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畅谈社会文化现象热


「内容摘要」1995年,时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主编李勤先生曾为艾君撰文说,“京城大,真假名流难分,大腕小腕横生,流派庞杂纷纭,旗帜五颜六色。泥沙俱下,珠土同途,常惹人眼花缭乱,然艾君坦然独立,以笔为乐,抒发心中情怀……不为名利,以文育德,用其真善美和良知感应着这个世界……”“或歌或泣,不为世风所动,不为物欲所惑,永葆自我”……

乡土民间文化根在民间

——记者覃怡敏访艾君谈社会文化现象

   价值中国网记者 覃怡敏 

http://www.chinavalue.net/Figure/show.aspx?id=533

 

       资深记者艾君介绍,这些年被加冕的头衔众多,这些“家”都被他趣称为“王八”,他自己最怕被称为“王八”。

  艾君: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我所讲得“王八”不是骂人的意思,而是对一种社会风气和现象讥讽。“家”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是社会对一些有专长、特长、资历的尊称或者是成果的肯定。

  除了作家、歌唱家、书法家等文学艺术界的“家”有个统一的界定标准,其他各种“家”实际都没有个国家授权的组织给以界定或者由各社会的标准。例如,哪些人是教育家?哪些人是科学家?哪些人是经济学家?哪些人可以成为策划家?等等,没有具体组织界定过。于是社会上一些投机者,为了某种利益,大多数为了经济利益,便自封为“家”。“家”被一些利益投机者所利用。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家”成了“王八”。

  你说让我选择个“家”,我不想选择,如果就要选择我觉得我为社会还能做点小事情,或者还能提点建议,叫个“社会问题学‘王八’”也还合体,哈!哈!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编辑记者行业,可惜这个行业没有人叫他“王八”,因为他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虚拟的尊称。

  我在一些文章里都表明过,20年前河南文艺出版社有位作家叫胡涌赠我一句话“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林”,我很喜欢。像一抹飞翔的风,永远没有驻足于安逸的港湾。这不仅是自己的个性原因,也是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学习永不满足感所决定。经历比较丰富,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认识、感知。90年代初、中期,因恋上“公关策划、广告创意、摄影设计、撰写文稿”等,曾被媒体宣传为复合型的“青年学者、杂文家、作家诗人、公关广告营销策划家、资深记者”、“杂家”等等。“王八”头衔被戴过一大溜。进入21世纪后,基本修身养性,懒于参加社会活动。现在主要感兴趣于“时政”、“三农”问题、乡土民间文化等课题的探讨与评论。

  仔细品味,觉得自己的有些理念和追求的足迹是应该记下的,也许有的没留下文字记录,但大脑的记忆却是永恒,毕竟自己去思考过、去尝试了,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学习永远不要去满足!

  曾经有朋友传话,说中央台的几个朋友私下里说,这社会很少有纯粹的人了,他们说我算一个。能得到这样的说法自己也就满足了,心里踏实。

  记得1995年当笔者的《走过一串心》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后,时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主编李勤先生曾为拙作撰文说,“京城大,真假名流难分,大腕小腕横生,流派庞杂纷纭,旗帜五颜六色。泥沙俱下,珠土同途,常惹人眼花缭乱,然艾君坦然独立,以笔为乐,抒发心中情怀……不为名利,以文育德,用其真善美和良知感应着这个世界……”“或歌或泣,不为世风所动,不为物欲所惑,永葆自我”……虽然过去十几年了,现在看当时李勤先生对笔者为人、为文的点评,仍然适合现在的笔者。尽管观念在改变但骨子里的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坦然独立,不为世风所动,不为物欲所惑,永葆自我”。我还是我。

  由此看来,如果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为社会多做点有益的事情,在思维理念和观点上做一个“坦然独立,不为世风所动,不为物欲所惑,永葆自我”的社会问题探讨者!

