也丢失了不少古典时代因水路行走而带来的浪漫遐想。这未免令人叹惋,却不妨碍眼前的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依次逶迤而来,三百里的楠溪江把东西两边庞大雄奇的雁荡山山脉和括苍山山脉截然划开,而我们正穿行于它们的低地,向着大山的心里走去。
三
进入鲤溪乡以后,我们的车逐渐上行,并越行越高,听同车的李兵林说,我们快要到上泛古村了。我和徐贤林先生不禁聊起了这个奇怪的村名。“上泛”,这个“上”无疑是指方位,而“泛”该作何解释呢?古字“泛”,同“汎”,原有流动漂游之意,《诗经•邶风》的《柏舟》篇云:“汎彼柏舟,在彼河中。”歌唱的是少女怀春的美好爱情。这“上泛”应该有向上漂游之意。不过徐贤林先生倒对“泛”字提出了别开生面的解释,他说这“泛”是个典型的温州方言,是个形容词,是专指人特别能干的意思。这样,“上泛”这一村名倒很符合当下温州人的某些特征。
我们从车上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居然已经立于诸多群山之上,该村海拔甚高,有远离尘嚣之概,想来该村远祖择此高地生息不是乐于避世,便是躲避仇家。常人是不做此想的。因为楠溪江最好的村落,也最适合居住的村落大都沿溪流两岸依次展开。如此高山,村人生活起来就完全是一个孤立的世界,与外界信息交流俱不方便。
村口看来颇有气象,底下是群峰拱迎,上边是由苦储、樟树和猛刺狼三种树木经过几百年的相互缠绕而生长起来的风水树荫庇着村门,而且此村建于两山之间,纳风蓄水,村门联接起了两山,上面书写着“上泛村”三个字。旁边还有功德石碑立于一旁。
村口一入,便逢着一大大的莲池,池上有亭,只是不太干净。见到这一莲池,我则笃定自己对该村起源的猜测不会太离谱。因为莲乃花之君子,有世浊吾清、人醉吾醒的高迈,也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气概。而历代历朝都有许多莲池高人被史家记录下来,大都为隐逸者也。
只可惜现在是夏末秋初,莲花近凋,新叶已败,未免风景大煞。而看看周围房子的建制与格局也并无太多的考究,与楠溪江边上的其他古村落诸如苍坡、芙蓉不可同日而语,想来该村祖上定非望族出身。而看这样子,耕读传家的楠溪传统也想必并不曾为它培养出什么像样的人才吧!岂料这一猜想是错的,后来随便一翻书,便有关于有清一代“上泛村”读书人“志气秋净,文章锦澜”的记载。岩坦戴岩梁老人在《楠溪历代诗话》中有云:
“鲤溪上泛村南元周衣德与枫林贫儒张仲韶交往情深。其所居相距五六里,每三日必相聚,推敲文字,谈论经籍。然后促席衔杯,吟风弄月。”
据戴岩梁先生说,后来枫林张仲韶因病疫死,上泛周衣德在游学京师、音书隔断数载之后获知此事,伤感了数月,归来访旧友之家,其妻也已经改嫁,消息杳然。周衣德嗟叹之余做古风一首,中有“海上琴犹在,山中骨已寒”句。可见上泛村的读书人非但有情有义,还德才兼备,令人叹服。
由于该村有诸多旧事可述,我们便邀请村里的前任村长为大家讲解上泛村村史和传奇。我听旁人说该前村长年龄已近古稀,但我看他面目清癯外,还殊无老相,讲起过往的历史有太史公讲《项羽本纪》和《刺客列传》的磅礴激情,神色专注,表情丰富,一手闲放在腰后,一手比划着,需要时候就两手并出,时而色变,更造出了特有气氛。除了我们以外,旁边还有几个村民或坐或站地陪听,并无倦意。我开始时认真地听着,也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某些猜想,但听了几段就万分惭愧起来,因为我发现自己居然听不懂他的楠溪方言!多年来我也算熟悉了几个语种,但却与家乡的方言如此隔膜,实在是愧疚莫名。幸亏旁边的才女李晓瑜也是如此,我们两个只好放弃倾听,老老实实地坐到了边上的石凳上面去呆着。
鲍主席、徐贤林等人如此入迷而动情地听着,并不时地发出各种叹词,殊可见出该老者的讲述质量之高,内容的可听性之强,似乎还提及了什么神牛的英雄事迹。我们唯有在一旁艳羡不已。我想,该老者在村中的地位,应该不亚于盲诗人荷马在古代希腊的地位吧!
