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外吃饭,别总“充大头”


  国人好客,全世界有名;但国人才过上几天好日子,全世界也知道;另外,国人要面子,全世界越来越感受得到。

  国人好客,是因为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千年文化熏陶所致。大老远地来了个与咱们长得都不一样的洋人,还要跟咱们一起吃个饭,那是跟咱们有缘分,还能让人家掏银两不是?那不是打咱们的脸吗?不就是个饭钱吗,小意思。平常节省点就有了。请。于是,一顿本该各付个的饭费,被国人拿下。这事恐怕在很多有老外朋友的人的耳朵里听上去,一点不生疏。而且,我对此的心理分析,也大概八九不离十。

  至于,国人过上了几天好日子,那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细算一下,这政策已实施三十年了,咱国人兜里还真有了不少钱了。于是,跟老外在一起吃饭时,注重面子的中国人,就更怕被人瞧不起,非抢着买单不解的现象,就实在太多了。其实,说“抢着买单”,不够准确。因为只当国人与国人一起吃饭后,才会出现所谓的“抢着”的现象。与老外在一起,根本没有“抢着”一说。你一决定全数买单,人家就主动退出了“竞争”,马上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然后就是一声“谢谢”,或“why,thankyou.”还是“谢谢”的意思。可你作为中国人,受中国文化之熏陶,盘算着下一次与老外出去吃饭时,会出现老外争着“买单”的现象。呜呼!悲啊悲。人家老外十个有十一个还是想跟你玩“各付各的”。至于上次你决定买单,那绝对不意味着这次就是我买。

  因此,可以这么说,国人事实上不一定好客,但一定爱面子。国人喜欢玩面子活儿,因此才会在吃饭后一再出现洋人一辈子也弄不懂的“打架”现象:争着买单。

  实际情况应是怎么样的呢?与老外出去吃饭,事先说好或听明白谁买单才对。比如,有四个人决定要出去吃饭,按中国人的交往语言理解,提议者一般就是买单者。但在老外那里,绝对没有这码回事,其他三个人,也都明白这是一次“GoDutch”的行动。但如果你在这四个人当中,又很幸运听到其中某人说要“take”你一起去吃,则另外两人就明白了,这顿饭是由他们三个人三一三十一去了,你的则是由说“take”你去的人负责买单。

  那么,老外为什么这么看重要自己付自己的账单的行为呢?这看上去非常表面化的行为里面,却有着很深的文化涵义。篇幅所限,我就不展开说了。我只想简单地说,他们那么做,就是因为他们从骨子里认定,人永远是独立的,而不是靠谁的,人永远是“上帝帮助自助者”的。总之,他们的文化基因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相距太过遥远。国人则除了笃信上面我引述的孔子的话外,还相信包括什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话,也就是要有个“靠头儿”,而这个“靠”,则是通过“吃亏是福”来获得。也就是说,国人文化基因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吃亏是福”等自我贬低、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包括牺牲钱),从被贬低被否定和付出中再活出个人样来的“人生法则”为最高原则。

  因此,国人抢着买单,实际上更是个面子事。国人祖祖辈辈贫穷了数千年,用某个文人的话说,连国人的基因里都深深刻着“贫穷”二字。怎么能人国人不抢着买单,来展示一下要“靠”的意思和“吃亏是福”的意思呢。贫穷了数千年的国人,也自然而然十分重视“吃”这一行为。那么,抢着买单,就像洋人发明的“握手”动作一样,更多意味着一种友善,对方则也必须表示出自己的善意:争着抢着买单。但是百年来,西方文化太过强势了。我们只有招架之功。现在,中国文化已经开始向外输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因为我们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化一定会在全世界得到弘扬。而随之而出现的,则是洋人开始争着抢着买单。因为到那时,学习并效仿中国文化已经是一种时尚,一种崇“中”,一种必然呢,就像今天的国人崇洋,越来越喜欢“GoDutch”,越来越喜欢崇尚独立与自由,也越来越喜欢“各付各的”,但做得非常憋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