 
 艾君曾出过十多本专著,包括《中国年》等,谈起最满意的一部,他觉得还是《当代生意经》——

 


艾君:尽管《中国年》可以说是第一部现代民俗书,但要说我最满意的还是《当代生意经》,尽管现在看来那本书很不成体统,也比较杂乱,一些理论也过时了,但毕竟是在刚刚我国经济出现“下海潮”时写就的。因为古代有《生意经》,那时的生意经实际就是商业店铺经,主要讲服务的。可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下,应该如何写?包括哪些内容?是个难度。选题一说,现代出版社就急着要出,从构思到出版前后用了2个多月。出版后,尽管里面问题很多,但却赢得了市场关注和好评。知识新、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北京各国有大商业企业发到了班组长,我所知道的94年大概有三所高校当成大四选修教材。94年北京师范大学厂长经理成人班邀请我去讲课。反响不错,一些广告公司、策划公司也借鉴了许多理论和计略。97年经济管理出版社找我让我修订出再版,因为那时经常在外出差就没有实施。受这本书的影响后来有家出版单位把自己的商业类杂志改名为《当代生意经》。

  这本书从主要分“下海经、知识经、语言艺术经、人才经、广告信息经、公关策略经、经纪商经、点子经、经营经、生意口诀”等十几章,着重介绍发财智和生意经营致富谋略,教你如何坚定信念,如何培养洞察力,如何增强智商,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出谋划策,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成为商贾,如何赚钱致富,如何下海弄潮……。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对我国经济一些走向的预测,已经得到验证。最早预测“下海”这一社会术语将被媒体淘汰。“下海”这个中国市场经济下所产生的“胎儿”,不会是方兴未艾,波急浪涌,它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发展中消失。最早准确预测我国房地产业开发将在2000年前出台规范政策被有所限制。最早出现记者职业现象顺口溜“一类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泡会议……”等等,另外对一些信息公司、广告公司、策划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预测。

  最近关于“文化”国内很多学者讨论得比较热闹,对于现在这个所谓的“文化热”,艾君自有一番独特的看法。

  艾君:
关于“文化”热,你讲的是“传统文化”热吧!我也看到有些传媒在关注这些问题,也说成“文化热”。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是一种“虚热”、“内发热”或者是“文化利益驱动热”,没有真的热,只能说文化的内部的分子结构在开始活动,但还没有碰撞、没有爆炸产生热量。

  文化的概念是很难界定的,时而很大,时而很小。所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媒体在说文化热,我多次在文联开理事会也与一些学者教授探讨过,我不承认热的说法,谈热,到底热在哪里?

  领导们题几句词了,有关部门拨款修复一些文化遗产了,能叫热吗?一些民俗学家、国学研究者、文化界学者等开个研讨会,搞个讲座,也叫热吗?一些企业家出了一笔钱,雇用来几个专家糕点传统文化的服饰开发,借专家口、领导口、媒体手大肆宣传“复兴xxx”也叫热吗?有些地方为了向相关组织要钱,打着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幌子,修复一些寺庙、启动一些被历史淘汰的活动,这也叫热吗?

  文化热,不是由上到下,由组织策动能达到的。热的现象表现为一种思维和理论被打倒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参与其中的现象。不是政府拿钱找热,而是百姓广泛自愿形成热。

  我刚才讲了“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此不做更多地解释。有学者将文化理解成三性,即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广义说法。

  实际任何理论概念的产生,都有着它很难具体界定的问题,但我对文化的理解,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的,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我认为其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台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等都属于有形的。

  在当今社会里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精神食粮、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例如,我们如果把某阶段的历史纳入“文化”范畴,只能是说这段历史给与我们思维的启示,或者这段历史被写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说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再譬如,有人对纯商业企业的全聚德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提出异议,认为全聚德不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实际不是全聚德这个商业店需要保护,而是全聚德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形成的商业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历史的启迪、价值品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保护。

  我认为,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度而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文化仅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说法;后来,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认为“精神”已经无法完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概念,实际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畴。

  所以,在当今知识膨胀、信仰价值多元化化的社会,对于文化概念的诠释和理解,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发展理念,实事求是、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广义的也不能广的无止境,狭义的也不能小到成点,一切不要陷入文化的机械主义观念中,针对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以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去动态地理解文化的概念,才能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巨大魅力,为人类进步和发展服务。

            传承中国乡土民间文化

  价值中国:您对中国乡土民间文化颇有研究,中国乡土民间文化这十几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自95年成立到现在。)

  艾君
:谈不上研究,但个性决定有些喜好吧!