我坐着时抬头四望,发现树荫如一巨盖,几丈方圆俱在它的影中。而树已老矣,枝曲斜出,村人恐其倒伏,雕成一根水泥柱支撑之,正如苍苍老者,以拐仗之。
我也拿着相机随手抓拍了几张村门与老树的景象。
当日我感觉此古村书卷味要逊于许多知名的村落,而且体制上显得不细腻,不精致。加之与山下的楠溪江水距离甚遥,有些气滞。独独便宜了枫林人徐贤林先生,他不忘在莲池旁的露天茅厕上做些事业,不枉枫林人与上泛村读书人交游的一番古典情谊。
事后大家因感兴趣于那“耕牛救主”的事迹,于是还随着村中人去山上的高坡处观看了所谓的“牛坟”。
四
上泛村下来已近午时,我们一行去了深固村的青龙湖歇息并用膳。
青龙湖的开发并终于在楠溪江景区异军突起得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龙湖客栈”(现在已改名为“谐逸搂”)的主人陈平先生。其貌不扬的陈平先生原是深固村村民,也是一个出手不凡的民间画家,后来走过一段传奇的人生,在祖国的大西北宁夏挣下了一份不薄的家业。却终因抵制不了游子浓郁的恋乡情结,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所招引,放下了奋斗20年的事业而举家迁回。他回来后不久,便与村干部商议开发青龙湖景点,这一干,至今也已干了近十年,经历诸般的困难和挫折才有了今日的规模。
青龙湖位于楠溪江的中上游,因正处在岩坦溪和张溪两溪交汇转展点上,于是天工为之开辟了一个八万左右平米的大水潭,潭上怪石嶙峋、溪床变幻不定,周围更是林木葱郁苍翠。的确是个不俗的好地方。
湖的对面就是掩映在草木之间的“龙湖客栈”,需要借助一只渡船才能抵达。这龙湖客栈外有修竹茂林,里有亭台楼阁,既是陈平先生的画榭,也是来客们的酒肆,鱼养堂前,鸡放山后,颇具古典的山水田园风味。而且,整个青龙湖还是楠溪江流域不多的几个有美景而不收费的景点之一。
于青龙湖,我已是二度重游。几年前曾应温州旅游局胡念望先生之邀来此地采过一次风。当时就对陈平先生很是敬重。还在他的龙湖客栈见过他本人的不少作品。又因为这个景点配有香猪烧烤,我曾耳闻此猪有香味,于是兴之所致,便与几个记者朋友拜访了他所蓄养的三百头香猪。奈何猪栏里的臭气并不亚于古希腊神话里的“奥吉亚斯的牛圈”。而大啖其肉后才获知,之所以唤之为香猪乃是指其肉嫩味香,无膻无腥。
其实,我自己是更加倾向于对物象原生态的欣赏,能够在景色命名上做到含蓄婉约,就应该尽量含蓄婉约,否则,硬将自然扯上诸多名目,既限制了人们的想象,也颇不得体地强奸了自然。我两次游青龙湖,都未曾见到青龙,倒似乎是觅得湖中的一头大龟,那是奇形的怪石,我们在渡湖而过时,愈发见得真切,甚至有昂首天外之状。即便如此,我看也无需给以确切的命名。
“青龙客栈”让我们获得了修养,换换气,看看风景,这里还有客房若干,无疑是人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去四海山之前,我们顺便走访了附近福佑村的福佑寺寺址。该寺隐藏在群山峡谷之内,地势甚底,周围有良田美池,松泉林壑。据福佑人说,该寺始建于宋代祥符元年,鼎盛时期的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仅寺僧就达300来号人。而我们现在却只能看看残破的庙基遗址。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左右的僧房俱已不存,唯前面的天井、放生池,后边有一扇门尚在,另外还留有一角偏殿和外墙。依偏殿的体式推测,该寺虽不如村人所夸口的那般大,但也不会弱到哪里去,如今却断壁残垣在风中瑟瑟地荒着。想来这寺庙也像所有的生命体一样,在这世上收获着生生死死的不明命运。
我在福佑寺的后门见到了一头黑牛,无人看牧,只是孤独地在吃草,我一时兴起,不管光线甚暗,拿着相机往黑牛身上乱拍了几张,一看机子,发现黑牛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我大悚,赶快退回。出来时,与我同行的几个小女孩正在把玩莲叶上的小露珠。
五
