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是怎样苦出来的


浙商是怎样苦出来的

  

  “苦经”

  前段时间,南方地区连续高温,室外温度高达40度以上,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圣字集团董事长张康盛却与泥水工一起不断地在新建厂房工地上拉砖头、沙泥,汗流浃背地连干3天。倒不是他心痛几个钱,而是为了研制出来的新产品在扩建厂房中早日投产,张老板不得不采取这次“军事行动”。他的苦劲,大大地激励了泥水工人的“士气”,原计划9月底可竣工的新厂房,现在有望在8月底竣工了。

  张董事长笑着对记者说:“他们总认为,我有几千万元,只会说说,不会去干,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20年前我也是这样苦出来的。”像张老板这样的艰苦创业者何止一个。

  蓝光集团董事长董祥义,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仍历历在目。有一次,去广州接微型轴承业务,去时只带了100元,在广州请客商吃了一顿饭,口袋里剩下了几元钱,只好晚上睡在桥下马路边,回来搭坐人家货车,换了三次车,一路上靠几个大饼充饥,总算平安回到家。

  这些创业时的“苦经”正是创富的源泉。据悉,董的企业创办于1982年,厂房是从麻厂村租的,5000元的开办资金是向人家借的。但就是这样的条件,他聘请10名职工,外加3台小压机开始起家。“那时候,虽然自己是厂长,但也是检验员、一线工人、后勤人员。早上职工还没来上班,我就提前到厂里,开好门冲好茶。职工上班后,我与他们一起干。中午,职工们吃完饭休息,而我洗碗打扫卫生。下午,继续和职工们一起劳动,职工们放工回家,我却要统计当日产品数量,查看产品质量,一直要忙到深夜11点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熬过了3年。以后,‘鸟枪换炮’了,‘队伍增加’了,我可以不下车间劳动了,名义上我是‘脱产’当厂长,但精力放在了另一边,为了开发新产品,将企业做大,我一方面奔科研单位,请专家帮助,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另一方面闯南串北寻找销售渠道,也吃了不少苦头。如今,产品也从一般机械产品发展到机电产品、智能化产品,涉足机电、建筑等领域,现有员工1000多名,年产值突破10亿元。

  “我虽然致富了,生活上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从不乱花一分钱,连身上穿的也是人家觉得过时的衣服,出差仍住一般宾馆和招待所。”

  炽烈的企业家精神

  只要肯吃苦,满地都是金子。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浙江人就外出打工、做生意,足迹遍及全国每个角落。20年来,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修鞋匠、钥匙大王等,不仅挣到了血汗钱,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当他们掘出第一桶金的时候,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人或回乡创业,或异乡扎根发展,一个个成了老板,走向了富裕。如今,温州、台州有这么多老板,就是靠这支“主力军”。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德万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这样总结浙商精神:“饥渴”理论,“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四千”精神和“两板”即“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所谓“饥渴”理论,他解释,因为浙江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洗脚上岸,“有饭吃饭,有水喝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认为这其实是浙江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浙江人实际上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苦出来的,穷得人不开心,闲得人不自在,大家个个都想创业,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