  应该说,我在85年到96年前后,也就是人生最美的时光20至30岁左右,是个闲不住的人。哈!哈!想起来也很美!人常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在这里还是简单提一点吧!

  参与过不少群众团体的创办,因崇拜明星原因属于京城最早参与策划报道艺术家、歌星影星者之一,[启动时间应该在88年后,那时京城炒作艺术的大腕有杨飞(新华社)、王智华(中青报)、王永江(妇女报)、湛强(光明报)、陈元(人民报)、任学路(北京法制报)、梅大传(工人报)等等,时过境迁,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了,那时我还是小字辈,就是年龄最小的],参与过许多报刊和大型活动的策划,经历比较丰富。有了自己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对问题的看法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很正常。

  你问“中国乡土民间文化这十几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当然你是指“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后。

  但我再次要说明的是,我国有两个相关的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社团组织。也就是说,中国大陆备案的允许在大陆从事社团活动的组织,一个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隶属于全国文联,属于人民群众团体范畴,一个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隶属于文化部,属于社会群众团体范畴。这两个团体许多宗旨、任务、职能很相通,很关联。

  我本人也是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已经三届理事了,我17岁在山东加入了该组织,转会到北京的,当时属于该组织最小的会员。

  同时,我又是参与筹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协会成立大会的人之一,也是该会的最早的理事和发展见证人之一。

  总起来讲,发展比较艰难。我在一些文章里也都表述过。在此简单说一下。这些组织成立之时,正是市场经济启动或者下海经商热的时间,可想而知,启动、研究、普及、保护乡土文化、民间文化,是多么艰难。市场经济特点决定,做任何事没有钱不行,可钱哪里来?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社会又不认可,都是一些“土”得掉渣的事情,不需表述也该感受到坚持下来的艰难。

  但是,都顶过来了,为何?我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里讲过:风雨整10年,未老情却浓。无不凝聚着对我国乡土艺术事业有着炽热情怀的、追逐者的心血;无不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倾注的爱心;也无不凝聚着为乡土艺术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老同志的崇高的情怀!十年,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披着风尘,嚼着艰涩,踏着荆棘,可谓异常艰难与坎坷。但是能坚持下来,就是全体会员有一颗对乡土艺术的炽热的爱心。

  要说过程,就是六个字“山崖里产生,泥泞中跋涉,普及中成长”。

  价值中国:目前中国的乡土民间文化是否需要拯救,怎样拯救?还是目前正生机勃勃?

  艾君: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应该我写了不少。四月下旬,在北京文艺家协会四届六次理事会上发言中我讲过,无论何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能走入为传承而传承,为保护而保护的路子。传承和保护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的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的不是全部指老一辈的留下东西。实际保护的目的为了发展。

  那么,我们一直在喊乡土、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其目的为了什么?恋旧?给后人看?为了政治需求?都不是!

  我认为,说到底无外乎五个目的:一是为了陶冶情操,树立爱家、爱乡、爱国意识;二是推动社会人文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承接和鉴赏;三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的比较多样性;四是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以文化为平台,扯动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五是通过文化的精神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因此,你提的“是否需要拯救”问题,不存在拯救问题,而是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发展的问题。

  乡土民间文化真的已丢失了吗?真像有的学者呼吁的那样被破坏的可怕吗?真像有些申请保护经费里讲得那样处于濒危地步吗?也真像有的人讲得灭绝了吗?