在去四海山的路上,我们的车在山中盘旋。周围都是林密山高,我想,在这样的山道上,偶尔跳出几个剪径大盗要发点利市也不失为谋生之道。永嘉楠溪民风自古以来是雅尚气节、俗称强悍,实在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者是宁为大盗,也不愿做小贼的。清代末年的《楠溪竹枝词》曾云:“绿林尽有强豪在,梁上从无宵小踪。”可谓实录也。某些僻远之地而又是历来商旅必经之所,毫无疑问会成为聚众啸徒、打家劫舍的好汉们的首选。当然,这些行当在这百业空前兴盛的新时代自然早已不复存在了。
望着窗外遍体生凉的青葱绿意,同车的徐贤林有感而曰:“世界恁大,有多少地方是一马平川、缺山少水;而有山水的地方又有多少会是穷山恶水?大自然对永嘉为何如此眷顾,赐下蕴藏如此丰富的神秘和灵气的楠溪山水呢!” 此语我深为认同,如果没有这样的山水,我还真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不知会变得怎样地乏味和无趣。白云苍狗,时序轮变,这山这水不知还曾被多少远走他乡、陷于逆旅途中的游子所携带,无论是以梦的具象、文字的抽象,抑或是以心灵契悟的方式消融了时空的阻隔而化入了其中。
四海尖是永嘉最高的峰峦之一,有1000多米海拔,随着垂直距离的上升,温度明显下降,与山下大不相同。我由此还忆起前年与几个朋友驾车横穿新疆天山的景象。我们当时由天山南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起程,进入天山,然后就在天山山脉的诸峰之间上上下下,因温度和气候的差异,我们发现不同的高度,其草木分明的层次,山下的植被与半山腰的、山顶的,绝不混杂,各从其类。那同样的天山,其南北景观也迥然相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一看明,心中甚为讶异。最有趣的是,我们由山下到山上,是个不断加衣的过程,而从山上到山下,又把刚刚穿起的厚衣一一脱去。由于诸峰盘错,峦峦相扣,我们在一天之内就不断地经历着四季的炎凉和人间的冷暖。最后由天山之北越车而出时,已经靠近了石河子市附近。那雄奇壮丽的景象无疑可以珍藏一生。
据说四海尖是浙南地区观日出胜景的最佳位置之一,我们今晚就入住四海尖下面不远的四海山庄。我因第一次上来,所以便在寝房定下后去四周观望之。山庄正前方有湖泊,有柳荫,有拱桥,微风过去有阵阵凉意袭来,炎炎夏季在山中成了秋日。只是稍显遗憾的是,整个山庄显出老旧,不够精致,由于建庄日久,诸多设备什物都露旧相,与时下一些风景区的庄园难以并肩。我印象中的泰顺氡泉上面的假日山庄和苍南玉苍山的华玉山庄比之四海山庄要堂皇气派得多。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的游兴。
四海山也有诸般的传说,四海的命名也多有争议,因我并不关心这些,也懒得去考究。于是一个人上了岭,在森林里偷偷地做了几个深呼吸,欲带回山下独自享用它几日。
按文联的行程安排,晚上有个座谈会。于是在餐后不久,我们便在位于山庄中轴线上的二楼会议厅聚集。人不多,这夜却好。(只是这会议少了几人未免可惜,像杨大力,高远等先生原是应该在场的。)
会议由鲍主席主持,他的幽默是出名的,散文也很出名,但我更愿意视其为诗人,在诗歌叙事和抒情品质方面都很干净,远较他的散文成就高。只是当前诗歌寥落,众多诗人只好改弦易辙,无奈以小说家和散文家的面目出示已成了通例,所以这也并不教人奇怪。
他在主持发言中顺手拈出了“意思”和“意义”两个词语,对行文所追求的意义大加挞伐,而认为文章有“意思”才有意思。呵呵,看来他是“文以载道论”的重大敌人,但又暗合了圣人“吾与点也”的美学追求,其实,洒脱的生命,风日般的情怀皆缘此而来。
陈继达老先生年高德劭,是我一向敬重的文坛长者。虽年逾古稀却思维敏捷、锐利,精神勃勃,宛若壮年,而且产量惊人,几乎是以两年一个文集的速度创作着,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苏俄文学对他的影响,所以他在文学作品里也显示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此次发言他不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计划,还特意强调了“风骨”两字作为行文为人的天平和基准,无此,则艺术的美丑和人性的光暗将陷入淆乱的境地,而这也正是当前文坛创作中无担当、无责任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的标志,是价值观乱世的标志,老人的率真耿直和那痛心的神色令我更增添敬意。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少年朱文豪就已是我省知名的诗人,长诗《钢铁战士》就在那个年代出版。后来因命运的播弄,使得他告别文坛达40多载,如今归来却已垂垂老矣,但这好像丝毫不妨碍老人的创造力。近几年提笔造文,居然佳作迭出,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大型刊物上频频现身。而且仍然气足神圆,脉象丰满,着实令人吃惊,足见其天秉之高,诗心之强。
