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着了非法期刊的“道”?


  谁着了非法期刊的“道”?

  方圆

  2004年09月06日11:18【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为评职称,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是一种惯例的做法。然而福建省泉州的数百名中小学教师交钱发表在某学术刊物上论文,却被发现是假冒期刊。非法学术刊物悄然蔓延,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根源?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教学月刊》是“盗版”吗

  前不久,有媒体披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中教版编辑部副主编张某在福州盗印了大量杂志,并发放《征稿启事》向一些需要发表论文的教师收取版面费。”泉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证实,2003年以来,他们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从参评教师上交的论文原件中发现了大量假:冒CN刊号的非法出版物;以及未经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非国内正式出版物。

  什么是"CN刊物”?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有关同志。我国国内标准刊号(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一些非法出版物编造以CN打头的刊号,目的是为了以假乱真。

  泉州市教育局提供的两本封面不同、厚度不同,但都标有“2003年8A期”字样的《教学月刊》杂志经过鉴定,薄的一本是正规的,只有56页;厚的一本是假冒的,多达122页。福建省永春县一位中学教师花了500元在这本假冒杂志上发表论文,收到杂志后觉得不对劲儿,主动和浙江教育学院联系,由此揭开了骗局:原来这本杂志是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中教版编辑部副主编张某在福州印制的。

  张某印制的这些刊物冒用了《教学月刊》的名称和刊号,但内容与正规刊物完全不同,看来,张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出版,所谓“盗印”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骗局是怎样设计的

  据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有关此案的调查报告披露,张某有偿征集论文有其自己的网络。他在工作中认识了许多投稿的教师,并把他们发展为在各地的征稿代理人。他许诺给代理教师免费发表论文或给组稿费(每篇100元),通过他们联系了一批苦于刊发论文无门的教师;另一方面,他邮寄“征稿启事”给福建省内各有关中小学校。鉴于张作为高校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的特殊身份,不少中小学教师对张持信任态度,将他寄来的“征稿启事”广为传播,或张贴于黑板报,或贴到学校的网站上。

  在收集到97篇论文之后,张某假冒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杂志的名义,在福州盗印《教育月干小综合版》2003年8A期、8B期各200册,向每位作者发放两册。张某以每篇论文500元的标准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共计4.85万元。

  利用非法刊物骗人的并不是只有张某一人。早在2003年底,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曾公开审理过一起涉嫌非法经营案件。被告人王某未经工商、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私自成立《中华现代医药》杂志编辑部,向全国各医院医生征集稿件并收取版面费,非法发行《中华现代医药》杂志达19期,总计1.9万册,以此收取投稿人“版面费”71万多元,获利24万多元。当。时全国各地为晋升职称而发表论文者甚众,有的人连续发表二三篇,其中不乏全国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

  同样是在去年,武汉市新闻出版局接到群众举报,武汉华夏创新医药推广有限公司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假冒出版单位名义非法出版《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杂志,通过收取作者版面费从中非法牟利。同时还着手准备出版假冒非法刊物《中国教育研究》。对此,武汉市新闻出版局责令该公司立即停止非法出版《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及其相关活动,并对其处以罚款20万元。此前,该非法杂志曾主办“学术交流会”多达10余次。

  他们为什么受骗上当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钱在CN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呢?

  “为了评职称。”在“福州学术腐败案”中,所有接受采访的受害教师都这么说。

  据了解,中学教师的职称依次分为中学三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4个档次,小学教师的职称依次分为小学三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相当于讲师)、小中高(小学高级教师评聘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5个档次。按福建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只有小学高级教师评聘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破格晋升一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破格晋升高级教师等3种情形,需要“撰写两篇以上有一定水平的所教学科的教学论文,在有CN刊号的有关刊物上发表”。正常晋升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虽然也要求提交论文,但只需要“在校级以上(含校级)专业性或教研性会议上交流,并收入汇编”,并不要求在有CN刊号的刊物上发表。