  其实非也。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呼声没有重视罢了!中华之大,民族众多,由此而发展的起来的乡土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种类众多,许多是中华文化里的瑰宝。建国以来,我国在保护发展上,坚持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为指针,党和政府成立了许多领导性、指导性组织,把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立起来了;科研教育活动也成果丰硕,许多大学已经设置相关的教学研究内容……这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起着组织、指导、发展、科研的作用。一些应该保留的内容都记录了下来。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在书店、在旅游点、在互联网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照片比比皆是。这种记载下来的手段本身就是保护和传承。

  可为何有人还是在呼吁保护呢?实际这种呼声是一种复兴、复古的保护观念和行为在作怪。对保护传承的理念的理解不一样,所追求的保护方法也就大相径庭。

  以我之见,保护方式和手段最为科学有效的和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就是记载下来。利用文字、影像、缩景、绘画等形式去记载下来,就是科学的最为科学有效和切合实际的记载方法。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之大,各地传统文化形式门类多,如果眉毛胡子都抓,什么都看成宝贝去呐喊去保护,那么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可就多了。现代社会人如果抱着传统文化留下的所有东西不放,5000多年了,我们活在世上也许就累死了。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文化形式的此消彼长也是发展的一种常态。社会的继承发展历来就是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优胜劣汰,这样一种自然继承与发展的规律。如果把传统文化与百姓情感联系起来,自然一些人会留恋它、思索它、梦见它,也很正常。人嘛,恋旧是人的本性。

  另外,有人呼吁和担心那些灭绝的传统文化门类和形式。实际上,当反思一下,换位思考后,则会发现一些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启迪作用的传统文化精品看似灭绝了,恰恰相反,而是被发展传承了。在传承中加以发展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最为科学的保护方法。乡土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决定,如果仅仅为保护继承而不去发展,那么把其作为历史记载、整理、存放就足够了。

  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去看待一种传统文化,则会发现大多数的乡土民间文化被延续和发展了。当我们的“活字印刷术”被计算机胶印所替代的时候,我们的印刷教科书在讲印刷术的发展史时,自然会讲到“活字印刷术”吧?那么“活字印刷术”这门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科技文化”是否是灭绝了还是继承并发展了呢?

  实际上,当我们以此发展的保护观念去看待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品时,则发现那些精品大都已得到完美的保护、传承或者发展中保护了。

  看看我们的“儒家学说”、“道家道教”、“中国佛教”、“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古代舞蹈”、“古典戏曲”、“史官史学”、“书简典籍”、“中华武术”、“棋艺博戏”、“中医中药”、“建筑园林”、“古玩器皿”、“民俗”等等又有多少真正失传了呢?又有多少是灭绝了呢?又有多少是遭到破坏了呢?大多数不是被完美记载继承下来,就是随着科技和文化的需求被改造、完善和发展了。

  要说,真正有破坏之说的也就是传统的“建筑园林”,但也不能说是灭绝性破坏。遭到破坏灭绝的也仅仅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凤毛麟角,何况关于建筑园林的技法式样并没有失传,也都能找到记载资料,真正意义上的灭绝的几乎为零。

  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会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价值中国:我国很多的所谓艺术家都是舶来品的崇尚者,其鉴赏尺度和审美意识总是在褒“洋品”、贬“国造”,此现象折射了什么?您怎样看这个“洋品”与“国造”?

  艾君:
是的,我们许多所谓的艺术家的确是舶来品的崇尚者,实际这是改革开放国内的一股崇洋媚外心态作怪,也受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这个问题,不能断裂开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闭关自守了几十年,而这几十年正式世界经济一体化后所带来的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经济是文化的传播基础,文化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当我们开关后,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然就戴上了新鲜刺激的好奇感,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好的,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很精彩,所以那时有人还说“外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心随物易啊!这也是当时我们传统的乡土民间文化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不仅文化,尤其是经济界更为明显,新概念、新理论都把过去研究和学了几十年的理论概念扔掉了,从零开始,招牌幌子改成了“广告”等等,所以,在9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我们的一些经济界研究人士出国就是找人家的理论回来普及。1990年前后,我们公关协会在北京普及公关知识,每次招生场面很火爆,许多来学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教授,有教授马列的、政经的,也有教中文的,为何?因为这些教授要转学科。那时,我在一些大学讲座很火爆,新鲜啊!