他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曲折人生,并认为任何文学都是“做人”的修行,文学尤是。作为精神表达,真正的作家关心的是人性的深度,而由此获得的文学品质也不易流于浅薄。我发觉他与陈继达老先生一样,都是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而这是我所深深服膺和推崇的。
在会上,我汇报了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信念的持守是精神生命强健的重要保证,甚至还是抵达精神王位的路径,是平庸者超越天才的不二法门。文学是“无中生有”的事业,是神话思维驰骋的疆场,必须有一面信念的旗帜在前方招引。其实,“无中生有”非但是文学创作的秘道,还是万物创化的秘密。因为文学面临的是无尽的虚无,被虚无重重包围,而信念是从虚无中酝酿出来的虚无,它蕴蓄万有,正如沉默蕴蓄着语声,子宫隐藏着婴孩,所以是精神创造的有力源头。崇高信念的最大标志就是超功利,没有了这一底线,所谓的信念就轰然倒塌。我在各个不同场合中从不忌惮于表达自己的保守立场和理想主义倾向,这次也不例外。
会议气氛甚好,众人都能够各抒己见就是明证,夏夜原本短暂,会议室出来时候已经过了二更,群山酣睡着,一如疲倦之神,夜空中有星子闪着明眸,优秀的大气弥漫身周。一位抒情女诗人已经为这夜定下了美好的基调,曰:
“一千棵轻舞的草木飘扬
一千声悦耳的鸟鸣婉转
一千朵蘑菇在深厚的植被里繁衍
一千羽蒲公英夜风中飞翔”
是啊,如此良夜,究竟有谁可以忍心至斯,一睡到底!
(上篇完)
作为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过数十首山水田园之诗,而这些诗篇在长久地氤氲弥漫,终于沉潜于胸间之后,多数人会缘此而增加一些梦想,增加一些酒量。如若在生活中一旦遇着,便会为之神魂颠倒,魂梦牵萦,成了一生难以忘怀的绮丽的诗境。这正是楠溪江之所以能够迷醉那么多远道嘉宾的因由。而人在大地上活过了一辈子,即便看似一无所为,说到底,其实还是逃不掉一生的寻觅,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先民的鼓腹而游,和今日世上的匆匆行色,概莫能外。
至于那些沉醉于精神家园的寻找者,对梦境忠诚地宛如风日般洒脱的赤子,就更是如此。比如赵群力,这位最终葬身于此的凤凰电视台的副台长;比如汪曾祺,这位20世纪中国文坛的文字圣手;比如陈志华,这位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等等,像后者在他的著作《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的结尾处还像怀念他的初恋那样地怀念着楠溪江。
人类的疯狂经常需要自然的静定来得以平衡,所以,每当乱世,在此做遗民的必多,而因人生失意,或躲避仇家,来此隐居避难的亦不少。因同属南方,离骚中的香草芳木就如楚地的神话一样遍布楠溪江流域。于是,手持《楚辞》寻芳觅胜,或编写植物图谱,或研究本草的学者们在此亦大有可为。
