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吟学者贺卫方离开北大 一个时代的结束


出处:网吧帝国网   作者:赵福军

听闻贺卫方教授即将离开北大法学院,去浙大继续自己的法治历程,甚是感慨。

应该说7、8年前,我最早接触法学这门神圣古老的学科时,最早听、读到并特别喜欢的法律学者是苏力、梁治平和贺卫方三位老师。

苏力老师提供的是思路与视野的开阔,让你发现法律原来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现代的法治竟然能够在本土资源,或身边的琐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注角与脚本,甚至用知识考古学去寻根究底,他们竟然存在一定的同宗同源的相似性;

梁治平老师带给我的却是一个尘封已久的古代法世界,在那里法意与人情盘根纠错,他用著作引导你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探究一个个关于“礼入于法、神道设教、法中之儒、诏不当坐、经义决狱、诸法合体、诗可以为治……”的故事;

而贺卫方老师,我更愿意将其看做是一个中国特色法治背景下的游吟学者,其不甘做一个书斋中的“呆子”,而是用自己的脚步和精彩绝伦的讲演,演绎着他心目中的法治、宪政精义和梦想,向我们普及和灌输着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这种游吟,是潜移默化的,是沁人心脾,甚至令人拍案叫绝,比起些须学者只图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图个虚名,或许来的更实际、对社会进步更有用。

记得十年前,在听闻贺卫方老师将投奔清华之时,何兵老师曾写了一封感情深挚的强文,以做十二万分之挽留,摘录如下:

北大固然有弊,但同等制度之下,清华又能如何?今清华因窘乏贤才而献媚于先生,然诗云:“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夜思之,躬自悼矣”。先生今日所感于北大者,或许就是明日所憾于清华者。北大之后,尚有清华,然清华之后,又当何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千年的古训,先生何不一思?
  
先生自入北大以来,检视古典,传递西学,“军转”妙论一出,天下英雄折腰。苏力的“宏论”与先生之“清谈”已成本系双景,交相辉映。苏力先生称,当其游学归来之初,一度感到学术上的孤寂,是先生们的出现使其有“找到学术家园的感觉”,而今先生又欲离去,难道“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终将是苏力先生的宿命?合则两全,离则两伤,鲁迅先生沉痛之语,先生何不再思?
  
先生堂上为师,堂下为友,亦庄亦谐,“妙传”多多。先生为大鱼,我等为小鱼,同游正酣,大鱼突欲离去,则小鱼又当如何?此请先生三思。
  
如此师生情分,如此感情真挚的挽留信,我想如今的北大学子们已经不可能再写的出了,十年一个小小的轮回,也意味着一个小小的时代的结束,衷心祝愿贺卫方老师在浙大能够继续自己的法治游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