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还是从自己个人的阅读和精神路径说起,因为一个单纯的设想,如果没有个人的生命背景和学术背景为依撑而展开,那么再好的意图也多半会流于虚妄。
我想,任何一个人的藏书,通常都是自己精神路径的反映,我的自然也不例外,从早年虔诚的文学梦到今日眈溺于哲学和宗教的路径从书中清晰可辨。我倾心热爱的书籍用伟大的希腊作家卡赞扎基的语言说就是:佐尔巴之书和佛陀之书。即真正体现人类精神高度,以及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充满疯狂而又醇美的人性历程的——一句话:自高天至深海的两个端点就是我中心悦服的——书籍。我愿意毕生为之而着迷,而惊奇,而陶醉。激情的哈菲兹和刻毒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的大神,伟大的《柔巴依》和《吉檀迦利》,尼采的超人主义,印度的吠檀多哲学,甚至中东沙漠里边诞生出来的苏菲主义思想。都成了我暗暗追慕的精神线索。我认为,优秀的书籍,不仅仅是启蒙开智的文明读本,而且更应该成为我们涉深大海的体验之源,更妙的书籍,还会成为登天的云梯,和援助以及解救人类精神困局的锁钥。
我最初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虽对中国古典文学也颇为着迷,但令自己真正保持热情并花过功夫的还是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到现当代的经典作品,俱有广泛涉猎。而在对欧洲经典文学的阅读中逐渐发觉宗教文化的重大影响,诸种作品里边所透出来的拯救意识、忏悔意识,罪感和惩罚,苦难和良心等等精神主题单单从一般异域文化出发是无法有切肤而深刻理解的。于是我从文学迈入哲学,然后就是进入基督教文本的阅读。我感觉这是个由西方文化的外围逐渐步入其心脏部位的过程。西方文学,尤其是其中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诸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大都有着深刻的宗教意蕴和崇高的心灵品质。
而后来对印度文化发生兴趣是源于现代印度几个大德的启示,比如克里希纳穆尔提等人的某些著作已经深入骨髓。而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诗歌和论著更是以形象的直观直接作用于我,像《吉檀迦利》和《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对我影响甚巨。我在新加坡诗人陈瑞献的一个讲演中还猝然遇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语:“这时代最有意义的发展将是东方心灵境界对西方的影响。”他还预言,东方哲学和宗教的洞见,让一些有“创意”的人转入“心灵的内在境界”,去唤起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远景,来对付我们混乱的文明。印度文化的独有魅力已经由它不断地为人类贡献出大量精神巨人和高度圣化的心灵可以想见。而在一个世纪前,尼采也同样预言这个世纪会是超人现身的世纪。第二轴心时代的种种征兆也已逐渐显山露水。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仰望和期待有了更充足的心理准备。
其实,在我个人精神路径的种种转向的过程中,我也已经由一己的狭小趣味里边逐渐超拔出来,我已经意识到宗教问题和灵魂出路问题正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出路问题。而人类社会的种种争端和民族之间的深仇大恨大都有着宗教的因素。而今日的我们离“人类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去甚远,此时,宗教的研究和深入无疑会是解决当今世界诸种问题的一个较好入口。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曾说:
“太阳升起的时候,谁不抬头看太阳?彗星划破夜空的时候,谁又肯把目光移开?任何钟声一响,谁不侧耳细听?当钟声是送别他的一部分离开这世界,谁又能充耳不听?没有谁是独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整体的一部分。大海如果把一块土地冲走,欧洲就好像小了一块,就好像海峡缺了一部分。每个人的死去就好像减去了我的一部分,因为我是包含在人类之中的。所以不必打听丧钟是为谁而鸣,它是为你敲的丧钟。”
是的,“丧钟”正是“为你而鸣”!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死亡,任何一个人的夭折都是“我”的夭折,任何一个人的呻吟和哀鸣也都是“我”的呻吟和哀鸣。没有人会是孤立的、与人类隔绝的。《新约》的福音书里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说道:“促进和平的人有福了!”对宗教研究的热情如果不是出于对整个人类有着刻骨的爱和慈悲,是没有办法持久和深入的。
而浙大的宗教研究非常重要一块,就是关于世界宗教对话和宗教和平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当今的宗教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我想自己如果能够从宗教和文学的关系入手,结合两种学科当下的理论成果,作一些交叉研究也许可以拓开一些研究层面,以有助于中国在宗教研究方面的某些弱项。比如莎士比亚和圣经研究,但丁和天主教传统研究,泰戈尔与印度宗教的研究等等,(尤其是印度文学和印度宗教的研究,因为当下中国的宗教理论界对西方基督教传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成果,而印度宗教除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某些学者做了一些极其有限翻译和研究以外,有重大意义的突破性的研究不多。而把文学和宗教联系起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都有可以开发的理论空间。
其实,宗教作为人类的信仰系统,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命的本质,它构成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文学又是各个民族感性智慧的结晶。前者体现了文化的深度,后者提供了文化的血肉。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总之,一同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两种有效方式,无疑是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的。
所以,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抱负,也不敢预先设想自己的博士生涯会产出什么样的精神成果。但我想,只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有助于世道人心;二,有助于自我精神的成长。那么我的博士生涯和未来的道路就不会是空虚无凭。至于最终要具体要研究“宗教”的哪个部位,我想还是由我的导师和我个人的学术路径最后决定。毕竟自己学疏思浅,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导师来迷途指津,以求有更大的收益。