与桃花源的子民习惯于桃源生活一样,生于斯死于斯的乡民往往并不以为如何了得,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而居,安详散淡,优游自在,望着天上的流云和地上的逝水,除了爱情和生计,他们可以无欲无望地把日子过完。庄周曾经在《逍遥游》中提及该地醇厚粗犷的民风,他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这些在炎热的南方剃光了头发,赤裸着身体,闲淡优游着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啊,文明之邦的衣冠饰带对他们而言一无可用。在华夏大地,这里无疑属于教化较迟滞的地带。直到晋室和有宋两个王朝的大规模南迁以后,这里的文明才迅速地从泥地里生长出来。尤其是在南宋,此地因已纳入了临安小王朝的中心辐射带,文风大盛,才人哲子辈出,鼎盛期可比美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邹鲁两地。而两个王朝所南渡的衣冠也正好盖住了庄周文章里面越人的光头和裸身。这里于是成了礼仪的故乡。历代永嘉文人中多有谙熟“三礼”者,尤其是《周礼》更成了人们日常追慕和兑现行住吃穿的处世指南。繁复的礼数流播至今,绵延不绝。
二
长久地把身体栖于文明的建筑丛里,便有强烈的“复返自然”的饥渴,而祛除因浸溺书斋而形成的狭隘逼仄也极需心灵和视界的一次自由放牧。所以这次采风活动我比较积极,活动虽因台风影响而改期,却并不影响我欲入深山一洗身心的愿望。最后,我们是在两个台风的夹缝之间穿行而过。
我们在鲍福星主席和陈继达老先生的带领下,于6日早上出发,一行四辆小车,近20人。台风前后的天空比平日更干净爽洁。这次行程两天,途径上泛古村,深固青龙湖,四海山,以及张溪乡的南正尖和苍翠山的寺庙,最后拜访古村林坑。
从上塘沿着悠悠楠溪江上去,一路的绝美风光不知曾被多少诗人歌颂、画家彩绘。我的每一次重游也都深化了原初的感受,尤其是外边的世界走多了,有了比较,非但没有移情别恋,反而只会更加增添了对家乡风景的爱意。正如陶渊明的文章向世人泄漏了桃花源的秘径一样,谢灵运用他的诗歌也泄漏了楠溪江的美丽。除了乡居,这里原本仅仅是如葛洪、陶弘景等世外高人修行的圣地,而在谢灵运以后,历代的文人骚客,无论是唐代的孟浩然、李白,还是宋代的苏轼、朱熹,无论是亲身探访过,还是得知于书册版牍之间,都把楠溪江作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灵感之地,再加之其太平险要和淳朴民风更令人愿意终老此地。为什么有那么多钟鸣鼎食、诗书簪缨的望族在世运衰退之后而迁家来此,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现在虽有了方便的交通,但也丢失了不少古典时代因水路行走而带来的浪漫遐想。这未免令人叹惋,却不妨碍眼前的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依次逶迤而来,三百里的楠溪江把东西两边庞大雄奇的雁荡山山脉和括苍山山脉截然划开,而我们正穿行于它们的低地,向着大山的心里走去。
三
进入鲤溪乡以后,我们的车逐渐上行,并越行越高,听同车的李兵林说,我们快要到上泛古村了。我和徐贤林先生不禁聊起了这个奇怪的村名。“上泛”,这个“上”无疑是指方位,而“泛”该作何解释呢?古字“泛”,同“汎”,原有流动漂游之意,《诗经•邶风》的《柏舟》篇云:“汎彼柏舟,在彼河中。”歌唱的是少女怀春的美好爱情。这“上泛”应该有向上漂游之意。不过徐贤林先生倒对“泛”字提出了别开生面的解释,他说这“泛”是个典型的温州方言,是个形容词,是专指人特别能干的意思。这样,“上泛”这一村名倒很符合当下温州人的某些特征。
我们从车上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居然已经立于诸多群山之上,该村海拔甚高,有远离尘嚣之概,想来该村远祖择此高地生息不是乐于避世,便是躲避仇家。常人是不做此想的。因为楠溪江最好的村落,也最适合居住的村落大都沿溪流两岸依次展开。如此高山,村人生活起来就完全是一个孤立的世界,与外界信息交流俱不方便。
村口看来颇有气象,底下是群峰拱迎,上边是由苦储、樟树和猛刺狼三种树木经过几百年的相互缠绕而生长起来的风水树荫庇着村门,而且此村建于两山之间,纳风蓄水,村门联接起了两山,上面书写着“上泛村”三个字。旁边还有功德石碑立于一旁。
村口一入,便逢着一大大的莲池,池上有亭,只是不太干净。见到这一莲池,我则笃定自己对该村起源的猜测不会太离谱。因为莲乃花之君子,有世浊吾清、人醉吾醒的高迈,也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气概。而历代历朝都有许多莲池高人被史家记录下来,大都为隐逸者也。
