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到来的企业转型高峰


  注:这不是一篇预言式的文章,而是一种担忧的抒写。在和很多企业的交流过程中,深深感到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成本,或者说关键来自资金。资金的紧张将迫使一些企业退出,一些企业转型,当然,也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巩固市场的地位的机会。大浪淘沙,企业不在于绚丽一时,而在于如何长寿。现在是考虑企业寿命的关键时期了。

提前到来的企业转型高峰

原文发表在《国企》2008年第5期上 

次贷危机、农产品涨价、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所有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坏消息。生产要素的成本逐步上升,唯有相应的产品价格随之上涨,才能够让企业获得喘息的机会。不幸的是,能够实现成本转嫁的企业并不多。对大多数身处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而言,未来几年可谓生死攸关。一来市场竞争抑制了盈利空间,二来成本上涨又不断侵蚀这点空间,最终这些企业突然发现,做原有的实业可能已经无利可图。

未来真的悲惨吗?是的,对中国的许多企业来说很有可能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我国的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出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初期不过就是一个作坊式的加工厂,但戴着红帽子,或者直接就是私有的,所以呈现出了巨大的制度力量。相对于当时的国企来说,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企业主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和耗不尽的积极性,不仅充分利用了廉价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而且还通过朴素但严厉的管理,把内部生产效率发挥到极致。结果,这些企业在不断击垮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发展了起来,并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这些企业通过资本的扩展,已经成为行业的龙头,至少在一个细分行业的领域中,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制造商。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让世界既羡慕又恐惧的字眼。不过,在繁荣的背后,基本面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相应的增加了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当农产品的生产跟不上工业化的步伐,农产品反而成了稀缺性最强的物品,结果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相应地直接导致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导致了资源损耗和资本需求的上升,从而相应地拉动资源的价格上涨。企业要消化这一不利因素,必须设法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这就会导致其产品价格上升。连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全社会就会进入一种通胀状态。进一步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

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升就势在必行。如果政府开始治理通胀,就不得不紧缩货币和信用,结果在资本需求上升的前提下,资本供给下降,导致资本的价格也随之上升。对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要素几乎都涨价了。整个经济陷入到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这个相互促进的通胀路径中。

问题在于,身处通胀路径的许多企业实际上并不能够通过产品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对一般的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在市场上的垄断势力本身就微乎其微,虽然能够作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但影响价格的能力还是较弱的。面对市场竞争,产品价格上涨很可能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大多具有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特点,一旦某个企业涨价,其他企业不跟随,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市场份额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蚕食。说起来自己是龙头,可身后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呢。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在产品价格上调空间非常有限的前提下,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所导致的成本压力就会让这些企业不堪重负。怎么办呢?由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本身就属于薄利多销的行业,利润空间有限,所以根本没有富余的资金用于技术升级。这些企业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唯一追求的就是所谓内部挖潜,也就是说通过改进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费用、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自己的盈利水平。但这些做法终究都有个尽头的。如果所有这些做法都很难进一步发挥的时候,企业也就不得不到了转型的关头。

我国A股市场上很多上市公司都处于上述尴尬的境地。可以预见,随着通胀压力的持续,这些企业必将不得不纷纷寻求转型的机会。转型有几种可行的路径。首先,同行业的企业通过相互并购,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力图获得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并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势力。其次,逐步多元化。采取类似风险投资的方式,参股或者控股某些新兴公司,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再次,进行业务重组,逐步抛弃原先的利润薄的业务,开发或者转换一些利润高的业务,甚至在业务置换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股权置换。最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业务转型,那就只好坐以待毙。

通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打击必然是沉重的。这些类型的企业也没必要抱有某种幻想。通胀的治理将会持续几年时间。经济也会随着在低谷运行几年时间。我想这些企业很难扛过未来的几年。与其扛不过,不如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