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需向平台领导者角色转变


昨日校内召开平台开放战略发布会

最像facebook并且拥有极大用户量的校内的开放,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开放事业前进了一大步。就昨日所知道的消息,有的应用在短短的一天内就达到了好几万的安装量,这充分显示了开放的巨大威力,以及基于开放平台的互联网协作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威力。

在大家雄心勃勃准备通过开发校内APP去做点小生意的时候,也基于校内的开放平台开发者协议,引发很多议论和担忧。

1、校内的自留地的问题。在开发者协议里面,校内网明确表示:涉及以下领域的插件应用程序“招聘、旅游、音乐、个人相册”是不得搞的。这一方面表明校内锁定了这四方面的盈利和战略要点,自家的饭碗,不能让别人动,另一方面表明校内网从内心深处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平台看待,从战略深处则处在在两种冲突的角色中,及平台领导者和应用开发者。对于这种开放平台的中国特色,我个人是可以理解,留点肥肉给自己吃,即使如微软在后来也去用IE干别人。战略方向的挡道肯定是不行的,校内这这方面好似比较诚实,预先把自留地给你说出来,不是后来干你。这种角色的冲突还体现在,目前很多的校内APP都是校内员工所开发的,这种做法虽然在早期能够激发创造力,带动其他的开发者,但长此以往,缺隐含极大的危险,这种危险,一方面是校内内部的,我们能假想移动自己的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也去做一个SP公司吗?另一方面则对外部开发者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损害,谁能相信这个平台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呢?

2、APP的产权和使用权问题。在开发者协议里,有“开发者向校内网提供的与开发服务相关的任何信息及反馈”属于校内网,而“插件应用程序的权利归属于开发者或开发商”。但在外部的传言中,已经变成“开发的应用智慧产权归属于校内,而且不许到其他SNS上运营”。对于APP的知识产权,当然是属于开发者,这个没有任何的异议。但对于使用权方面,这个具有很大的争议。中国移动在早期的竞争中,也对其合作的SP有一定的限制,就是不能跟中国联通进行相应的合作。但就我的判断,在校内上流行的APP会同其他平台的流行APP会有很大的差异,另外,就目前的状况,大家都是抄来抄去,开发者换个马甲就将应用弄到其他平台上去了,校内防不胜防。更何况校内在开放平台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大可“自信”一些,不去做这个限制。如果我上面对于APP的产权和使用权的判断有误,那外面的传言已经变得更加有误,校内在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跟大家说明,让开发者建立信心,而不是让留言四处流去。

3、APP赚钱的问题。在校内的开发者协议里,已经明确写到“在校内插件应用程序内包含外部链接的”这个是要被收拾的。我们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门户时代,网站与网站之间靠超链接关联,单个的网站自己赚钱;在搜索时代,搜索以关键词的方式将各个网站的内容重组,并发展出类似与google adsence这样的让其他网站赚钱的方式;在开放平台时代,很多原来的小网站转变为一个个APP,这个时候,应该诞生更多的共赢的赚钱模式。但目前来看,校内已经将APP挂广告这个目前唯一的比较明确的赚钱模式干掉了,那APP靠什么生存呢?这个是外部开发者很自然的想法。校内确实在考虑一些推动开发者发展的事情,比如有个开发者大赛。但这种不是持续推动围绕校内开放平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方法。校内应该更多的鼓励开发者同校内一道去探索开发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之道,而不是做更多的限制。

在开发者协议里面还有很多条款,让人有更多的遐想,比如“通过校内插件应用程序引导用户注册第三方网站或服务的 ”这是不能允许的。但开放平台从发展本身,是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去整合用户更多的应用,用户也需要只用这个平台的一个账号去使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服务,以解决在之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碎片化的问题。

从上面的一些问题,我们确实看到,中国互联网的开发事业,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在这个开放的大潮中,我们的平台和开发者都不尽成熟。但就整个围绕开放平台的生态系统来说,平台本身需要更多的起到领导者的角色,去将围绕自己的整个系统做得更大,这样才能使得这个平台的价值更大。在开放平台的战略面前,要有真正的战略思维,舍得小利,方能成大事,舍得当前,才能成就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深信开放的未来。

本文首发开放平台实验室:oplatform.org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致力于开放平台方面追踪和研究的独立第三方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