只可惜现在是夏末秋初,莲花近凋,新叶已败,未免风景大煞。而看看周围房子的建制与格局也并无太多的考究,与楠溪江边上的其他古村落诸如苍坡、芙蓉不可同日而语,想来该村祖上定非望族出身。而看这样子,耕读传家的楠溪传统也想必并不曾为它培养出什么像样的人才吧!岂料这一猜想是错的,后来随便一翻书,便有关于有清一代“上泛村”读书人“志气秋净,文章锦澜”的记载。岩坦戴岩梁老人在《楠溪历代诗话》中有云:
“鲤溪上泛村南元周衣德与枫林贫儒张仲韶交往情深。其所居相距五六里,每三日必相聚,推敲文字,谈论经籍。然后促席衔杯,吟风弄月。”
据戴岩梁先生说,后来枫林张仲韶因病疫死,上泛周衣德在游学京师、音书隔断数载之后获知此事,伤感了数月,归来访旧友之家,其妻也已经改嫁,消息杳然。周衣德嗟叹之余做古风一首,中有“海上琴犹在,山中骨已寒”句。可见上泛村的读书人非但有情有义,还德才兼备,令人叹服。
由于该村有诸多旧事可述,我们便邀请村里的前任村长为大家讲解上泛村村史和传奇。我听旁人说该前村长年龄已近古稀,但我看他面目清癯外,还殊无老相,讲起过往的历史有太史公讲《项羽本纪》和《刺客列传》的磅礴激情,神色专注,表情丰富,一手闲放在腰后,一手比划着,需要时候就两手并出,时而色变,更造出了特有气氛。除了我们以外,旁边还有几个村民或坐或站地陪听,并无倦意。我开始时认真地听着,也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某些猜想,但听了几段就万分惭愧起来,因为我发现自己居然听不懂他的楠溪方言!多年来我也算熟悉了几个语种,但却与家乡的方言如此隔膜,实在是愧疚莫名。幸亏旁边的才女李晓瑜也是如此,我们两个只好放弃倾听,老老实实地坐到了边上的石凳上面去呆着。
鲍主席、徐贤林等人如此入迷而动情地听着,并不时地发出各种叹词,殊可见出该老者的讲述质量之高,内容的可听性之强,似乎还提及了什么神牛的英雄事迹。我们唯有在一旁艳羡不已。我想,该老者在村中的地位,应该不亚于盲诗人荷马在古代希腊的地位吧!
我坐着时抬头四望,发现树荫如一巨盖,几丈方圆俱在它的影中。而树已老矣,枝曲斜出,村人恐其倒伏,雕成一根水泥柱支撑之,正如苍苍老者,以拐仗之。
我也拿着相机随手抓拍了几张村门与老树的景象。
当日我感觉此古村书卷味要逊于许多知名的村落,而且体制上显得不细腻,不精致。加之与山下的楠溪江水距离甚遥,有些气滞。独独便宜了枫林人徐贤林先生,他不忘在莲池旁的露天茅厕上做些事业,不枉枫林人与上泛村读书人交游的一番古典情谊。
事后大家因感兴趣于那“耕牛救主”的事迹,于是还随着村中人去山上的高坡处观看了所谓的“牛坟”。
四
上泛村下来已近午时,我们一行去了深固村的青龙湖歇息并用膳。
青龙湖的开发并终于在楠溪江景区异军突起得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龙湖客栈”(现在已改名为“谐逸搂”)的主人陈平先生。其貌不扬的陈平先生原是深固村村民,也是一个出手不凡的民间画家,后来走过一段传奇的人生,在祖国的大西北宁夏挣下了一份不薄的家业。却终因抵制不了游子浓郁的恋乡情结,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所招引,放下了奋斗20年的事业而举家迁回。他回来后不久,便与村干部商议开发青龙湖景点,这一干,至今也已干了近十年,经历诸般的困难和挫折才有了今日的规模。
青龙湖位于楠溪江的中上游,因正处在岩坦溪和张溪两溪交汇转展点上,于是天工为之开辟了一个八万左右平米的大水潭,潭上怪石嶙峋、溪床变幻不定,周围更是林木葱郁苍翠。的确是个不俗的好地方。
湖的对面就是掩映在草木之间的“龙湖客栈”,需要借助一只渡船才能抵达。这龙湖客栈外有修竹茂林,里有亭台楼阁,既是陈平先生的画榭,也是来客们的酒肆,鱼养堂前,鸡放山后,颇具古典的山水田园风味。而且,整个青龙湖还是楠溪江流域不多的几个有美景而不收费的景点之一。
于青龙湖,我已是二度重游。几年前曾应温州旅游局胡念望先生之邀来此地采过一次风。当时就对陈平先生很是敬重。还在他的龙湖客栈见过他本人的不少作品。又因为这个景点配有香猪烧烤,我曾耳闻此猪有香味,于是兴之所致,便与几个记者朋友拜访了他所蓄养的三百头香猪。奈何猪栏里的臭气并不亚于古希腊神话里的“奥吉亚斯的牛圈”。而大啖其肉后才获知,之所以唤之为香猪乃是指其肉嫩味香,无膻无腥。
