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批评铁道部没压力
周晓翔
前不久,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在广州政协会议期间就今年雪灾广州大量旅客滞留期间,铁道部在发布信息、内燃机车调遣等方面的措施不力、与广东省措施不配套导致滞留旅客回流,车站压力增大等质疑铁道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也强力回应了批评,其中不乏火药味。一时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依照以往的“政治敏感”,这件事情既然闹腾得那么大,郭锡龄恐怕也压力不小。没想到,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郭锡龄表示“没有人给我压力,铁道部的反应那是铁道部的事,广东省和广州市真的没有给我压力。”(3月4日《南方都市报》)
没有人给批评铁道部的郭锡龄压力,或许因为他是政协副主席,或许只是广州政府开明,或许是保护批评者权利越来越成为共识,乐观点说,还是一种可喜的政治文明的开端。
虽然,从法理上说,人民政府没有什么不可以批评的。可实际上批评总是比较难,还被苛求甚至遭遇打击报复。这样的状况尤其在过去和现在的部分基层似乎成为常态。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省部级高官关于欢迎监督,允许批评的言论在得到公众高度赞扬的同时也说明他们在官员群体中是处于“主流”位置,是为现行规则所接受的,说明现行政治文明已经在高层官员中悄然发端,这值得可喜。
批评铁道部没压力的可喜之处在于类似事情还不少,如“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华南虎照”、“厦门PX项目”、“上海磁悬浮项目”等事件,同样映忖出相关部门的容忍和官员的开明。诸如此类的事件,与其说为政者越来越注重民意,不如说官场政治规则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允许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政府进行评价、甚至言辞激烈的批评,而且,干部任用中对能化解民怨、平息议论、解决问题的官员更为重用。这就刺激与强化了这样的政治规则的正效应,而越来越注重民意只是其必然的结果。
批评铁道部没压力的可喜之处还在于类似的现象已经或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主流价值”。春节前,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号召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时首次提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切思想和精神只要有利国家、民族、人民和社会就要“大力倡导”。所以不给批评者压力有望成为常态。
当然,批评铁道部没压力只是一个开端。政治文明集中表现为最大程度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评价甚至批评国家政务与官员。有无完善的表达机制、畅通的表达渠道是一方面,能否自由地表达是另外一方面,能否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则更为重要。如果被批评者不给压力,但也“不怕批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那么即使没有压力,也不值得欣喜。所以,自由地表达不仅需要没有压力,没有顾虑,不仅需要畅通渠道,还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积极回应。后者,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新闻连接:http://www2.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304006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