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亲人,都有亲朋好友,无论多大或多小的灾害,我们都会从身边开始做出反应,这是人之常情。
灾难发生的当天,我跟大家一样,当我们还并不知道灾难如此深重,同胞境遇如此严重时,我们中的大多数首先想到的与我们最近的亲朋好友,学生中不少是四川人,学生们焦急地与家人联系后都报了平安。
成都还有我一位师弟和一位在职研究生,经联络之后也平安。
但是,去年在成都讲课时认识的一位学员,汶川县国土局的刘兴林,灾后我给他发短信、打电话,却一直没有联系到,这是重灾区中我唯一认识的人,也就在今天晚上,终于取得了联系,他被困了2天、失去了4位亲人,他一直没有来得及跟我联系,是因为他已回到县政府,在救灾的第一线!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却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身边亲朋好友的重大不幸,这一次汶川地震,强烈地冲击着我承受力!
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悲伤,也必将留给国家、民族、每一位华夏儿女一种沉甸甸的、说不出的情感。
三个月没有在博客上写东西了!原本不再继续写了!几次登陆进来,试图想在这里留下点什么,正如许许多多的同胞正在做的,将它记录下来,也将它记在心里。(但又几次作罢,缘于自己对博客的一些态度。)
下午,在MSN上见到老友、地产神仙派发起人之一杨乐渝。老杨最近身体欠佳,所以最近很少见到他,但一直不太清楚他是四川人(可能是他的普通话讲的好吧),更不知他的家乡是在绵阳,也是重灾区。他发来了刚写的一篇博文“王石先生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看后觉得我也真得写点什么了。
情感的距离如震波一样由近及远
当我们在短时间内得此如此大的灾难后,一种心理承受的极限就开始挑战每一位民族同胞,如此多的人逝去了生命,如此多的人失去了亲人,如此多的人遭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创伤。因此,民族大爱便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如此短的时间内,共和国总理火速奔赴灾区,绝不仅仅在与黄金72小时赛跑,想救出更多的同胞,他还时刻为受到创伤的同胞鼓劲,给予同胞生的信心;如此短的时间内,所有海内外华夏儿女调动了起来,为灾区捐助,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捐助,它更是一种心连着心、痛连着痛,让爱在神州传递,让爱流向灾区同胞,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朋,但不会失去千千万万同胞的关爱。
想想就在前不久,缅甸风暴也夺去了7.77万人的生命,但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像缅甸人民那样有切身的悲痛,我们所怀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关怀。而就在过去的10天里,所有华夏子孙,都处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亲朋、好友,老乡,同窗,同事,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人,不知道他们中的哪一位,就与灾区遇难的同胞是血肉相连!这们这种同胞之心、同胞之情,也是别的国家和人民很难同等视之的。
因此,当民族与国家发生灾难时,民族的情感只有局内人才能真正体验。
我们在用几万同胞的血和生命换来宝贵的内省
地震发生后,我们大家都在用各种方式对灾区同胞进行救助,而除此之外,我感觉这一段时间大家最多的就是在电视机前关注关于灾区的各种进展了。在这次灾难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感动,已经绝对不是用“感动”两字能概括的了。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这次灾难,我们在用几万人的血和生命来凝聚民族的空前团结,也是用几万人的生命来帮助每一位活着人的内省。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丝毫不想去计算经济代价,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大家用短信,MSN,电话,博文,日记,倾诉……种种方式,看似在交流,但同时我们更是在内省,我们是在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家庭生活,思考事业,思考功名利!
还拿我来说吧,我在大学中接受了整整10年的经济学教育,又在讲台上站了4年多,14年的经济学研习,对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非常深。过去的14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14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14年,以至我的整个经济学教育是西式的,一些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理论假设深深地影响着我,这种理论假设在深层次中与西方社会的伦理价值观是相一致的。因此,当我们改革开放时,我相信与我同时代的人比起前辈们更容易接受西方的经济哲学观。
然而,过去的10天,一种直击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是如此震撼,也让我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10天,对我是一种教育,教育我如何更爱国,如何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如何更好地认识理论与实践问题。
与万科一起接受检讨
再回到刚才老杨的话题:万科。他已将博文上传:王石先生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
随着博客文化的成熟,我一年多来一直注意回避与别人尤其是名人商榷,或公开地对房地产企业或企业家进行指点,以免给人一种自我炒作之嫌。
对万科尤其如此。万科是国内房企中的老大哥,私下也跟万科的人有接触,万科定期寄来的周刊也是每期必读,的确在跟这位地产老大哥在学习。万科的一些文化甚至是我课堂中鲜活的案例。
但如今看来,万科必须接受人们的检验,万科也应该接受检讨,或者说,我们应该与万科一起接受检讨。理由很简单,万科是一个公众企业,是行业的排头兵,万科的领导人,也是国内著名的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必须经得起检验。
自“拐点”争论起,万科一次又一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有同行认为万科的管理层很聪明,很有战略眼光;也有人认为万科的领导对行业不负责任,这种是与非可以说是智者见智。
这次,被称为“万科捐助门”的事件却更为严重,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万科一贯秉承的企业公民形象的质疑。21日,王石先生对公众致以歉意:“我写那篇文章时,并不清楚这次受灾如此严重,几天来一直在反省,那个时间那样说的确不合适,心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引起网友对抗灾分心我道歉,给万科人带来压力我道歉,影响万科的形象我也要道歉。”
所有的人都将万科捐助门看作是一件单独的事,可能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王石先生也许应该与地产界一起检讨。或者准确地说,我们许多人都应该内省,一道检讨我们的过去。
过去的10年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成就了一批企业,也成就了一批企业家。但是,房地产业这个特殊的行业,其成就的著名企业与企业家,与别的行业格外不同。从我在这个行业里观察的几年来看,房地产业显得很浮躁,论坛会议满天飞,加上博客这种平台,久而久之,浮躁之风不知不觉在头脑中滋生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一些知名的企业家一摇头、一沉思便突然成了公众眼中的哲人,于是,逢事必将其观点作为哲学来销售,来教育人民,久而久之不走火入魔才怪。纵观国内外,很少有企业家成为哲人的,而更没有哲人是企业家的!
踏踏实实在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将其在经营与管理中的经验向后人传授,不要把自己当成哲人与圣贤,这算是我对企业家的忠告。哲学家与企业家都是职业,他们有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不是一类。
这一现状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来解释王石先生出错的深层次原因,但这种现状在社会中是极普遍的。社会上有一句话:现在社会中企业家像学者,整天想着出书和到大学做报告;而学者更像企业家,整天脑子里想着如何承接项目。
有则“省”之,无则加勉!我们都来反思吧!
——有人间真情,遇难的同胞在天堂里就会有笑容!
——祈逝者安息,生者更坚强!
——中国,加油!中国,万岁!
——面对灾难,我们最需要战胜的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