其实,我自己是更加倾向于对物象原生态的欣赏,能够在景色命名上做到含蓄婉约,就应该尽量含蓄婉约,否则,硬将自然扯上诸多名目,既限制了人们的想象,也颇不得体地强奸了自然。我两次游青龙湖,都未曾见到青龙,倒似乎是觅得湖中的一头大龟,那是奇形的怪石,我们在渡湖而过时,愈发见得真切,甚至有昂首天外之状。即便如此,我看也无需给以确切的命名。
“青龙客栈”让我们获得了修养,换换气,看看风景,这里还有客房若干,无疑是人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去四海山之前,我们顺便走访了附近福佑村的福佑寺寺址。该寺隐藏在群山峡谷之内,地势甚底,周围有良田美池,松泉林壑。据福佑人说,该寺始建于宋代祥符元年,鼎盛时期的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仅寺僧就达300来号人。而我们现在却只能看看残破的庙基遗址。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左右的僧房俱已不存,唯前面的天井、放生池,后边有一扇门尚在,另外还留有一角偏殿和外墙。依偏殿的体式推测,该寺虽不如村人所夸口的那般大,但也不会弱到哪里去,如今却断壁残垣在风中瑟瑟地荒着。想来这寺庙也像所有的生命体一样,在这世上收获着生生死死的不明命运。
我在福佑寺的后门见到了一头黑牛,无人看牧,只是孤独地在吃草,我一时兴起,不管光线甚暗,拿着相机往黑牛身上乱拍了几张,一看机子,发现黑牛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我大悚,赶快退回。出来时,与我同行的几个小女孩正在把玩莲叶上的小露珠。
五
在去四海山的路上,我们的车在山中盘旋。周围都是林密山高,我想,在这样的山道上,偶尔跳出几个剪径大盗要发点利市也不失为谋生之道。永嘉楠溪民风自古以来是雅尚气节、俗称强悍,实在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者是宁为大盗,也不愿做小贼的。清代末年的《楠溪竹枝词》曾云:“绿林尽有强豪在,梁上从无宵小踪。”可谓实录也。某些僻远之地而又是历来商旅必经之所,毫无疑问会成为聚众啸徒、打家劫舍的好汉们的首选。当然,这些行当在这百业空前兴盛的新时代自然早已不复存在了。
望着窗外遍体生凉的青葱绿意,同车的徐贤林有感而曰:“世界恁大,有多少地方是一马平川、缺山少水;而有山水的地方又有多少会是穷山恶水?大自然对永嘉为何如此眷顾,赐下蕴藏如此丰富的神秘和灵气的楠溪山水呢!” 此语我深为认同,如果没有这样的山水,我还真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不知会变得怎样地乏味和无趣。白云苍狗,时序轮变,这山这水不知还曾被多少远走他乡、陷于逆旅途中的游子所携带,无论是以梦的具象、文字的抽象,抑或是以心灵契悟的方式消融了时空的阻隔而化入了其中。
四海尖是永嘉最高的峰峦之一,有1000多米海拔,随着垂直距离的上升,温度明显下降,与山下大不相同。我由此还忆起前年与几个朋友驾车横穿新疆天山的景象。我们当时由天山南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起程,进入天山,然后就在天山山脉的诸峰之间上上下下,因温度和气候的差异,我们发现不同的高度,其草木分明的层次,山下的植被与半山腰的、山顶的,绝不混杂,各从其类。那同样的天山,其南北景观也迥然相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一看明,心中甚为讶异。最有趣的是,我们由山下到山上,是个不断加衣的过程,而从山上到山下,又把刚刚穿起的厚衣一一脱去。由于诸峰盘错,峦峦相扣,我们在一天之内就不断地经历着四季的炎凉和人间的冷暖。最后由天山之北越车而出时,已经靠近了石河子市附近。那雄奇壮丽的景象无疑可以珍藏一生。
据说四海尖是浙南地区观日出胜景的最佳位置之一,我们今晚就入住四海尖下面不远的四海山庄。我因第一次上来,所以便在寝房定下后去四周观望之。山庄正前方有湖泊,有柳荫,有拱桥,微风过去有阵阵凉意袭来,炎炎夏季在山中成了秋日。只是稍显遗憾的是,整个山庄显出老旧,不够精致,由于建庄日久,诸多设备什物都露旧相,与时下一些风景区的庄园难以并肩。我印象中的泰顺氡泉上面的假日山庄和苍南玉苍山的华玉山庄比之四海山庄要堂皇气派得多。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的游兴。