  不仅仅是在福州,也不仅仅在教育界。由于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严肃性,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也成为评聘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某些评聘职称的细则,片面强化对论文的要求,致使一些人不得不花钱四处找门路发表论文。一位受害人在网上这样痛斥“论文迷信”的危害:1,分散精力;2.滋生学术腐败;3.作假严重,无公正可言;4.随意设立所谓量化分,只看论文出身,不看论文水准,更谈不上判别是否作假。近年来,某些不法分子正是瞄准了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心切而正规期刊又容量有限的情况,采用欺骗的手法,许诺协助刊登论文,四处组稿、约稿,收取所谓的“版面费”,将收集的论文印制成非法期刊,攫取高额利润。

  骗局仍在网上继续

  本报记者通过“google”在网上搜索发现,在一些网站上。仍然挂着张某杜撰的“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杂志社征稿启事”。“启事”中声称:“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杂志社为国家一级出版单位,该社编辑出版《教学月刊》、《教学月刊理科》等多种CN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教辅类期刊界享有较高声誉。应广大福建省中学教师教科研成果发布及职称评定的迫切需要,本刊决定辟出版面分文、理科刊载福建教师论文。”后面还附有收费标准和张的银行账号以及联络方式。

  除此之外,本报记者还在其他一些网站的论坛里发现了类似的“征稿启事”。比如在一个名为“中国先秦史”的论坛里有这样一个署名“编辑”的帖子:“保证您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可以查到的正规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绝非香港刊号、盗版、增刊、论文集等之类的非正规(非法)出版物,评职称、中请学位、论文答辩绝对管用,请大家放心!”还有帖子一些声称“发表时间6—8个月,二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到录用通知”。记者特别登陆了这些人提供的网址,发现这些网站大多都保证,只要收取1500—2500元的费用,就可以在国家或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如果论文由人代作,那么还要加收“代笔费”。当记者拨通其中一个声称可以代发论文的网站电话时,对方向记者保证,只要汇款,就可以在一个月内拿到用稿通知。当记者询问具体发在哪家刊物的时候,对方却坚持保密,而当记者继续问这些刊物刊号是多少,对方立刻警觉起来,语焉不详,最后索性挂断了电话。

  冒牌盛行源于需求过旺

  福建新闻出版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为确保办刊质量,国内正规期刊基本上都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如内审、外审、终审、会审,有的采用双盲审稿、交叉审稿等办法。如果稿件质量达不到标准,只靠花钱就想在正规刊物甚至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为了在评职称时能加分,在评审时获得相对优势,许多人踊跃花钱找门路登论文,结果往往是上了非法刊物的当。泉州市泉港区小学教师郭某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掏钱发论文才上当受骗的。

  近年来,我国“扫黄”“打非”部门已经陆续查处并公布了一些“境外注册、境内出版”或仿冒、编造CN刊号的非法出版物名单,此外记者也在一些地方新闻出,版局的网站看到了一些“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及其刊号,防止人们受骗上当。例如,广东新闻出版局在网上公布了《教育界》、《中国教育与研究》等30余种非法刊物及其刊号,泉州市教育局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也在此次《关于非法出版物和非国内正式出版物调查结果及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处理意见的通知》中,公布了数十种非法出版物的名称。

  抵制非法刊物,仅靠新闻出版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福建新闻出版局一位同志告诉记者,非法学术刊物一般不公开发行,只通过邮寄给每位作者保存—两本,这给执法人员的调查取证带来很大难度;如果没有受害人举报,很难抓到源头。

  其他部门的配合和学术界的自律也很重要。泉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强烈谴责以非法出版物骗取教师钱财的行径。他说,这种行为比社会上卖“假文凭”的行为更恶劣,它是由学术圈内个别有身份的人暗中操作的,受害者也是知识分子。学术界的这种腐败行为不清除,很可能通过受害教师传递给下一代,其后果不堪设想。

  来源:媒中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