  记得1995年,我遇到有位搞市场学的教授朋友问她,现在还研究普及传销吗?他说,不了,在日本学了个新理论叫“连锁盟”,企业很需要,天天给企业家讲课。这就是说,我们一些很不错的商业模式全被淘汰了。

  文化界也是一样,艺术家常常以自己是西方艺术的追随者而自豪,成为西方审美意识的奴隶为荣,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反映了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革命!此消彼长是发展的一种常态,说到底是人的意识问题。

  当然,当学到一定程度,了解得多了,新鲜感没了,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和取向,就会感觉到中国民族的乡土的艺术品的博大精深。不是回到“国造”上,起码会走中庸之道!这也是这几年传统乡土民间文化有些回热的原因之一。

  对待“洋品”与“国造”上,我的观点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具体做法上,不能走入极端化,所以我倡导“中庸”。

  我反对那种完全“拿来”的倾向,以“拿来”为雅,“自产”为俗。只要你会去西方取经“拿来”,哪怕是人家“两岁小孩手指画”也会被看成是高雅艺术,而将本国几千年乡土民间艺术看成是土货;将“拿来”人家张牙舞爪地涂抹硬说成意境远、寓意深的“阳春白雪”,而将自己精雕细刻、章法分明、构图优美的传统作品,却看成是初级的“乡里巴”之作。我们有一些评论家、艺术家就是舶来品的崇尚着,其鉴赏尺度和审美意识总是在褒“洋品”、贬“国造”,喜欢为西方艺术树碑立传、制造声势。这不是科学地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做法。

  鲁迅曾经指出:“绘画成了画家的专利品,和大众无缘,这是艺术的不幸。”他要求艺术家“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我国乡土民间艺术流派纷呈,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精巧细致的“蛋壳雕”、别出心裁的甲骨彩绘、灵韵别致的泥塑等等,充分体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乡土民间文化的底蕴。

  价值中国:对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更好传承和发扬?

  艾君:
我写过一篇《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杂谈民间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文章发在台湾《文化研究》上,其观点和理念是一致的。简单地说,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区域的文化与生活的环境和传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一直受某种区域内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由其特殊的区域情况所决定的。在西方吃一道中国菜。明明是中国的一道桂花肉,在那里却变成了甜酸肉,还要放上几块菠萝。肉还是猪肉,只是加了合西方人的口味的调料。这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化离开了它的生存土壤就会走了样。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排除橘与枳味道上的优劣之分,同样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的沙发到了日本,就被锯掉四条腿搬进了房间。人们受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拿来的新事物进行改造、发展,因此世界才有了千差万别、五彩缤纷。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它的继承发展和保护,也必须从民间做起,离开了民间的土壤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禾、无水之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供起来、不是让其成为雅文化、成为“阳春白雪”,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生存发展的环境,给他们应有的利益和荣誉。如果我们一谈保护就高高挂起。那样不仅得不到保护而且也毁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决定,保护人文的环境,培育观众才是长久之计。如果我们仅仅为了保护继承而不去发展,那么把其作为历史记载、整理、存放就足够了。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如果用计算机刻、用石膏塑人在其艺术价值和内在表现主题上,与用剪刀、泥巴无差异的话,我们是否还要倡导以传统的思维和手段去让现代人拿起剪刀剪纸,拿起泥巴捏人呢?日前都市化速度的加剧、社会转型的迅疾,人口在日益膨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出发点,正确理解好保护与转型、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的正确的文化保护观,也是一种对文化负责人的态度。

  价值中国: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受各种因素冲击,中国现下的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您认可这个观点吗?认可,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改进?/不认可,那么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

  艾君:
不认可!我们现代学术界、专家里真的都是“伸头王八”,缺少的是对事物的综合判断和全面分析,都走入了一种断裂开来看问题的方法。在民间艺术领域也有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一提民间艺术就是指老一辈的、过去的东西,实际这不是科学地对待民间艺术的理解。