四海山也有诸般的传说,四海的命名也多有争议,因我并不关心这些,也懒得去考究。于是一个人上了岭,在森林里偷偷地做了几个深呼吸,欲带回山下独自享用它几日。
按文联的行程安排,晚上有个座谈会。于是在餐后不久,我们便在位于山庄中轴线上的二楼会议厅聚集。人不多,这夜却好。(只是这会议少了几人未免可惜,像杨大力,高远等先生原是应该在场的。)
会议由鲍主席主持,他的幽默是出名的,散文也很出名,但我更愿意视其为诗人,在诗歌叙事和抒情品质方面都很干净,远较他的散文成就高。只是当前诗歌寥落,众多诗人只好改弦易辙,无奈以小说家和散文家的面目出示已成了通例,所以这也并不教人奇怪。
他在主持发言中顺手拈出了“意思”和“意义”两个词语,对行文所追求的意义大加挞伐,而认为文章有“意思”才有意思。呵呵,看来他是“文以载道论”的重大敌人,但又暗合了圣人“吾与点也”的美学追求,其实,洒脱的生命,风日般的情怀皆缘此而来。
陈继达老先生年高德劭,是我一向敬重的文坛长者。虽年逾古稀却思维敏捷、锐利,精神勃勃,宛若壮年,而且产量惊人,几乎是以两年一个文集的速度创作着,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苏俄文学对他的影响,所以他在文学作品里也显示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此次发言他不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计划,还特意强调了“风骨”两字作为行文为人的天平和基准,无此,则艺术的美丑和人性的光暗将陷入淆乱的境地,而这也正是当前文坛创作中无担当、无责任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的标志,是价值观乱世的标志,老人的率真耿直和那痛心的神色令我更增添敬意。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少年朱文豪就已是我省知名的诗人,长诗《钢铁战士》就在那个年代出版。后来因命运的播弄,使得他告别文坛达40多载,如今归来却已垂垂老矣,但这好像丝毫不妨碍老人的创造力。近几年提笔造文,居然佳作迭出,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大型刊物上频频现身。而且仍然气足神圆,脉象丰满,着实令人吃惊,足见其天秉之高,诗心之强。
他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曲折人生,并认为任何文学都是“做人”的修行,文学尤是。作为精神表达,真正的作家关心的是人性的深度,而由此获得的文学品质也不易流于浅薄。我发觉他与陈继达老先生一样,都是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而这是我所深深服膺和推崇的。
在会上,我汇报了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信念的持守是精神生命强健的重要保证,甚至还是抵达精神王位的路径,是平庸者超越天才的不二法门。文学是“无中生有”的事业,是神话思维驰骋的疆场,必须有一面信念的旗帜在前方招引。其实,“无中生有”非但是文学创作的秘道,还是万物创化的秘密。因为文学面临的是无尽的虚无,被虚无重重包围,而信念是从虚无中酝酿出来的虚无,它蕴蓄万有,正如沉默蕴蓄着语声,子宫隐藏着婴孩,所以是精神创造的有力源头。崇高信念的最大标志就是超功利,没有了这一底线,所谓的信念就轰然倒塌。我在各个不同场合中从不忌惮于表达自己的保守立场和理想主义倾向,这次也不例外。
会议气氛甚好,众人都能够各抒己见就是明证,夏夜原本短暂,会议室出来时候已经过了二更,群山酣睡着,一如疲倦之神,夜空中有星子闪着明眸,优秀的大气弥漫身周。一位抒情女诗人已经为这夜定下了美好的基调,曰:
“一千棵轻舞的草木飘扬
一千声悦耳的鸟鸣婉转
一千朵蘑菇在深厚的植被里繁衍
一千羽蒲公英夜风中飞翔”
是啊,如此良夜,究竟有谁可以忍心至斯,一睡到底!
(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