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改进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就曾指出过,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调查研究,一件是制定政策。这种调查研究就是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但不知始于何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些地方变了味。有的领导干部搞调研,不是亲自到实地考察、实地询问、实地感受,而是一级一级下发通知,将调研题目及需要准备的资料一级一级传到基层,让基层收集整理素材,形成调研文章;有的虽然下到基层,但不到一线,只是坐在宾馆里听基层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有的虽然到了一线,但调查对象却让基层确定,调查路线、日程也让基层安排,而有些基层部门常常把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安排到先进单位,对于本地区本系统的落后之处则不让领导“涉足”;还有的本末倒置,带着既定的结论去调研,并将结论渗透给基层,让基层按照结论找证据,使基层冥思苦想、生拼硬凑。更有甚者下基层调研,虽无古代官吏高车驷马、鸣锣开道的豪华排场,也是前呼后拥、车队成“串”,派头十足。这样的调研,基层干部群众自然轻视、鄙夷和厌烦。
可见,“下基层调研”也要规范,必须规范。否则,不仅造成了决策依据的失真,弄虚作假之风的蔓延,最终也败坏了党的形象。所以,笔者认为,上海新一届政府 “不预告、不踩点、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的“四不”调研法无疑是规范“下基层调研”的有效方式,既反映着上海新一届政府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也彰显亲民爱民、“情为民所系”的情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的确可嘉,令人欣喜!
由此,让我想起了一段历史故事。据清史记载,康熙皇帝为了体察民情,只带几名生活“秘书”,微服亲躬“龙体”于广大平民百姓中,与市井小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地接触社会各层人士,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了弄清一件事情的真相,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饿,深入虎穴进行实地“采访”,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自己正确决策提供了充分依据,进而铲除了贪官污吏和地方恶势力,为百姓伸了冤。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个帝王尚能如此,我们今天的“人民公仆”还能做不到吗?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的方法,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和作假。所以,上海新一届政府“四不”调研法就像一面镜子,值得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来照一照,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习推广“四不”调研法,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牢牢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