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 实现“六个转变”


实践“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 实现“六个转变”

徐振球

一、“教育服务”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一是人们对物的依赖逐步进入了对人的发展的依赖,社会呼吁人的自由与进步。民主意识增强,注重个人未来发展的愿望更强烈。

  从社会对教育供求关系变化来看,教育逐步由卖方市场、垄断行业进入买方市场,人们注重选择学校。学校就连管辖区的学生也无法控制住他们的教育选择。

二、“教育服务”的诠释

如何来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基本内涵。

“教育”是学生合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得到引导和矫正的过程,是单一和浅层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服务”是为他人提供帮助、方便,更多地理解为一种有目标的满足和给予。

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教育是给孩子提供有影响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得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活动。

    但新理念下的教育服务,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当学生或家长的需求正当合理时,教育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全身心的“迁就”,从而为学生“锦上添花”;当学生或家长的需求不合理时,教育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为学生“指点迷津”;当学生的需求合理但层次较低时,教育就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鼓励和激励,为学生“雪中送炭”。

三、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指引下的“六个转变”

1、价值取向的转变—由追求功利转变为目中有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学生的利益、家长和教师的利益。学校要分数,但有三个前提:一是方法要科学;二是遵守课程计划;三是学生课业负担要合理。

2、角色地位的转变—由“主宰者”转变为服务者。很多学校往往把学生和家长看作是自己的“下一级”忽略他们。这是很久以来学校高高在上的表现。事实已经给很多民办学校扭转了认识,但公办学校似乎还没有觉察到教育受家长和社会的制约性。

3、思维方式的转变—由想自己所想转变为急学生(家长)所急。思维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4、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注入式、齐步走转变为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评价方式的个性化。

5、评价主体的转变—由上级对下级的评价转变为服务对象对服务者的评价。

6、管理模式的转变—由外控式转变为自主式。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建立班组考核制。学校的事情大家关心。

四、在“教育就是服务”理念下的反思

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传统:一般感官满足);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传统:单一、简约);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传统:只看态度和经济效益)。

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的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鼓舞,也可以覆舟。新生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士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5、鼓舞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做得更好。

6、增强服务意识,把食堂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