  如果有专家说,“中国现下的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那只能说某种门类、工艺的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例如,“中国的手工艺剪纸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手工剪刀会被电子剪刀剪纸这种工艺取代。因为许多民间艺术实际上属于民间工艺,不像绘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千多年前,如果有电子机械可以剪纸,你想那是谁还会用手工去剪?所以断裂历史、断裂社会发展、断裂科技与文明现象去看待民间艺术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艺术观。就说,国画里的宣纸工艺吧,是民间工艺的范畴,现在的造纸技术根本就打破了传统的技艺,可没有人去说三道四,为何?因为还有市场,有市场就会发展改造。

  不要把民间艺术看成是“过去的民间艺术”,实际现代社会生活中派生出来的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也属于民间艺术范畴。

  可惜我们对于现代民俗学、民间艺术研究的人太少了,大多数学者都在为过去的老一辈的鞠躬尽瘁。
                                           「记者:个人名片 覃怡敏
                                                  2008-05-09

                                                                                                                                      

2008-05-11 | 谈谈“信誉”与“承诺”

2008-05-08 | 谁是文明和谐的使者

2008-05-11 | 艾君畅谈社会文化现象热

2008-05-08 | 治道德恶习 迎八方来客

2008-05-07 | 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  

2008-05-05 | 胡同儿,你为何在流泪

2008-05-06 | 该到日本寻觅我们的“根”了

2008-05-06 |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

2008-05-05 | 小人之举与君子之见

谈企业的人才与用人

2008-05-05 | “20”个“1”记载着“王八”的探索

2008-05-04 | 胡同儿,请你留下来

2008-05-02 |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理性思考

2008-02-06 | 中国年,没有变味的变革中的传统节日

2008-02-09 | 这些风俗,让年味浓起来

2007-10-01 | 艺术家的屁股切莫坐歪了

2007-10-20 | 皇城根儿下鬼神者说

2007-06-13 | 谁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

2007-06-13 | 别拿保护传统文化作挡箭牌

2007-06-12 | 谁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埋单

2008-04-24 | 走近高层的女记者  

 

2008-05-01 | 央视国际一周专家指点迷津7大热点问题 

 

2008-05-01 | 舆论自有公道,人心常存正义——批艾君的“虎照门”事件的观点

2008-05-01 | 读艾君文兼论诗人汪国真与赵丽华

2007-06-12 | 白石遗风女人传

2007-12-11 | 柯蓝,没有离去的诗魂

2008-05-04 | 人才评价标准琐议 

2008-05-02 | 谈企业的人才与用人

2008-04-25 | 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

2008-04-29 | 面对民生问题 工会大有作为

2008-04-28 | 与“王八”有缘

2008-04-28 | 谈“家”色变

2008-02-06 | 抗雪灾,人定胜天

2008-02-04 | 迷信于权威就在放弃“真理”

2007-12-09 | 华南虎风波,我的“派”就是“理性”

2007-12-08 | 华南虎风波:伏“疯狗”者说

2007-12-08 | 艾君“华南虎”文章引来曲解争议摘录

2007-10-22 | 实现党的理论体系形成完善的历史性突破

2007-11-20 | 做红色的卫士

2007-09-29 | 要生态环境还是要工业化

2007-09-29 | 环保也来个“农村包围城市”

2007-09-28 | 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

2007-09-28 | 劳动者维权腰杆儿要挺直

2007-09-08 | 识破网络购物中的行骗伎俩

2007-09-06 | 整治网络购物市场刻不容缓

2007-06-12 | 痛诉以“骂”扬名之风

2006-09-21 | 职业农民、身份农民与终身制农民

2008-05-02 |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理性思考

2008-05-01 | 诗人缘何易转书画家 

2008-05-01 | 神游于物象之外

2008-04-29 | 不会为诗者何以成“画家”

 2008-04-27 | 散文诗现状及打造散文诗文化品牌的思考

2008-04-27 | 散文诗也应该打假

2008-04-25 | 散文诗的生命在于与朗诵结缘

2008-04-26 | 让散文诗碑成为开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8-04-26 |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

2008-04-23 | 感受王建军

2008-04-24 | 永远的领跑者

2008-04-23 | 用脑子干活的拼命三郎

2008-04-02 | 在织梦的季节思索劳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