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医药服务网络,确保人民健康
文/张增国
江西省卫生厅在近日举行的江西省中医工作会上表示,从今年起的3年内,江西省将在全省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西省将从三方面打造全省中医药服务网络:
其一,实施中医“三名”工程,培养中医人才。
其二,全面实施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项目。
其三,启动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促进中医院建设。
(新华网南昌4月13日的消息)
江西省这一举措,无疑是以实际行动声援了面临困境的中医,也在探索中医的发展道路,同时更是对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
一场闹剧:取缔中医的网络签名
相信大家关注中医、医疗服务的朋友对两年前的“中医存废”大讨论不会陌生。2006年4月,中南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功耀以一篇《告别中医中药》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医存废的大讨论。在2006年7月,他领衔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公告里提出: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更是引起轩然大波。签名征集活动,把长期无人问津的中医中药一下子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公众,都纷纷投身到这场关于中医是存是废的讨论中来。
其中,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再次挥起他曾经所为人争议的名言:“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尽管何祚庥一再声称自己对于医学是外行,但他却以专家或者院士身份或姿态对中医进行评头论足,而且旗帜鲜明表示支持批评中医,其因缘于中医没有医治好它的父亲。
但废除中医的说法,很快激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对,以浙江的中医为首提出要“打响中医保卫战”。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废除中医”这样的言论和做法。他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
同时发言人指出,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但是,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
这场数典忘祖“号称万人网络签名”的无知闹剧,仅以138人参与,草草收场。
健康时报评论员,韩林涛认为国家的医疗体系是不可能离开中医的,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了中医。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医学模式转化中,除了要发挥西医的优势,中医拥有的舞台也将更加广阔。然而出现上“网络签名反对中医”,要求中医退出国家正规医疗体系的的闹剧,恰恰说明我国中医发展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
中医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
闹剧过后,留下一个不能再回避的问题:中医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007年1月11日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马伯英教授表示,在英国的中医师,政府规定不准用西药,碰上难治之症或者明知与西药合用效果更快更好,也得单用中药。这就逼上梁山,能出优秀中医。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动辄用西医办法给人看病,对中医没信心,甚至加入反中医行列,这只能说是中医教育的失败。
同时马伯英教授指出,中医在海外正在热乎起来,尤其是英国,政府已将之纳入立法过程之中。医药公司、大学和各种研究院所也都虎视眈眈,想从中医这儿吃一口肥肉。马伯英教授呼吁,国人不要再不争气,自乱方寸,把国宝当垃圾扔掉。
福建政协委员则建议将中医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增加中医药投入,发展中医药临床,高起点建立一批中医院,规定乡级卫生员必须有中医药人员,扩大中医药交流合作。
中医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那么发展中医是缓解看病贵问题最有效手段之一。
有人提出中医文化复兴的希望,很大一部分在乡村。当前中国农村正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困境。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的“乡土优势”十分明显。一是价格低廉,中草药可以种植,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上山采集,对于其价格,农民一目了然,不至于动辄被开高价药,造成“以药养医”的局面;二是千百年来的中医文化,对于还保留相当传统积习的一些乡村而言,无疑已具备了再度推广的心理基础。
打造中医药服务网络,确保人民健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推行以来,就一直受着收益水平与受益面二者不可兼得的煎熬;而城市(职工、居民)医疗保障也存在着捉襟见肘的资金困难。
那么建立起覆盖城乡、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或许是中国医疗、健康保障建设的一次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