我想,任何一个人的藏书,通常都是自己精神路径的反映,我的自然也不例外,从早年虔诚的文学梦到今日眈溺于哲学和宗教的路径从书中清晰可辨。我倾心热爱的书籍用伟大的希腊作家卡赞扎基的语言说就是:佐尔巴之书和佛陀之书。即真正体现人类精神高度,以及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充满疯狂而又醇美的人性历程的——一句话:自高天至深海的两个端点就是我中心悦服的——书籍。我愿意毕生为之而着迷,而惊奇,而陶醉。激情的哈菲兹和刻毒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的大神,伟大的《柔巴依》和《吉檀迦利》,尼采的超人主义,印度的吠檀多哲学,甚至中东沙漠里边诞生出来的苏菲主义思想。都成了我暗暗追慕的精神线索。我认为,优秀的书籍,不仅仅是启蒙开智的文明读本,而且更应该成为我们涉深大海的体验之源,更妙的书籍,还会成为登天的云梯,和援助以及解救人类精神困局的锁钥。
我最初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虽对中国古典文学也颇为着迷,但令自己真正保持热情并花过功夫的还是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到现当代的经典作品,俱有广泛涉猎。而在对欧洲经典文学的阅读中逐渐发觉宗教文化的重大影响,诸种作品里边所透出来的拯救意识、忏悔意识,罪感和惩罚,苦难和良心等等精神主题单单从一般异域文化出发是无法有切肤而深刻理解的。于是我从文学迈入哲学,然后就是进入基督教文本的阅读。我感觉这是个由西方文化的外围逐渐步入其心脏部位的过程。西方文学,尤其是其中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诸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大都有着深刻的宗教意蕴和崇高的心灵品质。
而后来对印度文化发生兴趣是源于现代印度几个大德的启示,比如克里希纳穆尔提等人的某些著作已经深入骨髓。而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诗歌和论著更是以形象的直观直接作用于我,像《吉檀迦利》和《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对我影响甚巨。我在新加坡诗人陈瑞献的一个讲演中还猝然遇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语:“这时代最有意义的发展将是东方心灵境界对西方的影响。”他还预言,东方哲学和宗教的洞见,让一些有“创意”的人转入“心灵的内在境界”,去唤起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远景,来对付我们混乱的文明。印度文化的独有魅力已经由它不断地为人类贡献出大量精神巨人和高度圣化的心灵可以想见。而在一个世纪前,尼采也同样预言这个世纪会是超人现身的世纪。第二轴心时代的种种征兆也已逐渐显山露水。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仰望和期待有了更充足的心理准备。
其实,在我个人精神路径的种种转向的过程中,我也已经由一己的狭小趣味里边逐渐超拔出来,我已经意识到宗教问题和灵魂出路问题正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出路问题。而人类社会的种种争端和民族之间的深仇大恨大都有着宗教的因素。而今日的我们离“人类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去甚远,此时,宗教的研究和深入无疑会是解决当今世界诸种问题的一个较好入口。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曾说:
“太阳升起的时候,谁不抬头看太阳?彗星划破夜空的时候,谁又肯把目光移开?任何钟声一响,谁不侧耳细听?当钟声是送别他的一部分离开这世界,谁又能充耳不听?没有谁是独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整体的一部分。大海如果把一块土地冲走,欧洲就好像小了一块,就好像海峡缺了一部分。每个人的死去就好像减去了我的一部分,因为我是包含在人类之中的。所以不必打听丧钟是为谁而鸣,它是为你敲的丧钟。”
是的,“丧钟”正是“为你而鸣”!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死亡,任何一个人的夭折都是“我”的夭折,任何一个人的呻吟和哀鸣也都是“我”的呻吟和哀鸣。没有人会是孤立的、与人类隔绝的。《新约》的福音书里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说道:“促进和平的人有福了!”对宗教研究的热情如果不是出于对整个人类有着刻骨的爱和慈悲,是没有办法持久和深入的。
而浙大的宗教研究非常重要一块,就是关于世界宗教对话和宗教和平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当今的宗教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我想自己如果能够从宗教和文学的关系入手,结合两种学科当下的理论成果,作一些交叉研究也许可以拓开一些研究层面,以有助于中国在宗教研究方面的某些弱项。比如莎士比亚和圣经研究,但丁和天主教传统研究,泰戈尔与印度宗教的研究等等,(尤其是印度文学和印度宗教的研究,因为当下中国的宗教理论界对西方基督教传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成果,而印度宗教除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某些学者做了一些极其有限翻译和研究以外,有重大意义的突破性的研究不多。而把文学和宗教联系起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都有可以开发的理论空间。
其实,宗教作为人类的信仰系统,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命的本质,它构成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文学又是各个民族感性智慧的结晶。前者体现了文化的深度,后者提供了文化的血肉。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总之,一同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两种有效方式,无疑是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的。
所以,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抱负,也不敢预先设想自己的博士生涯会产出什么样的精神成果。但我想,只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有助于世道人心;二,有助于自我精神的成长。那么我的博士生涯和未来的道路就不会是空虚无凭。至于最终要具体要研究“宗教”的哪个部位,我想还是由我的导师和我个人的学术路径最后决定。毕竟自己学疏思浅,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导师来迷途指津,以求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